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聽得稍稍點頭。

  韓藝又繼續道:「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都是推崇貴中華,賤狄夷,故此在大多數中原百姓看來,胡人就如野獸一般,茹毛飲血,反覆無常,不可深交也。若陛下想徹底將整個國家的百姓凝聚在一起,首先必須要消除兩邊的敵視,因此這一齣戲會一改往昔宣傳,會將胡人好得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只有正確的認識彼此,才能夠融合在一起。」

  李治笑著點頭道:「想那漢武帝文韜武略,滅匈奴,致使漠北無王庭,可百年之後,五胡亂華,逐鹿中原,隨後又興起一個強大的突厥,可見漢武帝之策非長久之計。其實胡漢之別,並非是在於血統,而是生活習俗的不同,即便是漢人去得草原生活,也會變成胡人的,因此父皇當年才選擇以德政治之,望兩地百姓能夠和睦相處。其實朕也想到了你是這個用意,但是你也得小心謹慎才是,莫要弄巧成拙了。」

  「陛下請放心,這一齣戲之所以準備了這麼久,就是因為微臣知道這裡面包含著什麼,故此尤為的小心謹慎。」韓藝說著又道:「非但如此,微臣還希望借這一齣戲,塑造我大唐好男兒的光輝形象,讓我大唐軍隊得到百姓的敬仰,樹立起軍人的榮耀感和使命感。」

  李治聽得稍稍皺眉道:「榮耀感和使命感?」

  「不錯!」韓藝點頭道:「陛下,自古以來不少統帥擁兵自重,或自立為王,或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起兵謀反,以一己私慾,置天下蒼生而不顧,但是國家又需要軍隊保家衛國,自然也離不開統帥。」

  李治聽得面色怪異,沉吟不語。這對於君王而言,可是最敏感的話題,李世民當初都害怕李靖李績擁兵自重,他能不害怕麼,每個君王都害怕,這也是為什麼明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是不可取的,但君主仍要這般做,因為這太危險了。

  但是韓藝卻是非常坦率,既然開了這口,那就得做直臣,我只是就事論事,沒有別的想法,繼續說道:「其實古往今來,君王一直都在防備武將擁兵自重,可是這種事從未斷過,臣以為這主要是因為軍人缺乏精神。」

  第1300章 隋唐英雄傳?

  滿滿都是套路啊!

  歐陽修的套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韓藝的套路卻是醉翁之意不僅在酒。

  哪怕是崔戢刃他們,也只是看到胡漢融合這一點,無人想到這裡面原來還包含著這麼一層意思。

  如果韓藝不說,估計也沒有人想得到,可是這一回,即便李治不問,韓藝也會找機會告訴李治的,因為這對於李治是百利而無一害。

  對於君主而言,講究的是,亂世重武,盛世求文,這是不變的定律,太平盛世,若還行尚武之風,那只有往君主頭上武,哪個君主會這麼傻。

  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但凡開國初期,總是有一幫能征善戰的名將,越往後就越青黃不接,即便中期出現的名將,那也是多半是因為國難當頭,像岳飛、戚繼光等人都是如此。這就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說天才一定會慢慢變少,只是說亂世天才都去打仗,盛世天才都去治國了,這才是根本的原因。

  李治現在也面臨這個問題,他現在得重文輕武,畢竟唐朝尚武風氣太盛,人人都佩劍,朝中武將那都是一言不合就開打,這在太平盛世就過了,但是唐朝又得往外擴張,為什麼李治尤為的看重絲綢之路,打高句麗,是一推再推,但是打西突厥,出兵比誰還快,這就是因為因地理的關係,這西有高原,東有海,唯一的出路就是絲綢之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要是他能夠觸及西域,那絕對有資格競爭千古第一帝,可這樣的話,就不能太輕武了。

  如何平衡文武,一直都是君主最大的難題。

  想那兩宋就是矯枉過正,趙家的人見唐朝尚武,這地域雖遼闊,但一夕之間,就天崩地裂,自此武將割據為政,天下四分五裂,那我大宋就尚文得了,武將在宋朝的地位都快跟商人差不多了,結果兩宋就是苟延殘喘三百年,一直被打得抬不起頭來。

  可見以史為鏡也不見得就是正確的。

  「你繼續說下去!」李治不露聲色道。

  韓藝道:「敢問陛下,軍人為何而戰?」

  李治道:「自然是保家衛國?」

  韓藝笑而不語。

  李治瞧了他一眼,道:「你以為呢?」

  韓藝道:「請陛下恕臣直言,臣的家鄉也有不少人入伍,可是無外乎兩點,要麼就是為土地,要麼就是沒辦法,被迫服役。」

  李治沒有做聲,這事實啊,沒錢誰會願意為你賣命,而且年年都有逃兵役的。

  韓藝道:「換而言之,對於軍人而言,有奶便是娘。但是這對於國家而言,是非常危險的,稍有鬆動,只怕有些心懷不軌的武將立刻會擁兵自重,但是僅憑武將一個人,就算他再厲害,只怕也翻不了天,他還得忽悠下屬跟隨他,而他忽悠的手段,無非就是財富名利,那麼此等禍事的根源,還是在於軍人為何而戰。因此臣認為只用制度來平衡,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只有注重軍人教育,以及宣傳軍人形象,讓人人都以自己身為軍人為傲,但是這傲從何來?那當然就是從保家衛國的使命感而來。

  為什麼當初微臣要在訓練營豎立起榮耀牆,不是為了對應付學員們的父母,只是希望豎立起皇家警察的榮耀感。陛下對於訓練營的其中一些學員是知道的,他們以前可都是玩世不恭,甚至於為非作歹的紈絝子弟,可是如今他們卻能夠克制住自己的一己私慾,不是他們真得無欲無求,亦或者棄惡從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