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確信你們的生產不會排放任何一點有毒物質嗎?」

  「當然不是……」顧施健苦著臉說,「任何企業的生產都無法做到零排放。比如我們做熱處理的時候,會用到一些熱處理液,其中有些是有毒性的。我們有非常先進的有毒氣體回收設施,這種設施能夠回收99.9%的有毒氣體,要說一點都不排放,肯定不確切,但排放出來的僅僅是0.1%而已,經過空氣稀釋之後,對人體基本是無害的。」

  好累啊……,顧施健在心裡暗嘆著。對方就是存心來找茬的,自己任何一點不嚴謹的說法,都會被別人揪著辮子,所以只能是儘可能把話說得周全了。可一旦說得周全,似乎又處處都是破綻,就比較有毒氣體回收這件事,泄漏出去的僅僅是0.1%,而且也算不上是劇毒,甚至不比居民家裡用的油煙淨毒性更大,但你敢說完全無毒嗎?你只要承認還有那麼一點點毒性,人家就會說你承認排放毒氣了,然後就會把這事炒得沸沸揚揚,讓你下不來台。

  唉,自己當初為什麼要爭著來當這個主任啊,留在公司里,讓神通廣大的馮總罩著,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馮總,快來救救我吧!

  馮嘯辰不是顧施健養的召喚獸,不可能他在心裡喊一嗓子,馮嘯辰就出現了。不過,基地辦公室對於應付這樣的事情還是有一些經驗的,辦公室主任楊媛從辦公樓里出來,擋在顧施健的身前,對記者們喊道:

  「各位記者朋友,京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電話,需要顧主任去接,請大家不要攔著顧主任。有關近期內網絡上對於極限制造基地的一些傳聞,我們會很快做出澄清,需要澄清公告的記者,請到我這裡來登記一下信息,提供你們的電子郵箱地址,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向你們發送澄清公告的電子版。」

  人家領導有重要電話,不管是不是真的,記者們也不便再糾纏下去了,否則人家就可以說你擾亂公務,這是上哪去都占著理的說法。顧施健逃回辦公室,毫不猶豫地抓起電話,便撥通了京城馮嘯辰的號碼:

  「馮總嗎?我是顧施健啊。情況不好了……」

  放下聽筒,馮嘯辰的嘴角露出了一個輕蔑的笑容。自從上次顧施健和薛暮蒼聯合向他匯報了會安的事情之後,他就知道對方是不達目的不會罷休的。至於對方會採取什麼手段,他一時猜不出來,但幾個備選項是有的,其中也包括了對方打環保牌的這種做法。

  這幾年,國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了,這是一件好事情。任何東西只要受到了百姓的普遍關注,就能夠成為有心人手中的武器,這是公共關係中的常識。馮嘯辰過去也曾利用環保作為名義,向一些單位施加過壓力,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一回,會安做的,與馮嘯辰做過的事情沒啥區別,只是動機完全相反罷了。

  用環保來說話,符合程序正確的原則,但動機則屬於實質正確的部分。如果一味要從程序正確出發,不考慮實質正確,那麼會安的舉動是無懈可擊的,他們會在民意充分發酵之後,以尊重民意為名,迫使極限基地搬遷,屆時裝備公司和發改委也不好多說什麼。

  但馮嘯辰是個不信邪的人,他不相信程序正確能夠超越實質正確,出來賣就是出來賣,立再多的牌坊也改變不了這個實質。國家的工業化目標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企圖動搖這一目標的人,都是國家公敵,馮嘯辰有一百種辦法讓他們生不如死。中國不是西方那種一根筋追求程序正確的國家,想鑽程序的空子,沒那麼容易。

  「蒙洋,你去請王總到我這裡來一下。」

  馮嘯辰向秘書蒙洋下達了指令。

  第八百零七章 殺雞儆猴

  馮嘯辰說的王總,正是王根基,在公司原來一位副總經理退休之後,王根基接替了他的位置,也進入了「總」的序列。不過,王根基即便是當了副總,也依然是一副大大喇喇的模樣,與公司另一位素有「冷麵閻王」之稱的副總郝亞威形成了鮮明對照。

  聽說馮嘯辰找自己,王根基端著自己那泡了枸杞的保溫杯便晃蕩過來了,一進門就問:「怎麼,嘯辰,又出啥樂子了?」

  「樂子大了。」馮嘯辰知道這位爺的脾氣,便笑著應了一聲,然後招呼王根基坐下,接著便向他通報了會安那邊的消息。

  「環保?」王根基嘟囔了一聲,問:「你估計,這消息是誰放出來的,是會安市政府,還是蘭苑地產?」

  「放風的估計是蘭苑地產吧,畢竟政府那邊沒這麼強的輿論操縱能力。」馮嘯辰評論說。

  王根基點點頭:「沒錯,不是每個官員都像你嘯辰一樣的。」

  「這是什麼話?」馮嘯辰不滿地斥道。

  王根基笑道:「我是說,如果換成你嘯辰去操縱輿論,蘭苑那兩下子連當你的學生都不夠呢。」

  「我在你心目中就是這樣的形象嗎?」馮嘯辰質問了一句,沒等王根基回答,便又切回了正題,說:「不過,這件事肯定是他們雙方商議好的,蘭苑不可能擅自行動,因為這樣也會讓會安政府陷入被動。另外,負面輿論鬧騰得這麼厲害,會安市政府一直無動於衷,這不是反常嗎?如果說他們不是事先知情,那就怪了。」

  「這幫孫子,想造反呢!」王根基憤憤然地說。

  「賺了點錢,就開始膨脹了。」馮嘯辰嘆道,「日本就是因為經濟脫實向虛,大家都去搞房地產,實體經濟一天不如一天。池谷製作所如果能夠多投一些資金在科研上,也不至於在煤制油的項目上被我們全面碾壓。現在可好,咱們還沒發達到日本的程度,人家的好東西我們還沒學完,壞的就已經開始學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