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點點頭,道:「朕也是這般想的。不過韓藝作為商人,能夠有此胸懷和思想,令朕對商人的確有所改觀,也令朕對散貧民於商,充滿了希望,但是此事切記不能操之過急,開放夜市,增加商人,只能作為朝廷的一種嘗試,而非是一項政策,朕還是贊成韓藝的觀點,當先授德於商,讓商人懂得若能與朝廷與百姓同心同德,朕可以給予他們重視,可若他們自甘墮落,那也怨不得人。」

  他非但不覺得韓藝這點小心思可恥,反而非常讚賞,韓藝這種出身,只有自己夸自己,別人是不會誇他的,要上位就要有這種臉皮,往死里給自己貼金就對了,君子那一套,韓藝真心沒有資格玩。

  「陛下聖明。」

  幾人齊聲道。

  李治覺得光說還是沒有用,得用行動來表示,沉吟片刻,道:「高尚書。」

  「臣在。」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你將這兩句話置於兩市最醒目的地方,朕要讓天下商人明白,不管他們怎麼謀求利益,但絕不能離開這『仁道』二字,否則的話,朕也絕不姑息。」

  「微臣遵命。」

  第462章 剛出龍潭,就入虎穴

  韓藝沒有上朝,故此並不知道,其實近日來,朝中對於反對放寬宵禁,增開夜市的聲音一直就沒有停過。

  因為增開夜市,放寬宵禁,都是傷農重商之舉,你增開夜市,就必須增加商人,等於就是一種鼓勵從商的政策。

  問題是唐朝建國以來,都是以農為本的國制,而且是純粹的,商人就是那麼一點點,每一項政策,都不利於商人,利益農夫,在這種制度下,國力發展迅速,蒸蒸日上。

  你李治在這個時候,做出改變,這可是非常要命的。

  他們都認為應該繼續堅持這種重農的政策。

  但是也有不少人是贊成的。

  因為不是唐朝才開始以農為本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但是歷朝歷代都是到了極盛之後,就立刻走下坡路,這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導致的,農夫一旦沒有了土地,那只有起義這一條路可走了,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

  現在唐朝也面臨著這個情況,小農經濟已經發展了極致,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的現象也是愈發嚴重,尤其是關中地區,這裡貴族太多了,貴族又有子孫,隨著這些人的增多,就進一步壓縮了農民的生存空間。

  這一部分人就認為,不能等到已經衰落的時候,再去想辦法疏通這些人,如果想要維持這繁榮,那必須及早想對策,無非就還剩下三條路,士工商,士族又是天生的,不就只有工商一條路了,朝廷要麼就給這些百姓土地,給不了,你就得負責幫助他們謀求生計,不然隨著這些人愈發增多,肯定會發生暴亂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李治顯得就非常謹慎,他也怕釀成大禍,這也是他來這裡的主要目的。

  但是這一趟不虛此行,讓他變得更加堅定。

  因為韓藝的思路,就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韓藝是知道重商將會是大勢所趨,資本主義遲早要出現的,這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是幾百年後,還是一千年後,但是他反對盲目的重商,這都是因為後世的一些事情影響到他了,因為商人一旦強大起來,那是可以左右一切的,如果商人變得沒有底線的話,那這個國家將會面臨空前大的危機,會傷害到很多人。

  華夏上下五千年,什麼文化都有,唯獨就是沒有商人的文化,因為都是重農抑商,商人就是卑賤的代名詞,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後來改革開放後,中國商人膨脹的非常厲害,變得沒有道德底線,因為文化中也沒有這方面的底蘊,什麼賺錢幹什麼,怎麼賺錢怎麼幹,這對於社會是一個極大的傷害。

  如果連出門吃頓飯,都得提心弔膽,那真是非常可悲的,畢竟生活本就非常艱苦了。

  如今唐朝的商業是一個原生態的,沒有受過污染的,開放商路又是必須的,今日不開放,明日也會自動出現的,這是避免不了的。韓藝心裡清楚的很,所以他就想在開放商路的初期,就建立起一種華夏商人的文化傳統,這個文化包括道德和律法,這是兩條高壓線,你決不能觸碰這兩條高壓線,否則必須嚴懲,寧可禁錮商人,也不能滋生出一批沒有道德下線的商人,但是在這兩條標準線上,怎麼賺錢,你怎麼就干,以利益為首。

  而且文化是可以傳承的,這對於華夏民族而言,是受益無窮的。

  李治也贊同韓藝的思想,增大商人規模,帶來的不是寬鬆,而是更加嚴格的規範,對此李治、長孫無忌表現的都是非常謹慎,反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因為如今與改革開放那時候是有區別的,那時候中國積弱積貧,必須大力推動經濟,先把GDP給拉上來,至於你商人用了什麼辦法,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如今大唐國力是非常強盛,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沒有人可以抗衡的,不需要求快,要求穩,反正我有的是時間。

  李治說是嘗試,但是如果有效的話,肯定就是成為將來大唐的國策,以農為本,以商輔之,因為現在生產力的關係,不存在以商為本。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