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器是最沒有懸念的,真不是我看不起吐蕃,只要我大唐需要,不出三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指標,而糧食的話,如今我大唐正在全力開發江南,並且研發出新得稻種,新得農具,未來的糧食的增量一定會勝於人口的增長,因此幾年之後,我們的士兵再也不會經歷餓著肚子打仗了。

  不單單是這幾方面,如今陛下勵精圖治,鼓勵百姓生產,一切都是朝著最美好的方向在發展,需要的只是時間,如果這時候與軍事力量不弱於我國的吐蕃開戰,這一切可能都會化為泡影,但只要能夠拖下去,我們就能夠讓吐蕃嘗到恐怖的滋味。」

  蘇定方道:「可這事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吐蕃要開戰,難道我們大唐還得縮著麼。」

  韓藝點點頭道:「因此該準備的還是得準備,只是說不要必要時刻,不要輕易宣戰。」

  裴行儉道:「這一回全因我與蘇將軍從西邊出擊,才迫使祿東贊不得不退兵,但也告訴祿東贊,如果他在西北沒有構建出一道防線來,他想要得到吐谷渾的夢想是不可能成功的。」

  韓藝道:「構建防線還是被動挨打,從此事來看,祿東贊還是會選擇主動出擊,他支持處月、弓月二部的餘孽,為的也就是這一點。別得我倒是不怕他,就是怕他又故技重施,與草原上的部落勾結,然後擾亂整個西北地區,再趁虛而入。因此,我們應該趕緊加快對於西北地區的統治,避免讓祿東贊有機可乘。」

  蘇定方忙問道:「不知韓侍郎有何妙策?」

  其實蘇定方也是文武雙全,整個西北兩年內未發生戰事,都是韓藝的功勞?

  當然不是,韓藝只是一個政治家,頒發了一些政策,真正的管理這裡的,還是蘇定方,蘇定方不僅完美的執行了韓藝的政策,而且還將整個大西北都治理的井井有條,這是非常不容易。只不過,政策是韓藝出的,又是韓藝主持的牧場協議,包括中原來得商人,都是因為韓藝,因此韓藝的光環要遠遠勝於蘇定方,但是最大的功臣還是蘇定方。

  不過蘇定方也知道韓藝擅於玩這些,他只適合管理,或者說治理,但是大方針,大政策,他還是遠不如韓藝,不然的話,他就去當宰相,打仗這麼牛逼,還懂得治國的話,那別人都不要活了,你一個人玩得了。

  韓藝道:「不知二位將軍可有聽說,如今我們大唐正在施行一種精兵政策。」

  「精兵政策?」

  二人異口同聲道。

  那就是沒有聽過!韓藝道:「精兵政策完全是為了配合府兵制而存在,就是要將所有的募兵訓練成將官,如果我大唐有十萬將官,那麼到了戰爭時,我們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訓練處一支百萬大軍來,而在和平時期,就可以將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產當中。」

  蘇定方、裴行儉二人稍稍點頭。其實府兵制也是如此,只是不存在精兵的概念,百姓平時務農,戰時打仗,募兵就是兵,將官就是將官,沒有說培養士兵為將官。

  韓藝道:「我覺得這一套精兵策略同樣可以適用於西北地區。各個都護府都有士兵駐紮,這些士兵一般都是職業兵,而且漢人占得人數還要過大半,只要大部分將官都是由漢人組成,那麼也便於我們治理當地。如今西北還算是太平,將軍可以嚴格操練他們,讓他們學會讀書認字,以將官的標準來訓練他們,等到戰時,迅速就可以動員出一支大部隊來。而且這胡人常年放馬牧羊,本就是天生的戰士,動員起來可能比中原還要快。」

  蘇定方道:「此法倒不是不行,可是韓侍郎,我也不妨跟你直說,如今我們想要動員這裡的胡人,可不是一件易事,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太宗聖上始終讓胡人管理胡人,就是因為漢人指揮不動這些胡人。」

  韓藝笑道:「沒有指揮不動的人,就看你怎麼去動員了。如果吐蕃打到這裡來了,掠奪了他們的女人,搶奪了他們的錢財,估計都不需要你們動員了,他們自己就拿起菜刀去跟吐蕃拼命了。如果說為了二位將軍的仕途去打仗,這個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別說胡人了,換我我也不會去啊!但是說為了他們的安全,為了他們的親人,為了他們利益去打仗,他們當然會去。」

  蘇、裴二人聽得所有所思,總結起來,就是忽悠唄。

  但是話說回來,這動員靠得就是忽悠,這方面那可是韓藝的強項。

  韓藝又道:「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贏得他們的信任,這個是非常關鍵,如果他們不信任你們,你說什麼,他們也不會相信的。」

  裴行儉道:「那不知如何贏得他們的信任?」

  「當然是豎立官府的威信。」

  「不妥!」

  蘇定方立刻道:「在我中原尚有鄉紳宗祠,何況是在西北草原上,這裡都是一個個部落組成的,我們辦事一般也是跟有關部落的酋長商量,如果要確立官府的威信,必將會傷害到他們的權益,他們就算被迫答應,也會暗中與官府較勁,這只會適得其反。」

  「這我知道。」

  韓藝笑著點點頭,道:「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許久,一方面,如果不加強管理的話,那麼一點點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將我們趕回中原。但是加強管理,又會引起當地百姓的不滿,因此我最初採取僱傭模式來穩定住這裡,讓百姓每天都幹活,這樣他們就不會想太多東西,而且又會聽官府的話。但這絕非長久之計,官府的存在不是為了壓迫、剝削,而是為了治理當地,避免混亂,因此官府一定確定威信。而就在剛才,我突然想明白,該如何治理這裡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