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韓藝驚訝的看了這小書童一眼,隨即立刻向劉娥道:「劉姐,接下來的事,就交給你了,我出去有點私事。」

  劉娥關切道:「出什麼事呢?」

  「與你無關,就一點私事。」

  韓藝說著又向其他人說了一聲失陪,然後就跟著那小書童離開了。

  第461章 重商?請先重德

  韓藝與那小書童並沒有出市署,而是繞道去了前廳後面的後堂內。

  只見裡面坐著三人,正是李治、長孫無忌、高履行。

  韓藝真沒有想到李治竟然回來,這只是一個商人的談判而已,急忙上前道:「微臣韓藝參見陛下。」

  李治沉眉望著他,哼道:「好你個韓藝,竟然將世上最為繁華的兩市比作一個蛋,你這是誠心要侮辱朝廷吧!」

  我不知道你會來呀,不然我哪裡敢這麼說。韓藝訕訕道:「陛下,你都聽見呢?」心裡卻道,你一個皇帝竟然偷聽人家說話,真是沒素質。

  李治哼道:「怎麼?朕就不能聽嗎?」

  「當然不是。」

  韓藝突然心念一動,道:「微臣只是以為陛下會因為此言而感到高興了。」

  李治哼道:「高興?你這比喻能讓朕感到高興嗎?」

  韓藝立刻道:「陛下,你方才說兩市是世上最為繁華的市場,這話一點也沒有錯,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最繁華的,只有更加繁華的,微臣將兩市比作一個蛋,只是想要說明,兩市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遠遠沒有達到鼎盛,而且微臣深信在吾皇的文治武功下,兩市一定會比現在繁華千萬倍,載入史冊,流芳千古。」

  長孫無忌等人聽得不約而同的抿了抿唇,這馬屁拍的真是赤裸裸的。

  李治聽得都覺得臉紅,道:「你少在這裡糊弄朕,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朕難道聽不明白,但是你好歹想一個好一點的比喻。」

  汗!原來你就是計較這個啊!韓藝尷尬道:「陛下,你是知道的,微臣沒有讀過太多的書,作詩寫文章都是憑藉自己的天賦,是野路子來的,想不出更好的比喻了。」

  高履行呵呵道:「還請陛下勿要怪他,其實臣倒是非常喜歡韓藝的這個比喻,因為很多人都認為我大唐已經達到了鼎盛,開始有所懈怠,就好比這些商人,他們樂於滿足現狀,也一直極力在維持現狀,不思進取,故此這一回才會一敗塗地。韓藝這話說的好啊,沒有最繁華的,只有更繁華的,這句話能夠很好的激勵那些滿足現狀的大臣,同時還能鞭策陛下,不應沉迷於當今的繁華,應當繼續努力,爭取讓我大唐變得更加繁華。」

  「高尚書所言極是。」長孫無忌撫須一笑,道:「陛下,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是由盛轉衰,而且都是極盛之後立刻轉衰,但真的是到達了極盛嗎?依老臣之見,那也未必,這個極盛是來自人心,如今我大唐國力強盛,四方臣服,國內四海昇平,若是大家都認為此乃我大唐的鼎盛時期,那未必就是一個好兆頭,陛下應該時刻保持勵精圖治之志,居安思危之心。」

  這些輔佐大臣的話,李治可不敢不聽,點點頭,頗為感慨道:「父皇說的對,以古為鏡,方知興替。」說著他微微一笑,道:「太尉和高尚書之言,朕定當謹記在心。」

  長孫無忌笑道:「陛下虛心納諫,乃我大唐之福。」

  李治略感羞澀的一笑,又向韓藝道:「韓藝,朕今日算是見識了你的口才,竟然還能說服他們拿錢出來幫助那些百姓從商。」

  高履行呵呵道:「這一點連我也沒有想到,依如今的情況來看,他們不但甘願拿出錢來,恐怕還會爭先恐後的拿錢出來,這皆因你的一言,著實令人感到佩服。」

  長孫無忌突然道:「不過韓藝,你前面說到士農工商,似乎對商居末,感到不滿?」

  韓藝立刻道:「下官絕沒有感到不滿,如果說朝廷現在要重商的話,那下官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李治哦了一聲道:「你可是商人出身,朝廷要重商,對你而言,可是好事一件,你為何要反對?你此言不是自相矛盾嗎?」

  韓藝答道:「回稟陛下,這一點也不矛盾,但凡世人,都只會看重那些有價值的東西,士農工,都能為國家做出非常多的貢獻,唯獨商人是一個例外,因為多半商人都是看重自己的利益,遠勝於一切,包括國家和百姓,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並未為國家做出任何貢獻,陛下作為天子,自然將對這個國家有價值的人放在前面,沒有價值的人肯定就放在後面,故此士農工商的排名一點也沒有錯。」

  李治笑道:「你當真是這麼想的嗎?」

  「微臣不敢欺瞞陛下。」

  韓藝突然話鋒一轉,又道:「但那只是絕大多數商人的價值觀,微臣雖然作為商人,但是微臣並沒有同流合污,而是以國家和百姓為重,這也是為什麼微臣能夠做官,能夠得到陛下賞識的原因。」

  李治呵呵笑道:「朕可從未見過一個人夸自己夸的這麼坦蕩蕩的。」

  長孫無忌和高履行皆是忍俊不禁。

  唯獨韓藝還是一本正經的模樣,道:「微臣只是據實以說,心中坦蕩蕩,當然不怕被人笑話。微臣見過很多商人,他們都在自怨自艾,說自己腰纏萬貫,能力出眾,卻處處受人鄙視。但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為這個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能力再強,那只是個人的事,但是你並沒有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反而還利用自己的能力,無止盡的吸取百姓的財富,這種商人就是一種蛀蟲,他拼命的吸吮大樹營養,等到大樹被他們吸乾之後,他們也是必死無疑,這就是唇寒齒亡的道理,他們的抱怨只是讓人感到可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