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

  長孫無忌等人的妥協,也就預示著此案的終結。

  在第二日的早朝上,群臣立刻以春耕唯由,覺得此案拖延太久,打擾了百姓的生活,請求李治早點判決。

  李治看到群臣那尷尬的表情,心裡開心極了,前面給你們臉,你們不要,現在又腆著臉來求朕,但是他也見好就收,沒有去刁難他們,先是對於刺殺蔣獻的兇手進行一番痛批,同時明確表示,一定要捉住這刺客,決不能讓皇家蒙羞,然後就對於此案宣判了,對於犯案人員進行一一判決。

  其中剝奪了蔣獻的一切榮譽,蔣波降為庶民。當然,如果蔣獻不死的話,李治肯定不會這麼宣判的,他現在正式用人之際,但是死肯定就得另說了,另外張銘一家也都有被降為庶民,罰以徒刑三年,發配桂州,永世不得回長安,桂州就是後世桂林一代,在唐朝是屬於非常偏僻的地區。

  同時,李治藉機將張銘的黨羽全部外放外地,大大小小也有十餘名官吏,另外,對於張氏其他官吏也都有些調任,看似平調,其實也是貶,這就是古代最為著名的連坐之罪。

  但是在這一點上,李治這個度還是拿捏的非常好,他只是打擊張銘的勢力,沒有去動長孫無忌的勢力,還是留有餘地的。

  但是話說回來,張銘的勢力其實就是長孫無忌的勢力,打擊張銘,就等於打擊長孫無忌,只是打擊力度非常小,沒有動搖長孫無忌的根本。

  而且群臣也知道,此次長孫無忌失敗,只因顧全大局,而選擇妥協,另外,很多大臣都猜測這可能是李治在背後動的手腳,這不是實力的對抗,而是玩陰的,運氣成分居多,對於長孫無忌的勢力,還是沒有人敢質疑。

  長孫無忌心裡也有準備,因為他知道是不可避免的,他前面拼命保護張銘,不只是為了保護張銘個人,而是為了保護張銘的這個勢力,但是現在失敗了,張銘的勢力必定會遭受到打擊。

  但不管怎麼樣,在去年第一回合失敗之後,李治也總算是扳回一城來,心裡非常開心,他準備再接再厲,鞏固自己這一次勝利的成果,在宣判完畢後,他又一臉遺憾道:「此案牽扯到御史台的四名御史,而兇手就是御史大夫,實在是令人感到震驚,這也是自我朝建國以來,御史台第一回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又繼續說道:「御史台肩負著左肅政台和京官、軍隊的監察事務,以及外地政務的要職,是一日也不可缺的,但是御史大夫人選必須要慎重你考慮,故此朕建議先選出新得御史中丞,然後在慢慢挑選御史大夫,不知各位愛卿可有好的人選?」

  群臣沉默。

  長孫無忌一派自然沒臉再舉薦了,而中間派也明白,李治對於御史台是勢在必得,若非得到李治的首肯,他肯定不會答應的,說出來也只是自取其辱。

  李治非常滿意的這個效果,道:「既然各位愛卿沒有好的人選,朕心中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選。」

  說著他目光望向一人,道:「這人就是韓藝。此案能夠這麼快的查破,全憑韓藝日以繼夜的努力,他可謂是居功厥偉,而且他在審案的過程中,採用了一套新的審問方法,朕看過之後,覺得非常可行,也與大理寺卿商談過,認為這一套方法更為簡便和規範,也可以縮減的審案的過程,可以同時進行多名犯人的審問,朕也準備將這一套方法應用在今後的審案過程中。

  由此可見,韓藝在這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天賦,而且他本也是監察御史,朕希望能夠可以破格提拔他為御史中丞。」

  他前面一直沒有論功行賞,就是為了在競爭御史中丞這個職位上,給予韓藝極大的肯定。

  不少大臣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李治是打算提拔韓藝為御史中丞,心裡暗道,這一招忒也狡猾了,李治也知道提拔韓藝為御史大夫,這肯定不現實,光大夫二字,韓藝可就擔不起,資歷太淺了,於是他就學著長孫無忌,先提拔韓藝為御史中丞,將權力握在手裡,因為他可以不選御史大夫,只要沒有御史大夫,那麼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台的一把手。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

  李治話音剛落,一人就站了出來,此人正是韋休,也就是韋方的二伯,如今在弘文館就職。他道:「韓藝不過才剛到弱冠之際,他何德何能,能當這御史中丞。」

  出口就不留情,那日在訓練營被韓藝羞辱的這麼慘,他至今都還懷恨在心。

  又有一人站出來道:「韋學士言之有理,自古以來,御史中丞皆是德高望重之輩擔任,韓藝年紀太小,而且出身貧寒,怎麼能夠擔任這御史中丞。」

  李治道:「這事發生的這麼突然,御史台人才匱乏,當然是事急從權,韓藝雖然年齡較小,但是能力超群,朕認為可以破格提拔。」

  諫議大夫蕭鈞站了出來,道:「陛下,韓藝在民安局還擔任著皇家特派使,如今又擔任御史中丞,這極為不妥。」

  李治道:「朕當初封韓藝為皇家特派使,主要還是讓他幫著建立民安局,因為這是他提出來的,民安局還是歸總督察程處亮掌管,這兩者並不衝突。」

  皇家特派使雖然具有一定的實權,但是在朝中沒有說話的資格,李治需要朝堂的支持,兩者相比,但是取御史中丞,棄皇家特派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