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然而,中國沒有能擺脫半殖民地厄運,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志士仁人所要實現的獨立富強,這是毛澤東所說的“帝國主義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所決定的。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方針的洋務運動決無可能做到這一點。所謂“獨立富強”,在當時、在中國近代社會,即意味著發展成工商業發達、政治上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洋務運動怎麼能完成這個任務呢!這隻有讓位於其他後起的政治勢力來逐步實現了。這個“其他後起的政治勢力”,緊靠著洋務運動而興起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發動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接著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
第十九章 洋務運動尾聲
第十九章 洋務運動尾聲
一、成功與失敗
一、成功與失敗
“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包括它的尾聲在內,共經歷了40年之久。1895年到1901年應是洋務運動的尾聲。”
為什麼我認為1895年到1901年是洋務運動的尾聲呢?多年來學術界談起洋務運動,總是習慣他說它“失敗”,或者說是“破產”、“徹底破產”等等。他們以什麼作根據這樣說的?無非是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但甲午戰爭中被打得大敗,這不是洋務運動失敗或徹底破產的標誌嗎?!誠然,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洋務運動的失敗,但二者不能劃等號,即不能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即等于洋務運動的失敗或徹底破產。因為如果那樣認識的話,那就是洋務運動沒有“成功”之處可言了。事實上,按照本書各章節所述,洋務運動成功之處是很多的,從全局看,甚至可以說“成功”多於“失敗”。在洋務運動過程中,不斷有成功也隨時有失敗,這無論從具體某一企業、事件或從帶總體性的方針路線看均是如此。
歷史學家評價歷史事件或者是戰爭,說它們勝利與失敗、成功與破產,是從政治路線和目的等方面說的,是將事件置於歷史長河規律中考慮的,離開“目的”、離開“規律”來談成功、失敗就沒有準則了。現從這兩個方面對洋務運動的成功與失敗進行考察。
先從洋務運動的目的方面論述。洋務派官僚興辦洋務運動的動機和目的,已為學術界的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統治,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首先是軍事技術,以便將“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國為代表的人民革命運動鎮壓下去,然後在逐漸富強起來的過程中抵禦外侮戰勝侵略者。很明顯,目的是富強起來,既將人民革命鎮壓下去,又戰勝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統治;其手段是使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新式武裝並發展近代工商業。除鎮壓人民革命是反動的之外,其他一些目的不為不善。問題是這些目的達到了沒有?達到多少?答覆是肯定與否定參半。清政府運用外國資本主義的新式槍炮將太平軍、捻軍和回民等少數民族起義鎮壓下去,維護和暫時穩定了統治地位,史稱“同治中興”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說它的這一目的達到了。
在人民起義被鎮壓後,對清朝統治威脅最大者當推列強的侵略了,這種威脅雖被清政府稱為“肢體之患”,這是相對於人民革命說的,一旦人民革命這一“心腹之害”被消除,“肢體之患”未嘗不可轉化為“心腹之害”,清統治者也未嘗不視為“心腹之害”。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海陸軍建設,就是為抵禦外敵而進行的,其規模遠遠大於為了鎮壓人民革命而採取的軍事措施,並培養了大批新型的科技人才;又由於認識到要真正地強,必須富,於是大辦近代工商業,這就是所謂“強與富相因”。這種主要意在抵禦外侮的活動奏效如何?伊黎收復了;日本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偃旗息鼓了;中法戰爭做到“不敗”或“稍勝一籌”了;殖民地化彼阻止住了,半殖民地化披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雖沒有他們預期強盛,但也未被淹沒掉。這些表明,洋務運動在抵禦外敵上也已部分的達到了目的。
可能有人要說,清王朝之所以不被列強所淹沒,主要是由於妥協退讓犧牲民族權利的結果,不是因為洋務運動使國力有所加強的緣故。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同階級間的關係一樣。在階級鬥爭中,敵方如果力量強大到占壓倒優勢,是一定要吃掉對方的;同樣,這個“對方”如果力量允許也是不會輕易讓步的。人類社會階級間、敵國間的較量,實際是力量對比的較量,沒有什麼仁慈可言的。列強之所以沒有“吃掉”清王朝,是因為清王朝還有不被“吃掉”的力量,這種“力量”表現是多方面的,例如廣大人民的自發鬥爭實際上對清王朝起了支持作用之外,洋務運動使科學技術經濟軍事力量得到加強,是一個重要原因。老實說,沒有洋務運動引進和學習先進科學技術,沒有在這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裝備較為先進的海陸軍在戰場上與武裝到牙齒的列強對陣和較量,雖有被梁啓超稱為中國具有“第一流”“外交術”的李鴻章,也不能在談判桌上談斤論兩、討價還價的。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結果未能做到將侵略者趕出國門收回被侵占的利權,這是失敗之處;但在洋務運動中增強了軍事經濟力量,列強未能瓜分中國使中國殖民地化,洋務運動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因而不能不認為它的成功之處。向之論者常常有下列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被列強所瓜分和殖民地化,都是義和團等人民革命的力量,洋務派洋務運動在對外敵鬥爭中起了相反的破壞作用。按照這個邏輯,仿佛是說,沒有洋務運動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建設新式海陸軍和新式工業企業,列強早就被趕跑了,中國早就獨立富強了。這無論從史實或邏輯上都是說不通的。
第十九章 洋務運動尾聲
第十九章 洋務運動尾聲
一、成功與失敗
一、成功與失敗
“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包括它的尾聲在內,共經歷了40年之久。1895年到1901年應是洋務運動的尾聲。”
為什麼我認為1895年到1901年是洋務運動的尾聲呢?多年來學術界談起洋務運動,總是習慣他說它“失敗”,或者說是“破產”、“徹底破產”等等。他們以什麼作根據這樣說的?無非是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但甲午戰爭中被打得大敗,這不是洋務運動失敗或徹底破產的標誌嗎?!誠然,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洋務運動的失敗,但二者不能劃等號,即不能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即等于洋務運動的失敗或徹底破產。因為如果那樣認識的話,那就是洋務運動沒有“成功”之處可言了。事實上,按照本書各章節所述,洋務運動成功之處是很多的,從全局看,甚至可以說“成功”多於“失敗”。在洋務運動過程中,不斷有成功也隨時有失敗,這無論從具體某一企業、事件或從帶總體性的方針路線看均是如此。
歷史學家評價歷史事件或者是戰爭,說它們勝利與失敗、成功與破產,是從政治路線和目的等方面說的,是將事件置於歷史長河規律中考慮的,離開“目的”、離開“規律”來談成功、失敗就沒有準則了。現從這兩個方面對洋務運動的成功與失敗進行考察。
先從洋務運動的目的方面論述。洋務派官僚興辦洋務運動的動機和目的,已為學術界的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統治,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首先是軍事技術,以便將“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國為代表的人民革命運動鎮壓下去,然後在逐漸富強起來的過程中抵禦外侮戰勝侵略者。很明顯,目的是富強起來,既將人民革命鎮壓下去,又戰勝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統治;其手段是使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新式武裝並發展近代工商業。除鎮壓人民革命是反動的之外,其他一些目的不為不善。問題是這些目的達到了沒有?達到多少?答覆是肯定與否定參半。清政府運用外國資本主義的新式槍炮將太平軍、捻軍和回民等少數民族起義鎮壓下去,維護和暫時穩定了統治地位,史稱“同治中興”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說它的這一目的達到了。
在人民起義被鎮壓後,對清朝統治威脅最大者當推列強的侵略了,這種威脅雖被清政府稱為“肢體之患”,這是相對於人民革命說的,一旦人民革命這一“心腹之害”被消除,“肢體之患”未嘗不可轉化為“心腹之害”,清統治者也未嘗不視為“心腹之害”。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海陸軍建設,就是為抵禦外敵而進行的,其規模遠遠大於為了鎮壓人民革命而採取的軍事措施,並培養了大批新型的科技人才;又由於認識到要真正地強,必須富,於是大辦近代工商業,這就是所謂“強與富相因”。這種主要意在抵禦外侮的活動奏效如何?伊黎收復了;日本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偃旗息鼓了;中法戰爭做到“不敗”或“稍勝一籌”了;殖民地化彼阻止住了,半殖民地化披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雖沒有他們預期強盛,但也未被淹沒掉。這些表明,洋務運動在抵禦外敵上也已部分的達到了目的。
可能有人要說,清王朝之所以不被列強所淹沒,主要是由於妥協退讓犧牲民族權利的結果,不是因為洋務運動使國力有所加強的緣故。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同階級間的關係一樣。在階級鬥爭中,敵方如果力量強大到占壓倒優勢,是一定要吃掉對方的;同樣,這個“對方”如果力量允許也是不會輕易讓步的。人類社會階級間、敵國間的較量,實際是力量對比的較量,沒有什麼仁慈可言的。列強之所以沒有“吃掉”清王朝,是因為清王朝還有不被“吃掉”的力量,這種“力量”表現是多方面的,例如廣大人民的自發鬥爭實際上對清王朝起了支持作用之外,洋務運動使科學技術經濟軍事力量得到加強,是一個重要原因。老實說,沒有洋務運動引進和學習先進科學技術,沒有在這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裝備較為先進的海陸軍在戰場上與武裝到牙齒的列強對陣和較量,雖有被梁啓超稱為中國具有“第一流”“外交術”的李鴻章,也不能在談判桌上談斤論兩、討價還價的。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結果未能做到將侵略者趕出國門收回被侵占的利權,這是失敗之處;但在洋務運動中增強了軍事經濟力量,列強未能瓜分中國使中國殖民地化,洋務運動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因而不能不認為它的成功之處。向之論者常常有下列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被列強所瓜分和殖民地化,都是義和團等人民革命的力量,洋務派洋務運動在對外敵鬥爭中起了相反的破壞作用。按照這個邏輯,仿佛是說,沒有洋務運動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建設新式海陸軍和新式工業企業,列強早就被趕跑了,中國早就獨立富強了。這無論從史實或邏輯上都是說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