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靖康四年九月三十日,宋西北制置使、西北兵團總帥岳飛上表稱西北平叛之役大獲全勝,西賊自偽“皇太后”曹氏以下,政府文臣武將權貴悉數被擒,之前攻取興慶府之時才得知西賊偽帝李乾順暴斃而亡,其子李仁孝年五歲,繼“帝位”,一起被擒,現關押在興慶府,等待陛下進一步指令。

  岳飛措辭很是平穩,根本看不出什麼激動的情緒在裡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一百四十七年的宋夏戰爭,至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以大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一百四十七年以來所有為了對抗西夏而戰死的人們,他們的靈魂,都可以安息了。

  得知此消息的趙桓龍顏大悅,雖然不曾在朝臣面前表露出來,但是事後趙桓親自去祖宗太廟告慰諸位先帝在天之靈的舉措,已經昭告天下他是何等的激動和自豪,七八位帝王沒能完成的事情,在他的手裡得到了最終解決,有了這份功績,趙桓心中最後一絲擔憂也終於消失了。

  靖康四年十月十日,趙桓的聖旨抵達了興慶府,表示對於此戰的結果非常滿意,著總帥岳飛迅速理定已攻取西賊國土範圍內的政務和防務,可暫時指定臨時軍政負責人,留下兵馬鎮守當地,安撫降眾,繼而率有功將士和西賊俘虜回朝受賞。

  十月十六日,岳飛留下張憲率領三萬兵馬留守河西之地,自己率領兩萬多有大功的將士押送党項皇族和被俘文臣武將啟程回北京。

  從官方認定來看,這並不是一場正規的滅國之戰,因為就算是李元昊,也只是在內部稱帝,外部稱帝了幾年之後和大宋打仗,雖然仗打贏了,什麼好處也沒撈到,把李德明留下的財富敗的七七八八,所以到後來分別擊敗了遼宋之後,還是分別臣服於遼宋,對外宣稱削去帝號,名義上稱臣。

  雖然是名義上的,而且實際上李氏皇族還是在党項國內稱作皇帝,一切都和皇帝一樣,並無什麼差別,可是這一切對於把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大皇帝來說,也就夠了,也有足夠的理由說,西賊叛亂,大宋平叛,絕非滅國之役。

  官方史書依然認為這是平亂之戰的終結,雖然持續的時間太長,但是正統名義上,這始終是平叛之戰,也正因為堅持這一點,大宋才有出兵的最好理由,在道德上占據制高點。師出有名,因此。這場戰爭並不算是真正的滅國之戰。

  十一月初,岳飛率軍抵達北京,趙桓的身體又出了問題,已經不能親自出來迎接了,宰相趙鼎和副相岳翻代表皇帝和政府出城迎接大獲全勝的勇士們,全城百姓傾巢出動。萬人空巷。共同慶賀這場來之不易的艱難勝利。

  獻俘儀式是最重大的,趙桓作為皇帝,無論如何都想參加,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戰爭結果,而是一場一百四十七年的戰爭的最終勝利,大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加上他自己,一共七代皇帝,屢屢被西夏侵擾,尤其是仁宗時代。仁宗時代是整個中國古代最繁華最自由的時代,卻因為和西夏戰爭的失利而蒙上了一層陰影。

  趙桓終於在自己生命的尾聲之前結束了一百四十七年的夙願,他默默的一個人來到了大宋的太廟,對著先帝們的牌位痛哭失聲。這下子,他再也沒有更多的擔憂了,死後和諸位先帝會面的時候,他也可以挺直腰杆,對他們說,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大宋的定宗……

  獻俘儀式上。趙桓怒斥以曹氏太后為首的党項皇族,怒斥她作為漢人卻助紂為虐,委身賊酋的舉動,嚇得曹氏肝膽俱裂,繼而趙桓詢問西賊為何敢於擅自稱帝,曹氏跪伏於地,淒悽慘慘不知所言,隨心皇室多為女子和孺子,竟沒有一個能說的上話的成年男子,趙桓自己也覺得作為上國君王,這樣做有欺凌弱女子之嫌疑,便拂袖而去。

  之後,趙桓下達聖旨,以党項李氏皇族大逆不道、聚眾反叛百餘年,毫無悔過之意為理由,廢李仁孝“西平王”爵位,廢曹氏“王太后”之位,將党項李氏全體廢為庶人,奪回前唐皇族賜給之“李”姓,改回党項姓氏,傳令西夏故地,所有舊臣立刻繳械投降,歸附大宋,則視為投誠,不予嚴懲,一旦抵抗,定斬不赦!

  趙桓沒有趕盡殺絕,他實在是沒有殺死幼子弱母的興趣,只是將之軟禁終生,彰顯大宋皇者風範,不過對於其下的一批漢人叛臣,趙桓沒有留情,下令東西兩府會審,狠狠的殺,該殺的全部殺掉,這群叛逆,都是他們,害的大宋數十萬將士死不瞑目!

  靖康四年十一月初十,宰相趙鼎上表稱會審結束,整理出了一份名單,列有“族十三人、車裂十六人、斬首示眾一百七十六人、流放邊地三百九十七人、加賞七十九人”,滅三族之刑罰大宋很久沒用過了,但是對於罪大惡極的十三個曾為邊地高官且助紂為虐的叛逆,趙鼎力主實施“夷三族”之刑,得到高票數贊成。

  車裂十六人,乃是自身罪過極大的十六個曾為宋中層臣子且“主動投敵或變節”的叛逆,但是家人無辜,判處車裂,家人流放的刑罰,算是網開一面的懲戒,得到了岳翻的贊同。

  斬首示眾一百七十六人,是對於那些“昔日為宋小吏,被擄後變節投敵、助紂為虐”之人,人數比較多,他們往往不是出於本意投降西夏,卻在被俘虜之後變節投敵,出任西夏政府關鍵職位官員,為西賊做事,直接幫助了党項軍的進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