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711年四月,睿宗忽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宣布要傳位給太子:“朕生性淡泊,並不以至尊皇位為貴。從前為皇嗣時,讓位於中宗。今欲傳位太子,卿等以為如何?”大臣們驚慌失措,不知道皇帝在玩什麼把戲。想當初,他總把江山讓出去,那是因為迫不得已,如今也沒有人逼迫他,他幹嗎還要讓呢。難道是讓出“癮”來了?
李隆基得知此事後,急忙上奏堅決推辭,睿宗堅決不允許,大意是,這個皇帝位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大唐帝國禮儀風範在睿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才做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屁股在龍椅上還沒有坐熱呢,就讓位了。在蒲州的李成器早就把太平公主返回京城的消息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很怕太平公主誣陷自己有篡位之心,就讓自己的老師李景伯上疏推辭,甚至連兩個月前太子監國的權力也要讓掉。屬於太平公主集團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堯也對睿宗說:“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豈得遽爾?”
睿宗思考良久,覺得此言不差。他之所以讓位,是不想看著自己的妹妹和兒子一直斗下去,以致再出現丟祖宗臉面的事情。可兩方都不允許自己讓位,他的腦袋有些不夠用了。這時,李隆基再接再厲,奏請他召姑姑還京。太平公主還京後,對李隆基並沒有感恩之心,而是繼續她的偉大事業。
712年七月,天象異常。在封建皇帝那裡,這是老天要有事提前告訴天子的信息。太平公主尋來術士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這種計謀真是厲害,太平公主無非是製造李隆基要搶先奪位的流言飛語,挑撥睿宗與太子之間的關係。
但是,她忘記了自己的哥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什麼都可以讓出去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政治趣味的人。聽妹妹這麼一說,睿宗決定,傳位避災。太平公主急了,甚至都想把術士的話(其實就是自己教的)說出來,可睿宗已經拿定了主意。一年前,他讓位沒有充分的理由,如今,老天都告訴自己該讓位了。那麼,遵從天的旨意是做皇帝的本分,一定要讓位的。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還是很謹慎,因為姑姑的勢力仍然不可小視。父親這樣做是把自己從幕後推到了台前,他如今還不想去衝鋒陷陣呢。他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給他個說法。睿宗就說了:“你誅凶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
李隆基如何不憂慮?!
睿宗似乎也明白,“你若能盡孝心,現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李隆基真是無可奈何了,史書載:“(李隆基)流涕而出。”恐怕這種流著眼淚不僅僅是父親讓位給自己的感動,還有前途未知的恐慌吧。
見李隆基登基已成定局,太平公主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提出讓睿宗“自總大政”,也就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太上皇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
該年八月初三,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布政令曰誥、令。李隆基即位,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
第二年六月,太平公主開始採取軍事行動,決定在七月四日攻進玄武門施行軍事政變。李隆基得到消息後,在七月三日領士兵三百餘人將太平公主一黨殺死,太平公主跑出了皇城,三天後,她回到家裡時,等待她的是一紙賜死於家的詔令。
李隆基徹底掌握政權後,將李成器從蒲州接回長安。他握著這位讓給他太子之位的長兄的手說,從此後,我們就該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了。
幸福安寧的生活(1)
李成器與李隆基的親密關係總讓後來的諸多皇帝生出嫉妒羨慕之心。李成器是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人,對戲劇也非常有研究。他曾指導過楊玉環音樂,也就是皇帝老婆的老師。他經常與李隆基擺酒設宴,狩獵,打馬球和鬥雞作樂。李成器對政治深感興趣,特別獲准每年把他自己一年的大事記送交官方的修史者,從任何角度來講,這是一項十分嚴肅而又重要的工作,他每年送交的記載多達數百頁。但他和李隆基之間有著一種很微妙的默契,即他從不想與李隆基討論當前的政務,也不跟任何人拉幫結派。這種弟兄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溫暖的私交關係,是兄弟情深的最好見證,也是除了兄弟之情沒有任何其他感情的關係。
從713年到741年,兩人的關係始終保持得那麼好,始終給人的感覺是,兩個人就是普通的親兄弟,而沒有皇帝與臣下之別。在這近三十年時間裡,李成器每天似乎都在重複著前一天的事情:整理歷史,吹拉彈唱演,和李隆基聊天。
這真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他有著高官(李隆基封其為太尉,後又封其為岐州刺史)厚祿(實封五千五百戶)而又無性命之憂,非但如此,還備受皇帝的信賴與加倍的關愛。這樣的皇室成員在以前找不到,在以後的朝代里也未曾出現過。
我們不能假設,如果他不讓出太子之位的後果是什麼。或許,唐朝朝廷上會出現三股勢力。第一股是李隆基,第二股是太平公主,第三股是他。
李隆基得知此事後,急忙上奏堅決推辭,睿宗堅決不允許,大意是,這個皇帝位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大唐帝國禮儀風範在睿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才做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屁股在龍椅上還沒有坐熱呢,就讓位了。在蒲州的李成器早就把太平公主返回京城的消息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很怕太平公主誣陷自己有篡位之心,就讓自己的老師李景伯上疏推辭,甚至連兩個月前太子監國的權力也要讓掉。屬於太平公主集團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堯也對睿宗說:“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豈得遽爾?”
睿宗思考良久,覺得此言不差。他之所以讓位,是不想看著自己的妹妹和兒子一直斗下去,以致再出現丟祖宗臉面的事情。可兩方都不允許自己讓位,他的腦袋有些不夠用了。這時,李隆基再接再厲,奏請他召姑姑還京。太平公主還京後,對李隆基並沒有感恩之心,而是繼續她的偉大事業。
712年七月,天象異常。在封建皇帝那裡,這是老天要有事提前告訴天子的信息。太平公主尋來術士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這種計謀真是厲害,太平公主無非是製造李隆基要搶先奪位的流言飛語,挑撥睿宗與太子之間的關係。
但是,她忘記了自己的哥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什麼都可以讓出去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政治趣味的人。聽妹妹這麼一說,睿宗決定,傳位避災。太平公主急了,甚至都想把術士的話(其實就是自己教的)說出來,可睿宗已經拿定了主意。一年前,他讓位沒有充分的理由,如今,老天都告訴自己該讓位了。那麼,遵從天的旨意是做皇帝的本分,一定要讓位的。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還是很謹慎,因為姑姑的勢力仍然不可小視。父親這樣做是把自己從幕後推到了台前,他如今還不想去衝鋒陷陣呢。他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給他個說法。睿宗就說了:“你誅凶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
李隆基如何不憂慮?!
睿宗似乎也明白,“你若能盡孝心,現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李隆基真是無可奈何了,史書載:“(李隆基)流涕而出。”恐怕這種流著眼淚不僅僅是父親讓位給自己的感動,還有前途未知的恐慌吧。
見李隆基登基已成定局,太平公主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提出讓睿宗“自總大政”,也就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太上皇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
該年八月初三,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布政令曰誥、令。李隆基即位,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
第二年六月,太平公主開始採取軍事行動,決定在七月四日攻進玄武門施行軍事政變。李隆基得到消息後,在七月三日領士兵三百餘人將太平公主一黨殺死,太平公主跑出了皇城,三天後,她回到家裡時,等待她的是一紙賜死於家的詔令。
李隆基徹底掌握政權後,將李成器從蒲州接回長安。他握著這位讓給他太子之位的長兄的手說,從此後,我們就該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了。
幸福安寧的生活(1)
李成器與李隆基的親密關係總讓後來的諸多皇帝生出嫉妒羨慕之心。李成器是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人,對戲劇也非常有研究。他曾指導過楊玉環音樂,也就是皇帝老婆的老師。他經常與李隆基擺酒設宴,狩獵,打馬球和鬥雞作樂。李成器對政治深感興趣,特別獲准每年把他自己一年的大事記送交官方的修史者,從任何角度來講,這是一項十分嚴肅而又重要的工作,他每年送交的記載多達數百頁。但他和李隆基之間有著一種很微妙的默契,即他從不想與李隆基討論當前的政務,也不跟任何人拉幫結派。這種弟兄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溫暖的私交關係,是兄弟情深的最好見證,也是除了兄弟之情沒有任何其他感情的關係。
從713年到741年,兩人的關係始終保持得那麼好,始終給人的感覺是,兩個人就是普通的親兄弟,而沒有皇帝與臣下之別。在這近三十年時間裡,李成器每天似乎都在重複著前一天的事情:整理歷史,吹拉彈唱演,和李隆基聊天。
這真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他有著高官(李隆基封其為太尉,後又封其為岐州刺史)厚祿(實封五千五百戶)而又無性命之憂,非但如此,還備受皇帝的信賴與加倍的關愛。這樣的皇室成員在以前找不到,在以後的朝代里也未曾出現過。
我們不能假設,如果他不讓出太子之位的後果是什麼。或許,唐朝朝廷上會出現三股勢力。第一股是李隆基,第二股是太平公主,第三股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