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松強縣,早些年是做連接件的,全世界有兩成的標準連接件是松強出的。」

  「平濟縣,齒輪特別出名。你們需要什麼齒輪,其他地方買不到的,這裡肯定有。就算沒有,他們也能馬上給你們造出來的,不會比大廠子的差。」

  「象河縣,做螺栓的……」

  茅浩東坐在副駕駛座上,如數家珍地給兩位外商做著介紹。汽車在熙熙攘攘的街面上開過,兩邊商店的招牌和大幅宣傳畫讓人應接不暇。伊金斯和麥吉坐在後排,按下窗玻璃向外觀看,心裡波濤翻騰。

  早上那會,伊金斯問茅浩東說當地是不是中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他指的僅僅是石陽縣而已。但現在他才知道,茅浩東嘴裡的松強縣、平濟縣、象河縣等等,個個都不遜色於石陽。而這樣的縣,在這個所謂的金南市,居然有12個之多。

  「茅先生,在你們金南市,到底有多少家工廠?」伊金斯問道。

  「這個可把我問住了。」茅浩東說,「5萬,或者10萬?還真是不好說。對了,上次我們金南商會的理事長姚偉強給我們做報告,說整個金南現在有1000萬外地打工人員,再加上我們金南本地人,差不多有1200萬工人吧,你算算看,得有多少家廠子。」

  「1200萬工人?」伊金斯傻眼了。有沒有搞錯啊,整個美國才1300萬製造業從業人員好不好,中國光一個金南就有1200萬人,抵得上整個美國的製造業人數規模了。

  的確,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更高,一個工人生產的產品附加值沒準可以相當於中國10個工人。但這是因為美國把附加值低的產品都甩到中國來了。像什麼螺栓、齒輪、夾具等等,小批量生產的時候是很耗費勞動成本的,美國工人不屑於做這樣的東西,他們只是從中國進口配件,組裝成價值不菲的設備。但如果這些東西都要收回去,讓美國人自己製造,難度就大得無法逾越了,你上哪找1200萬工人來建立起像金南這樣的一套工業體系?

  「伊金斯,我有一個主意。」麥吉眼珠子一轉,把嘴湊到伊金斯的耳邊,低聲地說道。

  第九百一十二章 產業集群

  伊金斯和麥吉歡天喜地地回美國去了。他們在金南與幾十家小企業簽了合作協議,約定由他們在美國接受訂單,然後交給金南這邊的企業完成。金南的企業把成品發往伊麥工廠,但通關的時候要寫成毛坯件。伊麥工廠會對這些產品進行一些象徵性的加工,然後再賣給海菲等美國大企業,這就可以算是美國製造的產品了。

  伊金斯他們計算過,即使加上50%的進口關稅,從金南採購零配件依然比在美國製造更為便宜,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低,更因為產業集聚而產生的規模效應。

  在中國,許多地區的產業都形成了產業集群,如金南的金屬加工業,形成了冶煉、鑄鍛、機加工、熱處理、探傷檢測、包裝運輸等一條龍的生產體系。這樣的生產體系能夠使人員和設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中節省下來的成本便是極其可觀的。

  反觀美國,整個巴爾小鎮上只有伊麥工廠這一家機械企業,它要麼是自己配備一整套生產設備和工人,並且讓它們在大多數時候處於閒置狀態,要麼就必須到幾十乃至上百公里外去尋求生產配套,光是物流成本就讓人無法承受。

  不是說美國人不懂產業集聚的道理,事實上,在美國工業興旺的時期,匹茲堡、底特律等地方都已經形成了完整而龐大的產業體系,尤其是在二戰時期以及戰後的一段時間,美國製造幾乎支撐起了全世界的需求。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和歐洲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製造業因之而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先是日本,然後是「亞洲四小龍」,接著是中國,陸續成為製造業的外遷目的地。與中國相比,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是小經濟體,即便是馬力全開,也無法滿足全世界的需要。但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巔峰時期工業勞動力達到2億之巨,1+12這個道理,對於工業領域來說尤為明顯。

  服裝製造業的規模大了,就能夠支撐起製造和修理縫紉機的產業;生產縫紉機的多了,就能夠支撐起工具機工業。一個產業帶動另一個產業,後一個產業的發展,不需要以削弱前一個產業為代價,因為……勞動力有的是!

  就這樣,中國的產業由點成線,再由線成面,逐漸形成了密布全國的數百個產業集聚區。往往是某一個縣,甚至某一個鎮,就能夠壟斷全球市場上的某一種產品,產量達到全球的八成以上。產業集聚意味著當地會形成與這項產業相關的完整配套體系,任何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只要拎著錢袋子站在街口喊一嗓子,工人、技術員、設備、原材料、圖紙甚至銷售渠道,都能夠在瞬間湊齊。你只需要打個響指,一家工廠就能夠開工了。

  到了這個時候,其他的國家和地區,怎麼去和中國的一個縣甚至一個鎮競爭?

  大而不強這句話,其實是不懂工業的酸文人發明出來的。在這個世界上,大就意味著強,群狼噬虎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

  伊金斯和麥吉正是因為知道了這個道理,所以放棄了要與金南的小企業們一爭高低的心思,死心塌地地當起了二道販子。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海菲這樣的大公司,為了不得罪梅普,需要象徵性地減少從中國進口配件,轉而從美國進行採購。但美國無法形成這樣的配套體系,這就需要伊金斯他們這種小企業來當二傳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