第37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當然是國家重要。

  張文灌避重就輕道:「難道尚書令是要廢棄科舉?」

  他也問出許多人的心聲,崔戢刃、王玄道他們都露出困惑之色。

  李世民說要利用科舉將天下有才之人,盡入瓮中,這樣那些有才之人,就不會造反,這就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明君也有一些張口就來的壞毛病,你養得起這天下有才之士嗎?

  他們又不是生產糧食,但是他們吃的又是糧食,十羊九牧一定導致破產,都不用去懷疑,這都不是羊毛始終出在羊身上的問題,而是你薅完羊毛,也滿足不了,那麼下一步當然就是吃羊肉了。

  但如果不用科舉,朝廷如何延續下去?

  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韓藝道:「各位都是讀書人,不知各位認為書呆子一詞,是褒義,還是貶義。」

  「當然是貶義。」

  李弘下意識道,但是說完之後,他又忐忑的看了眼李治。

  李治微笑的點點頭,給予鼓勵,這學生當然有發言的資格。

  「太子說得不錯。」

  韓藝道:「想要科舉及第,唯一的途徑就是努力讀書,故此導致出了許多的書呆子,唯一會幹的事就是讀書,這種人是百無一用的。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那就算不當官,他也不會餓死的,因為他聰明,那麼在其他方面同樣也能夠取得成功,好比說鄭侍郎,他滿腹經綸,但是他卻在商界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這跟他從小讀書有著莫大的關係。」

  李治道:「要說做買賣,你更成功啊。」

  韓藝立刻道:「臣沒有讀過什麼書,要是做買賣還不成功,那臣憑什麼站在這裡,不過陛下說得是,臣也可以證明這一點,真正的天才,就算不通過科舉,他也有辦法入仕為官的。」

  眾人聽得紛紛鄙視韓藝,但是也沒有人反駁的,人家做買賣做到穿紫袍,反駁他不就是在打自己的臉麼。

  李治翻著白眼道:「你想說什麼直說就是,不要在這裡拐彎抹角。」

  「微臣遵命。」

  韓藝又道:「微臣的建議就是將科舉視作試金石,能夠科舉及第之人,肯定是天資聰穎,飽學之士,但是也不一定說要馬上召入朝中來,可以讓他們先去民間歷練一下,你是行商也好,做郎中也好,都可以的,並且朝廷可以頒發一紙文書給他們,作為一個榮譽的象徵,也作為一個人才標誌,等到朝廷需要人的時候,再從這些人中挑選人才入仕。而他們在這期間的作為,也將納入朝廷考核的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這更加能夠看出一個人品行、道德,以及真正能力。如果一個連自己養不活的人,我不相信他就能夠告訴百姓如何養活自己,這是不可能的。其次,進士在民間歷練,他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百姓的需求,清晰的知道國家面臨什麼困難和矛盾,當他入仕之後,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不是在朝中紙上談兵,浪費朝廷的錢糧。

  最後,還能滿足其他行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其實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人才能夠促使行業進步,才能夠令國家全面發展,如果人才都集中在朝廷,其它地方都缺乏人才,此乃一種畸形發展,將造成各方面都失衡,這對於朝廷也不是有利的。雨多成洪,雨少成旱,就是這麼個道理,天意是不可違的,但是人之事,是可以變通的。」

  李治、李弘、李績三人皆是稍稍點頭。

  狄仁傑突然道:「可是造成冗官之事,並非全是科舉之過,士族子弟以蔭封制度入仕,可要勝於科舉,而且能夠科舉及第的至少是有真才實學,而士族中有許多無才無德之人只是憑藉祖蔭入仕,要說不公,這一點更加不公,不知尚書令又是如何看的?」

  科舉是有利於庶族的,而士庶之爭,還沒有徹底解決,狄仁傑這些庶族出身的官員,聽到韓藝將所有責任都推倒科舉上面,心裡當然不爽。

  不等韓藝開口,那崔戢刃冷冷一笑,傲然道:「我們清河崔氏數百年來,人才輩出,豈是你一言可以否定的,我崔戢刃就不稀罕這蔭封制度。」

  李治瞧了眼崔戢刃,暗道,這傢伙真是一點沒有變,就你崔氏最厲害。

  但是崔戢刃確實有資格說這句話,因為他是童年及第,這麼年輕,就已經當了十多年的進士,排也應該排到他了。

  盧師卦道:「我倒是認為狄少卿言之有理,盧某雖然出身范陽盧氏,但是對此也感到非常不滿。我們家族也非人人都是依靠蔭封入仕,我們中許多人都是通過科舉入仕的,但是卻要背負祖蔭這個負擔,我一直都認為給後代留蔭,那就是留禍,故此,我認為應該廢除蔭封制度,朝廷一視同仁。」

  「不可,不可。」

  一個老者隱蔽的瞪了盧師卦一眼,又道:「蔭封乃是對於功臣的獎賞,若是這麼做,可能會引起功臣們和士林的不滿。」

  此人姓崔,名叫崔言,出身於博陵崔氏,乃是弘文館大學士。

  王玄道道:「其實不管是功臣之後,還是士族子弟都已經享盡了榮華富貴,比一般百姓要好太多了,反倒是長久下去,會令士族子弟沉迷於享樂,從而導致士族沉淪。這些年來許多士族的沉淪,都與蔭封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士族世世代代都有人為國家做出貢獻,揚名天下,士族自然也會屹立不倒,反之,就是有蔭封制度,士族遲早也會沉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