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說是過河拆橋,其實也不為過。

  畢竟現在大唐日報已經起來了,就憑韓藝的策劃能力,高歌猛進,那是輕鬆加愉快的,只要掌握輿論導向,韓藝就不懼怕這些貴族。

  只是他沒有想到,他和山東士族的蜜月期會如此之短暫,這倒是破壞了他原本的計劃,不過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小藝哥,我已經打聽清楚,外面確實有些對崔盧鄭王不利的言論,似乎有人故意將話題引到他們身上去。」

  茶五畢竟跟在韓藝身邊這麼久,而且專門幫助韓藝打輿論戰,是自然形成的,還是有人故意操縱的,他還是看得出。

  韓藝點點頭,這是他預料中的,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就需要一個時間,不會在某一刻爆發出來,道:「那外面的言論是偏向哪一邊的?」

  茶五道:「我想前面許敬宗的事,已經引起了大家的不滿,因此現在談及崔盧鄭王的買賣婚姻,輿論倒是沒有偏向崔盧鄭王,大家各執一詞,相互爭論。」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韓藝皺了皺眉,我與朝中貴族,始終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想要與他們聯合,看來是難於上青天,既然如此,那我唯有將這條鴻溝填平了,可是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該如何做是好呢?

  正當這時,茶五又走了進來,道:「小藝哥,宮中來人,說讓你明日去上早朝。」

  難道——!韓藝雙目一睜,眼珠亂轉起來,道:「茶五,你立刻去給我收集關於崔盧鄭王買賣婚姻,以及關於我朝崔盧鄭王的現狀來。」

  ……

  翌日。

  韓藝早早就起床來到皇宮,情況與以前沒有任何區別,那是相當的孤立,沒有一個朋友,入得大殿,還是站在最後面。

  但是韓藝的出現,還是引起了大臣們的主意,心裡大概也明白是怎麼回事。

  在剛開始的時候,當然是討論北邊戰事的問題,這是首要問題,但是不同於歷朝歷代的是,自李世民北伐成功之後,唐朝一直都是壓著北方民族在打,而且突厥也是天災人禍,不成氣候,因此對於此戰大唐王朝是信心滿滿,事實情況也是如此,程咬金大軍進軍非常順利,關鍵在於大唐現在的後勤太強大了,不打仗都沒有辦法消耗糧食了。

  商量的結果就是這一次要消滅突厥殘餘,制定的計劃也是圍殺阿史那賀魯的大軍,不能再跟他們講和,就往死里弄。

  在這一點上,大臣們是空前的團結,眾志成城,因為阿史那賀魯原本已經投靠了唐朝,是在李治即位之後,他就叛亂了,顯然是看不起李治啊,大臣們覺得你這是在羞辱咱們的皇帝,這可不行,必須讓他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這都不制止的話,那很多少數民族都會選擇叛亂。還有就是唐朝是一個尚武的國度,軍方在朝中的力量非常強,如今的當朝第一人李勣,就是來自於軍方,將軍們當然要打仗,不打仗他們怎麼立功啊。

  另外,唐朝對於大臣們的要求是出將入相,能文能武的臣子,皇帝就最喜歡,好比崔義玄出身於清河崔氏,但是人家帶兵打仗也很厲害,這些人雖是出身書香門第世家,但他們也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不會說懼怕打仗。

  可謂是文武一心。

  只是如今唐朝的國力太強,當然,也可以說是周邊的敵人太弱了,這就造成一種非常奇妙現象,戰事雖重,但遠不及內部問題棘手。

  現在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內政,李治剛剛掌權,又沒有提出什麼主張來,是繼續延續貞觀政策,還是改革?大臣們心裡也沒有底,大唐其實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上。

  在商討完戰事之後,李治喝了一口茶,面帶微笑,道:「朕最近聽聞民間輿論四起,都在討論關於買賣婚姻一事,不知是否?」

  一個大臣立刻站了出來,道:「回稟陛下,確有其事。」

  李治點點頭,道:「關於買賣婚姻一事,朝廷曾明言反對,並且下令阻止此類事發生,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並未起到喝止的作用,朕對此真的深感困惑。」

  安靜!

  朝堂上一片安靜。

  李治當即就傻了,怎麼沒有人說話了。

  但是造成這現象的始作俑者就是他,山東士族名望非常高,中原人士都非常崇拜山東士族,那當然不會去批評他們,包括李義府、許敬宗,他們也都想跟山東士族聯姻,這個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李世民打擊山東士族,依靠的是關隴集團,就是長孫無忌、于志寧這些人支持李世民打擊山東士族。

  現在的問題是關隴集團的老大長孫無忌和于志寧都退位了,群龍無首,褚遂良、柳奭又被貶在外,勢力遭受到重創,人人自危,都不太敢說話了,韓瑗、來濟站在朝堂上那是眼觀鼻,鼻觀心,仿佛沒有聽見。

  而寒門官員都還在下面,還沒能提拔上來,這就造成尷尬的局面。

  他們一方面崇拜山東士族,一方面又明白山東士族與皇室的隔閡,那就都選擇沉默。

  李世民在打壓山東士族的時候,也出現過這種情況,房玄齡他們都是陽奉陰違,自己就跑去跟山東士族聯姻,弄得李世民很是無語,這些近臣都帶頭了,那他還有何面目去讓其餘大臣不要這麼做,導致李世民只能拿皇室來做範例,不准皇室跟山東士族聯姻,但問題是,是人家山東士族先不跟他們皇室聯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