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商務部統計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整個帝國,單單內銷中華帝國的大陸本土,棉布、麻布、絲綢等紡織品的貨物值便超過13億聖元,其中單純的利潤便達到將近5億聖元,只不過這些利潤不單單是給各大紡織廠賺去了,還有各級商販、中間環節。

  而日用品這一塊,雖然每一種單一品類的貨物,貨值不多,卻架不住種類繁多。

  肥皂、毛巾、膠鞋、酒類、白糖、五金、紙張、蠟燭、鞭炮、雨傘、家具、修鞋機、聖肥、油墨塗料、醬油香精、火柴、玻璃等等,無一不供。特別是白糖這種,經過改進位糖工藝,加上南方廣泛的甘蔗種植,紅糖白糖的生產已經不是單純地家庭小作坊式,而是或者成為大型製糖廠,或者雖然是小作坊,但數十戶上百戶的聯村竄寨湊在一起聯合經營,規模巨大產量很高,讓帝國內部的百姓和國外的民眾甘之若飴。

  而商務部除了外貿局下的三大外貿公司對外銷售之外,各省、府乃至縣都紛紛設立供銷社,鄉鎮甚至村寨又實行代銷制度,供銷社下面的代銷店數量密密麻麻,布置成網,將整個銷售網絡和體系完好地鋪設了起來,觸角遍布整個帝國的各處角落,只要有超過千人的地方,幾乎就有商務部下轄的代銷店,這樣一來,這種日用品的銷售便幾乎一有貨便銷售一空,各府、縣的供銷社都出現貨物供不應求的現象。

  若不是為了培養歐洲等日用品市場,養成歐洲人使用日用品的習慣,商務部都很想將所有的日用品直接在本土銷售完畢。但事實上這樣做也是對的。如今的中華帝國,因為日用品的熱銷,吸引了一大批投資這種工廠生產日用品,已然湧起一大批日用品廠,這些五金件、日用品雜貨等的產量也呈現幾何級數地增加,暢銷帝國內外。尤其是在帝國內部和帝國掌控下的屬國和勢力範圍裡面,更是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象。但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國外之地,特別是歐洲等,他們的日用品等市場幾乎被中華帝國所壟斷,再加上戰亂的影響,歐洲的經濟更是嚴重受阻,雖然不至於大面積負增長,但增速比之前明顯降低了許多,甚至對於英國和沙俄這樣的國家,不但工業,甚至整個國家的經濟,都明顯地出現負增長。

  而重工業方面,更是早早就超越了英國,如今中華帝國已經毫無懸念地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最關鍵的是,中華帝國的軍事工業,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為強大的一國。從十多年前,依靠從歐洲購買武器、購買機器工具機加工武器的一方,到如今不但能自主製造各類武器軍火,還憑藉馮雲山的超時代創造出精良而優越的武器,完全領先於這個時代,無論是克虜伯大炮還是毛瑟步槍,都成為中華帝國強大起來的根本保證。

  不但如此,如今的帝國還在大力發展海軍力量,在瘋狂的金錢投入之下,建造了一大批最新型的鐵甲艦,還有不斷更新的潛艇,並且,如今,馮雲山暗地裡指示著聖京機器製造總局開始研發蒸汽坦克,雖然笨重難以真正用以作戰,但內燃機已經開始推出,只要等內燃機完全投用起來,將蒸汽坦克中的蒸汽機置換,便成了陸戰無敵的坦克,足以碾壓一切敵軍。

  而隨著重工業、輕工業的發展,以及商業貿易的大為推廣,中華帝國內部不但資本家的數量大幅度增長起來,就連大資本家的財富也顯著增長,而且,因為這些工廠眾多,僱傭的民眾也越來越多,惠及的人群也越發多了起來,讓很大一部分人只憑藉做工,便能養活一大家子人,而這樣一來,一大批鄉民,特別是城郊的鄉農,紛紛放棄種田耕作,轉而進城成為產業工人。

  正所謂民富國強,對於這種情況,馮雲山很是樂於見到這一幕的。根據李鴻章掌握的數據,整個帝國的私人工廠主或者廠礦主,便已經超過二十萬人,而其中資產超過10萬聖元的,便超過一萬人。也就是說,單單這部分最為有錢的資本家們擁有的財富,便已經超過10億聖元以上。

  第1343章 帝國的幾大階層

  而事實上,如今的中華帝國,經過這短短數年的發展,便如同其他朝代一樣,社會階層慢慢開始也有了一定的劃分。

  階層的劃分,正如同後世的革命導師列寧所說的那樣,重要標準是生產資料占有關係,其次是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而不同於後世所說的直接簡單地劃分為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種,依照馮雲山的看法,如今的中華帝國有了更多的社會階層。

  首先便是以自己為首的這幫原太平聖國的利益集團,中華帝國的權利核心階層。而這些,是以至少一省巡撫或是各部部長之類的官員,按照馮雲山的設置,這些階層事實上不但位高權重,而且俸祿極高,還有一些列投資的機會,比如二馬公司,便是自己以及這些官員們為股東的謀取錢財的工具。而馮雲山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自然是套用高薪養廉的那一套,但又不能完全的高薪養廉,而是以主要對外投資以及殖民海外為主的二馬公司,利用對外的飛速擴張來賺取利潤,為帝國供養這幫官僚階層,避免出現大規模的腐敗。

  而且,這樣一來,利用二馬公司這個超級巨無霸般的海外公司這個平台,形成一個龐大無比的共同的利益集團,其實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高官別的官員,甚至縣、鄉鎮都有不少官吏投資二馬公司,每年都可以從二馬公司賺取紅利。而事實上,因為二馬公司的巨額匯報率,更多的人紛紛不願領取利潤,反而要追加投資,造成二馬公司一次次地擴股發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