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文官讀書人多為世家中人,如今京都更是王謝兩家勢大,他若是想做官,要麼在外做一方封疆大吏,要麼入京做高官,但都不可避免的要捲入世家爭鬥中。

  馬家雖也為世家,但馬家投入官場中的資源並沒有太多,馬文才想做官,更多還只能靠自己,否則他也不必費勁吧啦的拜師萬松山長了。

  再說萬松山長支持朝堂北上收回失地,而這一立場天然與武官集團利益相合,對武官來說只有發生戰爭才是他們升官發財的最好時機。所以身為萬松山長的關門弟子,馬文才在武官系統中天然有好感度加持。

  最後馬文才選擇了為武官,藉助家族資源和山長的人脈,再加上他武藝高強,熟讀兵書,參與幾次鎮壓起義,解決盜匪,功勞不小,如今已經爬到了四品中郎將的位置,品階比他父親馬太守還要高一品。

  思及如今應該是祝英台被其父要求歸家,與梁山伯分別的時間點,最近又無戰事,馬文才就請了假回來。

  馬文才在馬夫人的關懷下前去洗漱換衣,脫下皮甲重新變回曾經那個風度翩翩的大少爺。除了皮膚沒那麼白了,倒是看不出他在外面吃了什麼苦。不過在馬夫人眼中,自家兒子那是吃了大苦頭了,瘦了也黑了。

  <<<<<<<<<<<<<<<

  一家人熱鬧的吃過飯後,馬文才被馬太守叫去書房私底下談話。

  馬太守看著如今英姿勃發的兒子,嘆了口氣,問道:“文才,你讓為父暗地裡培養私軍,可是有心……”

  馬文才絲毫不奇怪馬太守看出自己的意圖,不過父親能拖到現在才說出來,也是讓他有點意外。

  “父親,司馬家當初是怎麼得了天下,您應該知曉。本來就立身不正,又信重世家,朝堂讓世家把持,如今天下動盪,外有胡人虎視眈眈,內有世家頑疾百姓不定,司馬失其鹿也,天下共逐之。我只是提前早做準備罷了。”

  馬文才有前世記憶,當然不會傻了吧唧的只惦記著那些情情愛愛,哪怕前世執念深重他也能壓下去。他前世活得不長,英年早逝,但他也記得前世他死時所追隨的那個將軍已經打算自立了,朝廷風雨飄搖,世家蠢蠢欲動,就仿佛回到了漢末。

  如今他可沒想過以一己之力挽回大廈將傾的朝廷,他只是提前暗中默默蓄力,為日後逐鹿天下做準備。即使馬家最後沒能成功,起碼也能靠著軍隊在亂世中立足。

  馬太守猶豫了一下,似乎意動了,問道:“那我們何時動手?”

  馬文才安撫道:“父親莫急,如今暗流涌動,雖然各地亂起,但還不到時機。”

  如今各地起義不過是小規模叛亂,對朝廷來說不算什麼,派兵鎮壓即可。真正傷筋動骨的還得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歷來最先成氣候的起義大軍多是底層百姓,不堪忍受欺壓,身家性命沒有保障,被人挑撥怒而反抗。但這種農民起義大軍大多為王先驅。例如秦末的陳勝吳廣,漢末的黃巾起義,皆是如此。

  這只是初步的動搖朝廷統治根基,真正讓朝廷風雨飄搖的還是鄉紳地主世家等社會中上層在農民起義後對朝廷失去了信心,也產生了野心。

  尤其是如今世家掌控的東晉,各家心懷鬼胎,心思不齊。就連軍隊中也有出身世家的旁支庶子,他們的明爭暗鬥同時也是朝廷上世家爭鬥的縮影。

  馬文才心裡很清楚,馬家勢力不算世家中最龐大的,但應該是最先把握住時機的。在這亂世暗中蓄養私兵,以盜匪的名義養在城外,倒也不懼什麼。等戰亂席捲整個南方,馬家就可順勢而起,一舉暗中將整個寧波府納入掌控之中。

  隨即以此為根基,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坐山觀虎鬥,默默積蓄力量,擴大勢力範圍,最後一舉攻下南方,最後率軍北上,定鼎中原。

  當然這其中如今拉攏世家望族,又如何獲得底層寒門和普通百姓的支持,就是另外需要慢慢根據形勢考慮的事情了。

  而現在,馬文才從書房離開後,就暗中派人去查上虞縣祝家九女是否歸家,而梁山伯又是否上祝家提親。

  馬文才自認為自己沒改變什麼,梁山伯與祝英台除了在書院第一年結交了他馬文才之外,一切都該是按照前世一樣發展。

  沒有了馬家的提親,那麼梁山伯與祝英台不知能否成功在一起。

  <<<<<<<<<<<<<<<

  梁山伯與祝英台分別之際,祝英台說家有九妹與自己酷似,願意為他做媒,兄弟兩人結為親家,約定好提親時間。

  於是梁山伯歸家後與自己母親說了此事,梁母固然高興,卻也發愁,家中無餘財,聘禮從何而來?

  梁家雖然敗落,但畢竟祖上闊過,餘澤甚多。即使如今因梁山伯讀書耗資不少,依舊是吃喝不愁,家有薄田。但頂多是個鄉下小地主,娶個普通人家女子倒還無妨,但那祝家九小姐乃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聘禮如何能薄了?

  因而梁母極為發愁,可要讓自己兒子錯過這門好親事,她也不願。

  梁母不是目光短淺的,自然知曉以如今梁家的狀況想在梁山伯仕途上有所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指望著梁山伯娶個家世好的妻子。

  祝家雖然表面上看只是上虞縣的一個大地主,當家祝老爺只是個員外,可祝家是個大家族,枝繁葉茂,人脈極廣,上虞縣祝家只是其中一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