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韓藝趕忙起身一禮。

  武媚娘笑著點點頭,又向李治埋怨了幾句,無非就是說李治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對天下百姓不負責。

  對此李治唯有點頭認錯,說自己討論的太投入了,沒有注意時間去了,隨後三人又大致聊了下這科舉的事。

  武媚娘聽後,眼眸輕輕一轉,道:「陛下,臣妾覺得這科舉還是有些不公平。」

  李治哦了一聲,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科舉制只能提拔一些寒門子弟上來,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還沒有太多的改善,因為普通百姓讀不上書。」

  韓藝眨了眨眼,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油然而生。

  李治皺了下眉頭,道:「這朕也知道,但是朕對此也無能為力,目前朝廷可沒有能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夠讀書。」

  韓藝立刻道:「陛下,微臣認為皇后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不可能讓每個百姓都讀上書,但是朝廷也的借著科舉,獲取民心,畢竟如此重大的決定,理應也讓百姓參與其中來,這也可以讓科舉深得人心。關於這讀書一事,陛下可還記得那昭儀學院。」

  武媚娘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和韓藝合作,就是這麼輕鬆愜意。

  李治微微一愣,道:「這朕當然記得,朕也非常支持,但這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武媚娘道:「臣妾也知道這是杯水車薪,但是有勝過無,而且韓藝提出的教育慈善基金,是真的可以讓更多人的讀上書,只是這可能還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治道:「你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韓藝,還是你來說吧。」

  韓藝道:「回稟陛下,是這樣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錢,建辦學院,讓更多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讀書,但是天下間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錢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個辦法,就是讓商人參與進來,因為商人有錢。根據我朝規定,商人的後代是不能夠參加科舉的,因此微臣就想讓商人捐款這個教育慈善基金,從而獲得子孫可以參與科舉的資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為如何?」

  李治稍稍點頭,道:「你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說捐了錢就可以參與科考,那樣的話,每個人商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後代獲得科考的機會,這會招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所以必須要捐一定數目的錢才行,而且不能作為長久的政策。」

  這年頭商人不討喜,讀書人都不喜歡商人,而且為了讓百姓都去務農,必須限制商人,這樣才會體現農夫的優越性。

  韓藝笑道:「這是當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學員為標準。」

  李治點頭道:「這倒是可行。」

  武媚娘見李治答應了下來,眼中不禁閃過一抹喜色。

  其實這是武媚娘與韓藝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計劃是趁著武媚娘稱後那股風,就將這事給定下來,但是那一場火,就將此事給耽擱了,立刻又是韓藝和蕭無衣的事,因而又爆發了一系列的事故,導致一直沒有落實。

  但是武媚娘也是見縫插針的高手,如果能夠借用科舉這一股風潮,將武皇后教育慈善基金給定下來,那武媚娘在寒門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漲,這可是獲取民心的大好機會,武媚娘如何會願意錯過。

  ……

  ……

  在跟中樞大臣商議過後,李治就再將科舉拿到朝堂上議論,因為中樞大臣都點頭了,大致方針是不可能改變了,只是有些大臣對於一些細節感到不滿,討論下來還是非常順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極力推動,這很快便定下來了。

  然而,這剛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將科舉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還是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包括進士科、明法科,雜文科,軍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學畢業科目,這個不能廢棄,這制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賢者六學。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舉行,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可是這樣一來的,韓藝當然不會答應,他強烈要求,制科也要分期舉行,你皇帝下詔考,萬一你不下詔,那總不會考,那人家也不會學啊。

  制科就定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進士及第,也不一定馬上就能當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薦,才能入仕,從這一方面來說,進士其實是一個動詞,進入仕途,進士不是官員。所以,一年一考,韓藝覺得頻率太高了,關鍵是你用不著這麼多官員,改為三年一大考,這樣的話,進士及第之後,就有可能立刻錄用,不會讓人家在家等。

  如果說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開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減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還可以用皇恩浩蕩的名義開,這當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個科舉流程主要是分三級考,鄉試,說是鄉試,其實是縣試,可不是一個鄉一個鄉的考,州試,省試,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稱,也就是京城大考。

  鄉試和州試是年年考,只是說鄉試早一輪,今日考鄉試,明年才去考州試。

  每個州的錄取名額是一樣的。

  這也是韓藝建議的,因為唐朝做夢都希望狹鄉的百姓遷往寬鄉,讓更多的土地可以開發,名額一樣,那麼寬鄉肯定輕鬆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轉去寬鄉,這也是對寬鄉一種福利政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