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弘驚奇道:「這是為何?」

  韓藝笑道:「因為那些垃圾是有毒的,那個自以為聰明的弟子將垃圾倒入河中,導致河中魚蝦盡死,土地也受到污染,種不出糧食來,結果周邊百姓都離開了,而另一位愚笨的弟子,遵從師父的教導,每天都將垃圾掩埋在十里外的沙坑裡面,因此周邊還是山清水秀,人丁興旺,道觀的香火自然就好。」

  李弘點點頭道:「原來如此!」

  李淳風也是微笑的點點頭。

  韓藝道:「這就是大智若愚。為什麼這世上會有那麼多繁瑣的規矩,真是太費事了,一點也不自由,這麼活著多累呀!就好比說進出城門,有專門的入城的城門和出城的城門,明明這齣城城門沒啥人出城,為什麼不可以往這邊入城,還得繞很遠的路去從專門的城門入城,這不是傻麼?

  這當然是傻,做人要懂得隨機應變才是,你往這邊進去了,其實也沒什麼關係的,反正也沒有多少人出城。可問題是,你這麼做了,就等於是破壞了規矩,那麼今後人人都會這麼做,這就會造成大家都就近,圖個方便,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城門擁堵不堪,害得大家都進退兩難,到頭來還可能害了自己。因此這大智若愚的愚,其實是可以通法家的精神,以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像那些大奸大惡之人,都是自以為聰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到頭來其實都是害己害人。」

  韓藝又問道:「那這就需要什麼?」

  「是教化麼?」

  「那該如何教化呢?」

  「讀書。」

  「殿下現在明白為何皇后會建立昭儀學院了吧!」韓藝笑道:「我常常聽到有些官員,總是說什麼刁民犯上,刁民這,刁民那的,我聽到這話我就覺得很可笑。」

  李弘好奇道:「這又是為何?」

  韓藝道:「百姓又沒有讀過書,他們只知道耕地,哪裡知道什麼仁義禮智信,這一言不合當然就動手,沒飯吃當然就造反,你還想奢望他們彬彬有禮,這不是天方夜譚麼。官員就知道天天嚷嚷刁民刁民,可他們有沒有想過,這刁民從何而來,就是從缺乏教育的土壤來的,你既然不讓他們讀書,那你就接受他們的野蠻,這不能怪他們。

  對於君主而言,愚昧的百姓只能圖一時之安定,就好比那道觀弟子一樣,他圖了十年輕鬆,卻害了自己一生。再說到漢朝的七國之亂,其實漢景帝削番跟百姓有什麼關係,只是七王的個人利益而已,為此他們不惜損害國家利益,要是百姓都能夠明辨是非,我現在生活的這麼好,憑什麼拿著我的性命為了你一個人的利益跑去造反,結果也很明顯,十餘萬百姓茫然的失去了性命,他們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打這一場戰爭?

  可是話說又回來了,漢武帝征討匈奴,我太宗聖上東征突厥,這可也是戰爭。一些愚昧的百姓就會想,我的地種的好好的,我幹嘛去打仗,我能得到什麼?反正他們在北方打,我住在南方,跟我有甚麼關係,可是如果他們知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他們就會明白,如果我們都不去打這一場戰爭的話,國家就會滅亡,我們就都成頡利的奴隸了,我每天都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耕地有你的份,糧食你就別想了。

  我們是為國家而戰,我們是為了後代而戰,我們是為了和平而戰,我們必須要阻止任何敵人入侵我們的國家,面對野蠻的敵人,我們只能以戰止戰,否則的話,我們都將玩完。同樣都是戰爭,一個是不義之戰,一個是正義之戰,但是你能奢望愚昧的百姓會懂得這些嗎?」

  這長篇大論下來,韓藝是口乾舌燥,不但是連杯茶都沒有,關鍵連一點反應都沒有,畢竟李治在這裡,他也莫不太準,忙道:「臣才疏學淺,這只是臣個人的見解,可不是真理,殿下聽聽就是了。」

  李治一怔,哈哈笑道:「好一個大智若愚,說得好!說得真是好!這才是真正的道家思想,朕也是從中受益匪淺啊!」

  李淳風也是感慨道:「我悟道數十年,卻比不上韓侍郎這一番妙論,慚愧,慚愧!」

  韓藝忙道:「李太史過謙了,我之所以這麼想,不是因為我多聰明,只是因為我小時候沒書讀,因此小時候也幹過不少混帳事!」

  李弘好奇道:「你小時候做過甚麼混帳事,能否說來聽聽。」

  韓藝慚愧道:「不瞞殿下,偷雞摸狗之事,臣都是做過的。」

  李弘驚訝道:「真的麼?」

  韓藝點點頭道:「因此臣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向上天懺悔,乞求原諒,以及多行善事,希望能夠彌補小時候犯的過錯。」

  武媚娘聽他胡扯,在這忽悠自己的兒子,道:「你現在也不遑多讓啊!」

  李治哈哈一笑,道:「皇后說得不錯!」

  韓藝訕訕道:「陛下、皇后說得是,臣一定改掉身上的惡習。」

  李弘也是格格笑了起來,突然好奇道:「既然教育利於國家,那為何父皇不多增設學校,好叫更多人能夠讀上書呢?」

  李治一愣,稍稍點了下頭,道:「弘兒的建議,父皇收到了,父皇會考慮的。」

  李弘又道:「父皇,孩兒想將父皇賜予孩兒的錢財捐贈給母后的教育基金會,不知可否?」

  李治呵呵道:「父皇已經賜予你的,自然由你做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