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韓藝道:「只要朝廷不抑制商業發展,貨幣的價值肯定會上漲,朝廷甚至可以悄悄命人去民間購買銅器,就現在的銅價,買多少就是賺多少。」

  李治納悶道:「這買賣你也可以做,你為什麼不做?」

  韓藝呵呵笑著。

  李治道:「朕問你話,你笑甚麼?你是不是得讓朕專門派一人,教你這君臣之禮。」

  「還請陛下恕罪!」

  韓藝嚇得趕緊收住笑意,他可不想被再教育,正兒八經道:「臣不做這買賣,原因有三,其一,臣又沒有發行貨幣的權力,這銅在臣手裡就是銅,不是貨幣。其二,臣也沒有銅礦,收銅又能夠收多少。其三,臣是喜歡製造業,此乃長久之計,玩貨幣也就能玩那一下,很快就會飽和。這個買賣也只有朝廷能夠做,普通人最多也就是沾一點小便宜。」

  李治聽著很是開心,這錢是該國庫的,一時龍顏大悅,道:「有卿為國守財,朕無憂矣。」

  長久之計有長久之計,應急之計有應急之計,這你要不誇他了兩句,你特麼好意思麼。

  韓藝嘿嘿道:「多謝陛下誇獎。」

  聊完此事,李治只覺精神氣爽,這才想起韓藝是來上奏的,拿起奏章一看,頓時一臉懵逼,這跟預想中的完全就是兩回事,簡直複雜了一萬倍不止,「你這——!」

  韓藝道:「陛下,吐谷渾給我們的鹽價,是五文一斗,這其實算是非常低廉了,可惜它不包郵。哦,也就是不包運送。而如今國內的鹽價是十文一斗,扣除人力、物力,要運送到中原來,是很難賺到錢的,而臣一直也主張官不與民爭利,故此不主張朝廷直接購買,還是建議由商人去購買。

  但是如何引商人前去購買呢?讓本就需求鹽的商人前去涼州建辦作坊,直接將鹽就地化為商品,再運回中原,這樣的話,賣得是商品,賺的是商品利潤,而不是鹽利潤。可是這商品利潤也是有講究的,這商品得是本就需要鹽,並且,本就要運到中原的,這樣一來,等於就鹽的運費就完全省去了,那麼吐谷渾的低價鹽反而擁有高利潤,而且不會衝擊中原的鹽價,影響到鹽商的利益。」

  第1424章 完美計劃

  可別小看這一次的鹽貿易,這可是事關吐谷渾的興亡,韓藝在這方面,也是絞盡腦汁。

  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目前中原繁華地區的鹽價是比較低的,而當下運費又不便宜,你要從吐谷渾將鹽運送到中原來,這鹽價你定多少都不對,要是定高了,就賣不出去,低了,虧本。話說回來,如果採納李義府的政策,這個難題迎刃而解,如果一斗一百文,朝廷可以直接攬下,多少都是賺。

  可是韓藝引入吐谷渾鹽,目的是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而不是衝著鹽利去的。如果朝廷介入的話,那朝廷一定會將鹽價給提上來,朝廷怎麼能做虧本的買賣,商人又不會願意去,因為無利可圖。

  因此韓藝才想出這麼一個辦法,直接將鹽轉化為商品,鹽只是成本之一,算得還是商品利潤。

  可這買賣上的事,李治還真是不太懂,與其看奏章,就還不如聽韓藝口述,這樣還了解的更加清楚一些,於是將奏章放下,問道:「那不知你說的是何商品?」

  「醃菜!」

  「醃菜?」

  李治雙目一睜,他以為又是一個很厲害的東西,沒有想到竟然是醃菜。

  「不錯!」

  韓藝點點頭,道:「吐谷渾乃至整個西北地區,販賣最多到咱們中原的,就是牲畜,其中主要是用來吃的。一般都是西北地區的百姓趕著羊群來中原販賣,而他們一路下來直到玉門關,都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因為那邊地區到處都是草原,可是當羊群到達玉門關以東之後,這運送起來可就不方便了,因為中原地區沒有什麼草原,供給起來不方便,因此會大大的增加成本。如果能夠在涼州就將牲畜宰殺,製作成商品的話,比起到中原地區再製作成商品,成本要低得多。」

  李治道:「你是說將牲畜變成醃肉?」

  「正是如此!」韓藝道:「因為醃肉能夠很好的保存,在沒有草原的地界,醃肉更加適合運送。其實中原地區每年都得從吐谷渾、西北地區購買牲畜,但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上限,相對於中原內部的需求而言,還不足以飽和,而如今朝廷需要加強中原與西北、吐谷渾的貿易來往,牲畜肯定是重中之重。

  如何擴大貿易,購買的更多的牲畜,刺激的三地經濟,我們可以在三地交匯處,建辦醃肉作坊,增加牲畜購買力,保證原來的鮮肉供應量,再將多於一部分的牲畜製作成醃肉,裝入罐中,上得貨船,便可以運送到中原各地,尤其是那些缺乏牲畜的地方,這樣一來,還能夠極大的減低運送成本,要是將活得運送到江南,這可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船運也運送不了多少。

  與此同時,西北和吐谷渾地區缺乏青菜,而中原地區非常多,因此我們可以將青菜做成醃菜,又運送到的西北地區。而醃菜的關鍵,就在於鹽,我們完全可以就地將鹽給消耗了,鹽的運費等於就消失了,商人也將有利可圖,那麼商人自然會願意前往,同時也促進了三地融合的大政策。並且可以讓更多的百姓吃到美味的肉。」

  「妙!妙!妙!」

  李治聽得連連稱妙,這辦法太絕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