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掌聲不絕於耳。

  可見熊弟扮演的孔子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同了。

  韓藝也知道這些儒生肯定會非常捧場,故此安排一段無對話的情節給這些人鼓掌,畢竟這年頭沒有話筒,一旦鼓掌,就根本聽不清楚了,這在排練的時候就要設計好。

  主角的出現,情節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那個工匠的老母親哭哭啼啼的帶著一群鄉親的來找孔丘,說自己兒子被冤枉的,希望孔丘能夠幫助他兒子伸冤,並且將皇冠的圖紙給他看了看。順便也就把孔丘營造成一個村里最聰明的人。

  觀眾看得又迷糊,方才那個聰明的「大夫」說得再正確不過了,簡直找不到任何疑點,但是從話劇的角度來看,好像不是如此,他們又在想,究竟是哪裡出錯了。

  同時台上的「孔丘」也在想辦法,眼看三天期限就要到了,「孔丘」突然看見竹筏,眼中一亮,大呼道:「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觀眾看得頭皮都要抓破了,前面一個洗澡,如今一個竹筏,這太令人費解了,這難道是天才才能看得懂話劇?

  為了營造氣氛,當然是在那工匠被斬的最後一刻,「孔丘」如同超人一般從天而降,阻止了行刑,並且以性命擔保。

  因為是接著前面的戲,魯昭公也知道孔丘這位後起之秀,就給了他一個機會,結果孔丘在魯國大臣、百姓的注視下,找出了事情的原因,原來這個工匠為了讓這皇冠戴的更加舒適一些,其中有些地方是空心的,因為空心會增加體積,那麼這用排水法來證明,就不準確了,而那個聰明的「大夫」就忽略了這個問題。

  而「孔丘」正是看到空心的竹筏在水面上行走才想到這一點的。

  祖師爺這逼裝的實在是太帥了,一個竹筏就破解了這一樁冤案。

  儒生們看得爽的要命。

  但隨後孔丘又言明他也無法完全證明,這個工匠到底有沒有以次充好,但是以這種方法來證明,就是不對的,不過從估算中看,他應該沒有以次充好。

  後來一查,原來那個告密的人也是一個工匠,因為技術不如這個巧手工匠,而沒有被選上,心生嫉妒,才誣告這個工匠。

  這劇情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大家看的非常過癮,即便是那些純粹來捧場的大儒們,不禁都看得入迷了。

  魯昭公大怒,就要將這個告密的人給殺了,但是被孔丘勸阻了,說了一大通話,儒家的仁政思想初露崢嶸。

  大儒對於這個情節很是滿意,這像似我們祖師爺幹的事。

  而那個聰明的「大夫」名望大減,大家紛紛歌頌孔丘。可就在這時,孔丘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並且將功勞全部推倒那個聰明的「大夫」身上,並且希望能夠拜他為師。

  這是何等謙虛,這就是儒家思想啊!

  儒生們又跟打了雞血似得,為了自己的祖師爺搖旗吶喊。

  最後孔丘在這個聰明的「大夫」的指點下,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於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

  並且提出了密度與質量的概念。

  這是首次對對於力的具體化,現在大家說力氣,都是大和小,但是沒法具體計算。

  魯昭公開心之下,將力的單位命名為「孔丘」!

  這也正是宣告「牛頓」單位從此作古,「孔丘」才是正牌。

  這種命名法,在中國歷史上可還從未有過的,真是太令人感到興奮了。

  話劇一結束。

  場面比第一回還要轟動,全體起立鼓掌,但是他們也不清楚自己是為祖師爺鼓掌,還是為話劇鼓掌,還是為韓藝鼓掌。

  第788章 都是套路

  套路!

  滿滿都是套路的味道啊!

  這第一回講的是孔子反對恩師的理論,而第二回打臉的對象就直接上升到全國最聰明的人。

  這不是套路是什麼。

  但如果仔細想想,其實這兩點都是在反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一思想,因為這一思想嚴重阻礙了進步,什麼都是古代的好,那還求個什麼進步,這是韓藝托古改制的一大絆腳石,必須先給否定了,雖然如今這一思想已經被韓藝重新定義了,但是思想的轉變不是一時半會,是需要時間的,韓藝是要將這一思想完全扼殺。

  除此之外,孔子都是在萬眾矚目下,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完成了大翻盤,尤其是這第二回,直接在君主面前打對方臉,真是爽感十足啊。

  另外,結尾又用儒家思想作為總結,點名主題。

  與第一回的模式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但是沒有關係,觀眾們愛看,這就足夠了。

  唯一不同的是,韓藝第一回借鑑的是伽利略和牛頓的故事,而這一回直接借鑑了阿基米德的故事,從做皇冠到那個聰明的大夫找出辦法測定,幾乎都是照搬原抄。

  但是韓藝認為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故事就不是非常精彩,而且太短了,無法應有在話劇上。

  因為韓藝曾在一片文章上面看到了一些吐槽者,吐槽阿基米德的故事有一個漏洞,就是沒有說明那一頂皇冠是否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那麼結果就會出現偏差,因為空心的話,密度就應該是整體平均密度,而不是純金的密度,韓藝正是利用這一個漏洞令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