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歐洲企業能模仿這種做法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企業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中國正在啟動一個大規模的風電建設規劃,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高達3萬兆瓦。中國企業有十足的信心拿到這些訂單中的大部分,所以他們敢投資去更新工藝裝備,不用擔心這些投資會打了水漂。

  而歐洲企業如果也投入同樣多的資金去更新設備,萬一中國政府突然翻臉,重新撿起國產化率的武器,再和歐盟扯上一年半載的皮,那些歐洲企業新買的設備就全砸在手裡了。中國每年3萬兆瓦的風電市場,並不是掌握在歐盟手裡的,歐盟不敢給歐洲企業打包票。而沒有政府的背書,哪家企業敢去冒這樣的風險呢?

  說起來,人家中國政府根本沒玩什麼陰謀,所有的策略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不怕你歐盟派人來調查,也不怕你歐洲企業抄襲創意。這就難怪中國商務部會如此痛快地答應接受歐盟的調查,難怪徐振波、馮嘯辰這些人在歡迎宴會上會笑得那麼得意。如果歐盟官員早一點知道中國人的安排,就不會提出這個調查要求了。為了這次調查,歐盟同意結束對中國彩電和鋼鐵緊固件的反傾銷調查,現在看來,真是得不償失了。

  「海因茨爾先生,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埃米琳沒有忘記這一趟中國之行的倡導者海因茨爾,她來到海因茨爾身邊,低聲地向他問道。

  「無恥!」海因茨爾的嘴唇哆嗦著,「這是徹頭徹尾的無恥行徑!」

  他此刻的心情,可以說是出離憤怒了。他想說一點更有份量的話,但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是破口大罵了。

  埃米琳能夠看到的東西,海因茨爾自然也能看到。中國人玩了一個陽謀,讓人找不出任何一點毛病,同時也找不出破局的辦法。中國人的確是把風機成本降到了他們所標榜的水平上,他們也根本無須隱瞞自己降低成本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是普邁等歐洲企業無法學習的。

  普邁現在的產能不到1000兆瓦,年產量只有600多兆瓦,而林重的目標卻是要達到4000兆瓦的產能。生產規模不在一個水平上,你怎麼去和人家拼成本?

  林重的產品成本低,除了自身規模化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低廉的採購成本,這同樣得益於生產規模,不過這是指配件廠商的生產規模。同一家配件廠,可以為多家風機廠商提供配件,所以配件廠的規模是按照全中國的風機市場規模來計算的,其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

  普邁要想和中國同行打價格戰,有一個辦法就是轉向中國市場採購配件,利用中國的廉價配件來降低自己的整機價格。可這樣一來,不又正中了中國政府的圈套嗎?中國政府在歐盟的壓力之下,取消了風機國產化率50%的要求,如果歐洲風機企業轉向中國採購配件,這豈不是又把國產化率提起來了?

  能夠想到這一點的,可不僅僅是海因茨爾。就在海因茨爾心裡羊駝狂奔之時,雷丁和勒芬韋爾已經拉著李松走到了旁邊,開始與他進行私下切磋:

  「李先生,我們能不能請貴公司為我們代工製造機架,我們每年的需求是100套左右。」

  「李先生,我們剛剛接下了葡萄牙一個風電場的訂單,裝機容量是300兆瓦,我們想請貴公司為我們做機艙的代工,所有的技術都由我們提供,但除了少數核心部件之外,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完成大多數部件的採購。」

  「如果由我們提供技術,由貴公司負責製造,咱們兩家公司聯合參與中國國內的風電場設備招標,貴公司是否有興趣?」

  「我們可以向貴公司轉讓2兆瓦風機的核心製造工藝……」

  大家都是聰明人啊,豈能看不出這件事情里蘊含的商機。中國企業原本就有勞動力價格上的優勢,現在又在工藝設備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形成了規模生產的能力,歐洲企業空有先進的技術,在生產工藝上拼不過中國人,又有何用?

  最好的辦法,就是強強聯手。歐洲人出技術,出經驗,另外再提供歐洲的風電市場機會,至於中國人,就發揮生產上的優勢,專門負責製造風機好了。還有,中國的風機配件是那麼便宜,歐洲企業又何必在歐洲市場採購配件呢,買中國人的配件不好嗎?至於說中國企業的技術還有些落後,那也好辦,自己直接向對方轉讓技術就好了。歐洲的高技術,加上中國的低成本,這種合作真可謂是珠聯璧合啊。

  「我們非常願意和歐洲同行合作,歐洲同行一直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李松的嘴都笑得合不攏了。林重風機此前也引進過歐洲的技術,購買歐洲企業的許可證來生產風機。那時候歐洲企業不要太拽哦,技術轉讓費用全是獅子大開口,而且是一副你愛要不要的嘴臉。至於說進軍歐洲市場,那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歐洲的風機企業把歐洲市場當成了自家的後院,豈能容中國企業插手。

  可現在,這些歐洲公司上趕著來找自己談合作,什麼專利授權費、製造許可證之類,都忽略不計了。這些公司在歐洲以及全球其他地方都有風電訂單,簽單子的時候是按每千瓦700歐元簽的,如果交給中國企業代工,每千瓦最多也就是550歐元,這其中的利潤大得能夠讓人瘋狂,區區一點專利費用,誰還會在意呢?

  又讓馮總給說著了!

  李松在心裡感慨著。當初馮嘯辰讓各家企業升級工藝裝備的時候,就預言過中國風機企業能夠走向國際市場,當時大家基本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最樂觀的想法也是覺得走向國際市場應當是10年後的事情,眼前是絕對沒戲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