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奶娘不放心自己奶大的小少年,可小小少年,人已燒得滿臉通紅,還在關心她。要她回去的時候一定小心,記得避開巡邏隊,別讓家裡知道是她帶他出來的,不然定會受到苛責,說不定會有重罰。
奶娘已是滿臉淚痕,想想家裡的情況,丈夫整日在外鬼混,婆婆嫌她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卻完全不提她生孩子時傷了身體。更不提當年,她因進府當差,將兒子托給婆婆照料,卻因照顧不周染了風寒,一病去了。
她一個三十餘歲的婦人,這些年來,什麼也沒留下,只餘一身傷病及困苦。
越想越悲,終於下定決心,待天亮了,就帶小少爺找個醫館。病好了就出城,有這幾十兩銀子,找個小村落過活,只消不大手大腳的亂花錢,足夠她將小少爺養大成人了。
小少爺年紀輕輕就這麼貼心,長大了一定會給自己養老的吧!
她將這個決定告訴小少爺,小小的少年郎,臉上不正常的紅暈更明顯了幾分。他因發燒而略顯呆滯的雙眼,迸發出懾人的亮光。
只聽他略顯軟懦的聲音裡帶著誠懇與哭音:“您是我的乳母,以後,我只當您是我娘。我們母子相依為命,孩兒定不敢忘了您的養育之恩。”
王氏忙稱不敢,又道:“少爺萬不可如此,當年奴婢也是受過夫人的恩惠,又怎敢以此相稱。”
趙豐小大人一般,嘆息一聲又勸了兩句。王氏只是不允,最終兩人以義母義子相稱。
對外的說法,是從北方逃難出來的,路上與家人走散了,他們兩人倒是有緣,便結伴而行,相依為命。
如今這個年代,到處逃難的人多了去了,兩人沒有路引,一出城門,就只揀小道走。走走停停,行了三五日,才找到了一個願意接納他們兩人的小山村。鄉村小地人性淳樸,見兩人確實可憐,倒也沒人欺負他們。
王氏花了一角銀子,找里正給劃了一塊宅基地,又招集村裡的壯勞力,雖不給工錢,卻也是一天三頓管飽飯,不消幾日的功夫,就建了兩間土屋。又在屋外搭了個小廚房,又找村里會木工的,給打了桌子、板凳、床,雖簡陋到了極點,卻也是安了家。
兩人就在這裡落了戶,一直到趙豐長大成人,十七八歲的少年郎,長得風神俊朗,是這十里八鄉少有的年輕俊傑。
因小時候識過幾個字,這些年來,又從不放棄,每日拿著樹枝在地上畫啊畫的。
倒是沒將幼年學得的那點文字給忘了,且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身世,小小一隻,就跟著村里人上山挖野菜,學著設陷阱,抓野物,倒是很得村里人尊重。
直到那一年,先帝得仙人相助,回朝重掌朝綱。
也是這一年的秋天,趙豐入了軍隊,自此開啟了他的開掛之旅。
少年人,本就聰慧,兼之這些年的磨難,更是心性堅毅。
很快,就在軍中嶄露頭角,因他表現尚佳,被統領推薦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
之後的人生,可謂是一帆風順,在學院中受到了种師道、韓世忠、王霽等將領的喜愛。
在宋金攻遼的戰役中,勇猛作戰,屢受提拔,雖未能因功封爵,卻也在戰後成為一名偏將軍。
更逞論作為趙氏子弟,皇室旁支,更是少有的傑出人才。
最讓人欣賞的,還是這孩子的心性,他心性堅毅,沉穩幹練,又不忘本。
戰後被趙煦格外關注。
當趙煦問及他的身世時,趙豐據實已告,未有半分隱瞞。
當趙煦告訴他,若他能認祖歸宗,當有角逐太子之位時。
趙豐卻直接拒絕了這一提議,他能活到如今,是義母將他自靈堂偷偷帶走,是義母將他養大,教他做人的道理,與他相依為命。
趙豐又怎能認祖歸宗,在他心中,義母就是他的母親。是生母死後,這世間第一個對他好,唯一無條件待他好的人。
更何況,父不父,子不子,他當年因何而掉入荷花池,父親的那番反應,還有什麼不明白。
那些僕人明知他未死,卻視而不見,為他穿上壽衣,置於棺中,想來,哪怕他能熬過那夜,也免不了被人捂死。
人不能忘本,他趙豐更不能有那樣的父親與繼母。
高大英俊的青年,跪在御前,求肯陛下,願放棄角逐太子之位,願以軍功為其義母請誥封,求陛下應允。
趙煦沉默的盯著眼前青年,心中讚嘆,面上可惜。
在趙豐的再三求肯下,趙煦加其義母三品夫人誥封,卻並除其宗室地位。
實際上,趙煦在心裡,已經樂開了花。
他的大宋國力越來越強盛,比之上一個世界用心經營,費心費力整頓的朝堂,發展的還要迅猛,各方面的改革也比上個世界更徹底。
尤其是他如今想退位讓賢了,確覺得大盛國的國主制度尤其的好。也就拿來借鑑了一下下,他準備自他以後,每代皇帝只能當十年,皇帝讓位前一年,必須選出太子,帶太子從政一年。
趙宋在趙煦的私心裡,還得是他們趙家的天下,無論制度怎麼改,這一條是不能變的。所以太子的備選人,必須由趙氏宗親子孫後代來任職。
老趙家繁衍至今,人多的是,一抓一大把,除了皇帝這一脈,像是受了詛咒一般,少得可憐。
其他宗室子弟這麼些年,好像沒辦別的事,光生孩子了。走在京城的大街上,隨手抓著一個姓趙的,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是皇室宗親。
奶娘已是滿臉淚痕,想想家裡的情況,丈夫整日在外鬼混,婆婆嫌她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卻完全不提她生孩子時傷了身體。更不提當年,她因進府當差,將兒子托給婆婆照料,卻因照顧不周染了風寒,一病去了。
她一個三十餘歲的婦人,這些年來,什麼也沒留下,只餘一身傷病及困苦。
越想越悲,終於下定決心,待天亮了,就帶小少爺找個醫館。病好了就出城,有這幾十兩銀子,找個小村落過活,只消不大手大腳的亂花錢,足夠她將小少爺養大成人了。
小少爺年紀輕輕就這麼貼心,長大了一定會給自己養老的吧!
她將這個決定告訴小少爺,小小的少年郎,臉上不正常的紅暈更明顯了幾分。他因發燒而略顯呆滯的雙眼,迸發出懾人的亮光。
只聽他略顯軟懦的聲音裡帶著誠懇與哭音:“您是我的乳母,以後,我只當您是我娘。我們母子相依為命,孩兒定不敢忘了您的養育之恩。”
王氏忙稱不敢,又道:“少爺萬不可如此,當年奴婢也是受過夫人的恩惠,又怎敢以此相稱。”
趙豐小大人一般,嘆息一聲又勸了兩句。王氏只是不允,最終兩人以義母義子相稱。
對外的說法,是從北方逃難出來的,路上與家人走散了,他們兩人倒是有緣,便結伴而行,相依為命。
如今這個年代,到處逃難的人多了去了,兩人沒有路引,一出城門,就只揀小道走。走走停停,行了三五日,才找到了一個願意接納他們兩人的小山村。鄉村小地人性淳樸,見兩人確實可憐,倒也沒人欺負他們。
王氏花了一角銀子,找里正給劃了一塊宅基地,又招集村裡的壯勞力,雖不給工錢,卻也是一天三頓管飽飯,不消幾日的功夫,就建了兩間土屋。又在屋外搭了個小廚房,又找村里會木工的,給打了桌子、板凳、床,雖簡陋到了極點,卻也是安了家。
兩人就在這裡落了戶,一直到趙豐長大成人,十七八歲的少年郎,長得風神俊朗,是這十里八鄉少有的年輕俊傑。
因小時候識過幾個字,這些年來,又從不放棄,每日拿著樹枝在地上畫啊畫的。
倒是沒將幼年學得的那點文字給忘了,且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身世,小小一隻,就跟著村里人上山挖野菜,學著設陷阱,抓野物,倒是很得村里人尊重。
直到那一年,先帝得仙人相助,回朝重掌朝綱。
也是這一年的秋天,趙豐入了軍隊,自此開啟了他的開掛之旅。
少年人,本就聰慧,兼之這些年的磨難,更是心性堅毅。
很快,就在軍中嶄露頭角,因他表現尚佳,被統領推薦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
之後的人生,可謂是一帆風順,在學院中受到了种師道、韓世忠、王霽等將領的喜愛。
在宋金攻遼的戰役中,勇猛作戰,屢受提拔,雖未能因功封爵,卻也在戰後成為一名偏將軍。
更逞論作為趙氏子弟,皇室旁支,更是少有的傑出人才。
最讓人欣賞的,還是這孩子的心性,他心性堅毅,沉穩幹練,又不忘本。
戰後被趙煦格外關注。
當趙煦問及他的身世時,趙豐據實已告,未有半分隱瞞。
當趙煦告訴他,若他能認祖歸宗,當有角逐太子之位時。
趙豐卻直接拒絕了這一提議,他能活到如今,是義母將他自靈堂偷偷帶走,是義母將他養大,教他做人的道理,與他相依為命。
趙豐又怎能認祖歸宗,在他心中,義母就是他的母親。是生母死後,這世間第一個對他好,唯一無條件待他好的人。
更何況,父不父,子不子,他當年因何而掉入荷花池,父親的那番反應,還有什麼不明白。
那些僕人明知他未死,卻視而不見,為他穿上壽衣,置於棺中,想來,哪怕他能熬過那夜,也免不了被人捂死。
人不能忘本,他趙豐更不能有那樣的父親與繼母。
高大英俊的青年,跪在御前,求肯陛下,願放棄角逐太子之位,願以軍功為其義母請誥封,求陛下應允。
趙煦沉默的盯著眼前青年,心中讚嘆,面上可惜。
在趙豐的再三求肯下,趙煦加其義母三品夫人誥封,卻並除其宗室地位。
實際上,趙煦在心裡,已經樂開了花。
他的大宋國力越來越強盛,比之上一個世界用心經營,費心費力整頓的朝堂,發展的還要迅猛,各方面的改革也比上個世界更徹底。
尤其是他如今想退位讓賢了,確覺得大盛國的國主制度尤其的好。也就拿來借鑑了一下下,他準備自他以後,每代皇帝只能當十年,皇帝讓位前一年,必須選出太子,帶太子從政一年。
趙宋在趙煦的私心裡,還得是他們趙家的天下,無論制度怎麼改,這一條是不能變的。所以太子的備選人,必須由趙氏宗親子孫後代來任職。
老趙家繁衍至今,人多的是,一抓一大把,除了皇帝這一脈,像是受了詛咒一般,少得可憐。
其他宗室子弟這麼些年,好像沒辦別的事,光生孩子了。走在京城的大街上,隨手抓著一個姓趙的,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是皇室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