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說罷,他翻開劉綺羅手中的抄本,隨意指了幾處,“你阿兄本身學的是顏體,可這裡硬生生變了歐體,除去歐體小楷可以讓你看的更清楚些,你猜是為何?”
他口氣輕蔑冷硬,劉綺羅被他一嚇,眼裡都帶了淚,只顧著拼命搖頭。
“為了省些紙張!”蘇誨兀然起身,伸手拽他的袖子,劉綺羅以為他要動手,嚇得小臉煞白,蘇誨回頭看他,莫名其妙道,“怎麼畏畏縮縮的,你隨我來,走路輕些,不要發出動靜。”
說完,蘇誨便帶著劉綺羅輕手輕腳地步近堂屋,只見一片昏暗中,劉母正紡著布,劉繒帛則靠著窗穿針引線,剛毅的面上一片端肅,仿佛在做什麼了不得的科舉文章。二人均是緘默無言,恐是怕擾了劉綺羅溫書,劉母甚至不敢大聲搖機杼。
劉綺羅默默無語地看著,蘇誨按住他的肩,在他耳邊細聲道,“他們辛辛苦苦地勞作,就是為了闔府上下有朝一日能過上好日子,前不久,你阿兄還向我打聽國子學的事情……你可知道,你阿兄甚至想過,假使他春闈無法一舉高中,他便乾脆先在哪個衙門做個小吏,供你拜個名師大儒……”
劉綺羅咬著嘴唇,淚眼汪汪地看過來,很是可憐,蘇誨卻不為之所動,定定道,“你如此憊懶頑劣,你對得起你母親與兄長,對得起你尚未得見的亡父麼!”
劉綺羅一噎,又是要哭,蘇誨虎著臉,“休得吵鬧,隨我溫書去。”
一個時辰後,劉繒帛訝異地發現,向來不服管教的小弟竟老老實實地貼著牆站著背書,竟然還很是流利——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蘇誨面無表情地坐在一邊,手上端著杯茶,時不時瞥上一眼,點撥幾句。
“阿弟,想吃……”劉繒帛方一開口,劉綺羅便歡脫道,“我想吃魚!”
蘇誨一眼掃過去,劉綺羅便蔫蔫地改口,“阿兄若是太累,吃粥也是很好。”
劉繒帛失笑,“想吃魚還不簡單,那阿兄去河邊看看。”
劉綺羅正欲叫好,就見蘇誨在一邊皮笑肉不笑。
“蘇兄?”見劉綺羅眼巴巴地看著,劉繒帛不禁有些為難。
蘇誨淡淡道,“劉兄忙的很,怕是沒那麼多閒工夫。不如這樣,什麼時候這二十頁你都會背了,咱們就什麼時候便吃魚。你何時能把這一本背上,咱們便殺一隻雞,你看如何?”
劉繒帛心內正覺得嚴苛,就見劉綺羅怯生生地瞄了一眼蘇誨,忍痛道,“好。”
蘇誨對劉繒帛笑笑,那笑裡帶著莫名的得意。
見他難得如此興致,仿佛將家破人亡的鬱結都沖淡幾分,劉繒帛頓時忘了正在受苦受難的小弟,還之一笑。
於是當日午膳晚膳,劉府上下極盡節儉之能事,劉綺羅也破天荒地背上了五頁書。
夜深人靜時,劉母與劉綺羅都已睡了,劉繒帛還未回房。
蘇誨一人在床上翻來覆去,闔上眼便是從前蘇氏的景象,心裡陣陣發悶。
輾轉反側半個時辰後,蘇誨乾脆披衣起身,向堂屋而去。
堂屋裡只點了根極細的紅燭,劉繒帛正靠在機杼上看書。
“劉兄還不歇下麼?”
劉繒帛抬眼,愣了愣,“蘇兄你為何還不睡?”
蘇誨撇撇嘴角,“晏如。”
“啊?”
母親為自己起字後不過數月,蘇氏便一朝傾覆,想不到第一個喚他表字的,竟是面前這個木訥呆愣的寒門子弟……
人世際遇,遠比傳奇話本讓人啼笑皆非。
“晏如,我表字晏如。”
第10章 我最愛的醬油黨登場
劉繒帛低聲重複,“晏如,晏如……真是個好字。”
“我母親取的。”蘇誨走到他身旁,推開窗。
想來明日必然天朗氣清,無垠天幕上星羅密布,亘古不變地用清冷微光映照這一片蒼莽。
“恩。”
淒清星光下,劉繒帛方才繡好的鴛鴦被面懶洋洋地躺在一張小案上,蘇誨定睛打量——想不到劉繒帛人高馬大,手藝倒是精湛得很,只見這被面施針勻細,針腳齊整,配色富貴端雅。
蘇誨不禁嘆道,“竟比原先府上丫頭們還強上幾分。”
男子漢大丈夫卻會一手好針線,縱使再寬宏大度,對著個同齡少年,劉繒帛難免尷尬,“不過三教九流的手藝,難登大雅之堂,蘇兄莫再取笑。”
“蘇兄?”蘇誨挑起眉梢。
劉繒帛又愣了愣,趕緊改口,“晏如兄。”
蘇誨狡黠一笑,“把你那手巾給我看看。”
劉繒帛越發迷惘,還是從袖中將那方手巾掏了出來。
蘇誨鋪開那手巾,果然在帕角瞥見只圓頭圓腦的豚仔,刺繡之人不知出於什麼心態,那豚仔竟還滿面嚴肅,與劉繒帛很是神似。
“我屬相……”劉繒帛更是尷尬。
蘇誨將手巾還他,悵惘道,“我母親自持身份,從不親手做針線,搞得如今我連個念想都沒有。若是思念亡母,除了這表字,當真是一無所有。”
劉繒帛這才注意到,蘇誨還未過孝期,大概是怕衝撞劉家眾人,並未著純白斬衰,只穿了一身素色,手腕處還有串佛珠。
“為母守孝,天經地義,你不必過慮,”劉繒帛緩緩道,“至於怕犯了主人家的晦氣更是無稽之談,我家裡孤兒寡母,根本不計較這個。”
蘇誨對他感激笑笑,“我不昭告天下,吹吹打打地守孝,倒也不全然是因此。自前朝孝廉以降,每有長者過世,遍地都是孝子賢孫,動不動就哀嚎泣血,然而實則呢?我庶弟便是在我祖父孝期降世,也虧得蘇子仁有些本事,竟也欺瞞了這些年。孝與不孝,並不在於是否結廬而居,不在於是否茹素持齋,而在於是否能永念慈顏,好好活下去,讓死者瞑目。”
劉繒帛嘆了一聲,將被面復又收好,“既是如此,那你我便好生活著罷。”
蘇誨側臉埋在陰影里,冷聲道,“不錯,你我確是要好好活著,那些人面獸心的畜生都依舊活得好好的,我們斷沒有自暴自棄的道理。”
他眼裡明明映著星辰,卻又好似映著火光,如同傳說中涅槃的鳳凰。
劉繒帛有些怔忪,最終還是道,“早些歇息罷。”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轉瞬之間,已是德澤九年。
劉母依舊沒日沒夜地做著她的繡活,然後送去各個府上或是在西市兜售。
劉繒帛依舊讀著他的聖賢書,還得做好一家的膳食,若是劉母忙不過來,還得忙劉母做些簡單的針線活。
劉綺羅一改原先的嬌憨脾性,被蘇誨治得服服帖帖,除去為吃魚吃雞苦讀詩書外,還力所能及地幫長兄做些家務,如澆灌菜園、餵雞餵鴨一類。
蘇誨則成了這簡陋宅院中最閒適的一人,作為繳納房錢的住客,家務自是與他無緣。每日他除去教導劉綺羅的功課,便是提筆作畫,若是覺得不錯,便打發劉綺羅上西市去賣,然後所得銀兩與他二人平分,不僅將先前問余容借的銀子還清,還存了些銀錢。至於劉綺羅的那份,蘇誨早已鐵面無私地給了劉母,讓她幫劉綺羅存著,以防這些銀錢最後都祭了某個小饞鬼的五臟廟。
這日還未到四更,蘇誨還未起身,就聽劉繒帛那處悉悉索索。
“怎麼了?”蘇誨含混道。
劉繒帛如今剛過十九歲,不知是否從小勞作的緣故,倒是比蘇誨高了足足三寸,堪稱身形昂藏,加上身姿挺拔,頗有幾分偉男兒的風度。
劉繒帛一邊輕手輕腳地穿衣,一邊輕聲道,“吳少卿府上的繡活,阿娘讓我送去。”
吳少卿名吳庸,是當朝尚書令顧秉的同科,與剛過而立便能拜相的顧秉相比,可謂官運平平,可此人在朝中口碑卻是極佳。 其一,此人耳聰目明,消息極為靈通,可卻極有分寸,口風極嚴;其二,此人連同夫人均是彌勒臉面,逢人便笑,更喜廣結善緣;其三,雖也是一甲出身,在皇上登基之前也曾在東宮效力,更有顧秉這層關係,可此人於官祿並無執著,也不鑽營,每日只忙著呼朋喚友,或帶著妻子兒女在京中飲宴賞花,過得悠哉自得。
先前蘇誨託了余容的關係,慢慢地將劉母的繡樣介紹給那些商人婦、農婦們,然後是那些官家的丫鬟,最後再由這些丫鬟們口口相傳,到了最後也有類似於吳夫人這般的夫人小姐光顧了。
劉母的繡樣並無什麼特別之處,與旁人比起來,不過是更用了幾分心思,收錢更為公道罷了。
而吳夫人卻更喜愛劉繒帛的繡活,據聞是因其樣式古樸、花色素雅,後來她無意知曉這些繡品竟是劉繒帛這麼個八尺男兒所繡,很是嘖嘖稱奇了一陣,後來也常有意無意透出點消息。
“那你便去罷。”蘇誨翻了個身,臉埋在被褥中,繼續睡得人事不省。
劉繒帛看著他笑笑,為他把被子掖好,便急匆匆地出門了。
天光未明,道上鮮有人跡,擔心吳夫人久等,劉繒帛便一路小跑著向城北而去。
到了吳府,方過了四更,他便在門房外靜靜等著。
等了小半刻,吳夫人竟是與吳少卿一同出來了。
劉繒帛一愣,趕緊行禮,“糙民見過吳大人。”
“既也是舉子,便稱學生罷,不需糙民來糙民去的,”吳庸親切道,“聽夫人與小女提起過你們母子,當真不易。”
吳夫人笑道,“唉,我啊,四德之中就是女紅不行,誰料女兒竟又傳了我的代,這才要麻煩他們。幸好今年並無科舉,明年若是遷都,科舉怕就要改在立秋後了。”
吳庸瞥了她一眼,若有所思道,“這倒也未必,聖上極重文治,就算遷都,科舉也未必延後,我反而聽聞日後取士,怕是要設東西二京兩場了。”
吳庸說罷點了點頭,便登上馬車上朝去了。
劉繒帛不無感激地看了眼吳夫人,又聽吳夫人道,“家中生計再難,也比不過日後的前途。”
劉繒帛低首恭敬道,“家中景況已有好轉,學生已決定閉門讀書。”
吳夫人欣慰道,“甚好。”
劉繒帛一揖到地,“夫人的恩德,繒帛沒齒難忘。”
“那便勉力自強,日後當個好官罷。”吳夫人對他微微點頭,便在侍女簇擁下離去了。
第11章 狗頭軍師……
“你說明年遷都?”蘇誨逆峰收筆,不甚滿意地看了眼手上之畫。
劉綺羅屁顛顛地將這畫收好,討好道,“蘇大哥,這幅畫便叫天香牡丹圖罷,定能賣出個好價錢。”
蘇誨敷衍地擺擺手,待劉綺羅跑遠後,在劉繒帛對面榻上坐下。
他口氣輕蔑冷硬,劉綺羅被他一嚇,眼裡都帶了淚,只顧著拼命搖頭。
“為了省些紙張!”蘇誨兀然起身,伸手拽他的袖子,劉綺羅以為他要動手,嚇得小臉煞白,蘇誨回頭看他,莫名其妙道,“怎麼畏畏縮縮的,你隨我來,走路輕些,不要發出動靜。”
說完,蘇誨便帶著劉綺羅輕手輕腳地步近堂屋,只見一片昏暗中,劉母正紡著布,劉繒帛則靠著窗穿針引線,剛毅的面上一片端肅,仿佛在做什麼了不得的科舉文章。二人均是緘默無言,恐是怕擾了劉綺羅溫書,劉母甚至不敢大聲搖機杼。
劉綺羅默默無語地看著,蘇誨按住他的肩,在他耳邊細聲道,“他們辛辛苦苦地勞作,就是為了闔府上下有朝一日能過上好日子,前不久,你阿兄還向我打聽國子學的事情……你可知道,你阿兄甚至想過,假使他春闈無法一舉高中,他便乾脆先在哪個衙門做個小吏,供你拜個名師大儒……”
劉綺羅咬著嘴唇,淚眼汪汪地看過來,很是可憐,蘇誨卻不為之所動,定定道,“你如此憊懶頑劣,你對得起你母親與兄長,對得起你尚未得見的亡父麼!”
劉綺羅一噎,又是要哭,蘇誨虎著臉,“休得吵鬧,隨我溫書去。”
一個時辰後,劉繒帛訝異地發現,向來不服管教的小弟竟老老實實地貼著牆站著背書,竟然還很是流利——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蘇誨面無表情地坐在一邊,手上端著杯茶,時不時瞥上一眼,點撥幾句。
“阿弟,想吃……”劉繒帛方一開口,劉綺羅便歡脫道,“我想吃魚!”
蘇誨一眼掃過去,劉綺羅便蔫蔫地改口,“阿兄若是太累,吃粥也是很好。”
劉繒帛失笑,“想吃魚還不簡單,那阿兄去河邊看看。”
劉綺羅正欲叫好,就見蘇誨在一邊皮笑肉不笑。
“蘇兄?”見劉綺羅眼巴巴地看著,劉繒帛不禁有些為難。
蘇誨淡淡道,“劉兄忙的很,怕是沒那麼多閒工夫。不如這樣,什麼時候這二十頁你都會背了,咱們就什麼時候便吃魚。你何時能把這一本背上,咱們便殺一隻雞,你看如何?”
劉繒帛心內正覺得嚴苛,就見劉綺羅怯生生地瞄了一眼蘇誨,忍痛道,“好。”
蘇誨對劉繒帛笑笑,那笑裡帶著莫名的得意。
見他難得如此興致,仿佛將家破人亡的鬱結都沖淡幾分,劉繒帛頓時忘了正在受苦受難的小弟,還之一笑。
於是當日午膳晚膳,劉府上下極盡節儉之能事,劉綺羅也破天荒地背上了五頁書。
夜深人靜時,劉母與劉綺羅都已睡了,劉繒帛還未回房。
蘇誨一人在床上翻來覆去,闔上眼便是從前蘇氏的景象,心裡陣陣發悶。
輾轉反側半個時辰後,蘇誨乾脆披衣起身,向堂屋而去。
堂屋裡只點了根極細的紅燭,劉繒帛正靠在機杼上看書。
“劉兄還不歇下麼?”
劉繒帛抬眼,愣了愣,“蘇兄你為何還不睡?”
蘇誨撇撇嘴角,“晏如。”
“啊?”
母親為自己起字後不過數月,蘇氏便一朝傾覆,想不到第一個喚他表字的,竟是面前這個木訥呆愣的寒門子弟……
人世際遇,遠比傳奇話本讓人啼笑皆非。
“晏如,我表字晏如。”
第10章 我最愛的醬油黨登場
劉繒帛低聲重複,“晏如,晏如……真是個好字。”
“我母親取的。”蘇誨走到他身旁,推開窗。
想來明日必然天朗氣清,無垠天幕上星羅密布,亘古不變地用清冷微光映照這一片蒼莽。
“恩。”
淒清星光下,劉繒帛方才繡好的鴛鴦被面懶洋洋地躺在一張小案上,蘇誨定睛打量——想不到劉繒帛人高馬大,手藝倒是精湛得很,只見這被面施針勻細,針腳齊整,配色富貴端雅。
蘇誨不禁嘆道,“竟比原先府上丫頭們還強上幾分。”
男子漢大丈夫卻會一手好針線,縱使再寬宏大度,對著個同齡少年,劉繒帛難免尷尬,“不過三教九流的手藝,難登大雅之堂,蘇兄莫再取笑。”
“蘇兄?”蘇誨挑起眉梢。
劉繒帛又愣了愣,趕緊改口,“晏如兄。”
蘇誨狡黠一笑,“把你那手巾給我看看。”
劉繒帛越發迷惘,還是從袖中將那方手巾掏了出來。
蘇誨鋪開那手巾,果然在帕角瞥見只圓頭圓腦的豚仔,刺繡之人不知出於什麼心態,那豚仔竟還滿面嚴肅,與劉繒帛很是神似。
“我屬相……”劉繒帛更是尷尬。
蘇誨將手巾還他,悵惘道,“我母親自持身份,從不親手做針線,搞得如今我連個念想都沒有。若是思念亡母,除了這表字,當真是一無所有。”
劉繒帛這才注意到,蘇誨還未過孝期,大概是怕衝撞劉家眾人,並未著純白斬衰,只穿了一身素色,手腕處還有串佛珠。
“為母守孝,天經地義,你不必過慮,”劉繒帛緩緩道,“至於怕犯了主人家的晦氣更是無稽之談,我家裡孤兒寡母,根本不計較這個。”
蘇誨對他感激笑笑,“我不昭告天下,吹吹打打地守孝,倒也不全然是因此。自前朝孝廉以降,每有長者過世,遍地都是孝子賢孫,動不動就哀嚎泣血,然而實則呢?我庶弟便是在我祖父孝期降世,也虧得蘇子仁有些本事,竟也欺瞞了這些年。孝與不孝,並不在於是否結廬而居,不在於是否茹素持齋,而在於是否能永念慈顏,好好活下去,讓死者瞑目。”
劉繒帛嘆了一聲,將被面復又收好,“既是如此,那你我便好生活著罷。”
蘇誨側臉埋在陰影里,冷聲道,“不錯,你我確是要好好活著,那些人面獸心的畜生都依舊活得好好的,我們斷沒有自暴自棄的道理。”
他眼裡明明映著星辰,卻又好似映著火光,如同傳說中涅槃的鳳凰。
劉繒帛有些怔忪,最終還是道,“早些歇息罷。”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轉瞬之間,已是德澤九年。
劉母依舊沒日沒夜地做著她的繡活,然後送去各個府上或是在西市兜售。
劉繒帛依舊讀著他的聖賢書,還得做好一家的膳食,若是劉母忙不過來,還得忙劉母做些簡單的針線活。
劉綺羅一改原先的嬌憨脾性,被蘇誨治得服服帖帖,除去為吃魚吃雞苦讀詩書外,還力所能及地幫長兄做些家務,如澆灌菜園、餵雞餵鴨一類。
蘇誨則成了這簡陋宅院中最閒適的一人,作為繳納房錢的住客,家務自是與他無緣。每日他除去教導劉綺羅的功課,便是提筆作畫,若是覺得不錯,便打發劉綺羅上西市去賣,然後所得銀兩與他二人平分,不僅將先前問余容借的銀子還清,還存了些銀錢。至於劉綺羅的那份,蘇誨早已鐵面無私地給了劉母,讓她幫劉綺羅存著,以防這些銀錢最後都祭了某個小饞鬼的五臟廟。
這日還未到四更,蘇誨還未起身,就聽劉繒帛那處悉悉索索。
“怎麼了?”蘇誨含混道。
劉繒帛如今剛過十九歲,不知是否從小勞作的緣故,倒是比蘇誨高了足足三寸,堪稱身形昂藏,加上身姿挺拔,頗有幾分偉男兒的風度。
劉繒帛一邊輕手輕腳地穿衣,一邊輕聲道,“吳少卿府上的繡活,阿娘讓我送去。”
吳少卿名吳庸,是當朝尚書令顧秉的同科,與剛過而立便能拜相的顧秉相比,可謂官運平平,可此人在朝中口碑卻是極佳。 其一,此人耳聰目明,消息極為靈通,可卻極有分寸,口風極嚴;其二,此人連同夫人均是彌勒臉面,逢人便笑,更喜廣結善緣;其三,雖也是一甲出身,在皇上登基之前也曾在東宮效力,更有顧秉這層關係,可此人於官祿並無執著,也不鑽營,每日只忙著呼朋喚友,或帶著妻子兒女在京中飲宴賞花,過得悠哉自得。
先前蘇誨託了余容的關係,慢慢地將劉母的繡樣介紹給那些商人婦、農婦們,然後是那些官家的丫鬟,最後再由這些丫鬟們口口相傳,到了最後也有類似於吳夫人這般的夫人小姐光顧了。
劉母的繡樣並無什麼特別之處,與旁人比起來,不過是更用了幾分心思,收錢更為公道罷了。
而吳夫人卻更喜愛劉繒帛的繡活,據聞是因其樣式古樸、花色素雅,後來她無意知曉這些繡品竟是劉繒帛這麼個八尺男兒所繡,很是嘖嘖稱奇了一陣,後來也常有意無意透出點消息。
“那你便去罷。”蘇誨翻了個身,臉埋在被褥中,繼續睡得人事不省。
劉繒帛看著他笑笑,為他把被子掖好,便急匆匆地出門了。
天光未明,道上鮮有人跡,擔心吳夫人久等,劉繒帛便一路小跑著向城北而去。
到了吳府,方過了四更,他便在門房外靜靜等著。
等了小半刻,吳夫人竟是與吳少卿一同出來了。
劉繒帛一愣,趕緊行禮,“糙民見過吳大人。”
“既也是舉子,便稱學生罷,不需糙民來糙民去的,”吳庸親切道,“聽夫人與小女提起過你們母子,當真不易。”
吳夫人笑道,“唉,我啊,四德之中就是女紅不行,誰料女兒竟又傳了我的代,這才要麻煩他們。幸好今年並無科舉,明年若是遷都,科舉怕就要改在立秋後了。”
吳庸瞥了她一眼,若有所思道,“這倒也未必,聖上極重文治,就算遷都,科舉也未必延後,我反而聽聞日後取士,怕是要設東西二京兩場了。”
吳庸說罷點了點頭,便登上馬車上朝去了。
劉繒帛不無感激地看了眼吳夫人,又聽吳夫人道,“家中生計再難,也比不過日後的前途。”
劉繒帛低首恭敬道,“家中景況已有好轉,學生已決定閉門讀書。”
吳夫人欣慰道,“甚好。”
劉繒帛一揖到地,“夫人的恩德,繒帛沒齒難忘。”
“那便勉力自強,日後當個好官罷。”吳夫人對他微微點頭,便在侍女簇擁下離去了。
第11章 狗頭軍師……
“你說明年遷都?”蘇誨逆峰收筆,不甚滿意地看了眼手上之畫。
劉綺羅屁顛顛地將這畫收好,討好道,“蘇大哥,這幅畫便叫天香牡丹圖罷,定能賣出個好價錢。”
蘇誨敷衍地擺擺手,待劉綺羅跑遠後,在劉繒帛對面榻上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