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馮嘯辰點點頭,他剛才也想到這一點了。別看各國都有所謂的「反壟斷法」,對於這種串謀行為是要予以打擊的,實際上在涉及國際貿易的時候,各個國家都會對本國企業的壟斷行為採取選擇性的無視態度,因為這種壟斷損害的是其他國家消費者的利益,壟斷企業的所在國才不會去管呢。

  如果消費國足夠強勢,自然可以對生產企業進行制裁,開出巨額罰單,後世谷歌、微軟、高通等跨國企業都曾遭受過來自於其他國家的巨額罰款,而它們也不得不乖乖地認罰,原因就在於對方掌握著這些企業的目標市場,由不得它們不認栽。

  但這一回的事情,中國卻無法對希曼茲等企業進行處罰,因為中國需要它們提供設備,人家可以待價而沽。在這個世界上,正義永遠只存在於艦炮的射程之內。對於市場來說,實力決定了一切,人家願意把一台設備賣出幾個億的高價,你能奈他其何?

  「那麼,發計委的意見是什麼?」馮嘯辰問。

  韓宏笑著說:「這個問題需要由你馮總來回答才是啊。」

  馮嘯辰想了想,說:「依我的看法,雖然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希曼茲、通永和雙羅這三家企業存在著價格串謀的情況,但事實已經擺在這裡,它們如果不是串謀反而是怪事了。在它們存在串謀的情況下,我們要想通過談判來促使它們降價,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們已經嘗試過了,基本上沒有可能性。」王振斌說。他是參加過談判的官員,知道那幾家企業在談判桌上的表現。

  馮嘯辰說:「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只剩下兩個方案,第一,接受它們開出來的高價,吃下這個啞巴虧。第二,我們自己造。」

  「自己造的把握有多大?」韓宏認真地問。

  馮嘯辰說:「榆重的長距離天然氣壓縮機,早在三年前就已經研發出來了,這三年一直在進行工業實驗,到目前為止實驗效果都是很好的。但客觀地說,榆重的壓縮機還存在著幾個方面的缺陷,首先是工業實驗的時間還不夠長,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也進行了修正,現在不能確定是否還有其他尚未發現的問題。其次,由於材料和工藝上的問題,榆重的壓縮機預期使用壽命低於希曼茲等三家,各項性能指標也都稍遜一籌。第三,榆重的生產能力有限,要提供20台壓縮機,有一定的難度。」

  韓宏說:「這個情況我們原來也大致了解了,所以在這次招標中,我們排除了榆重。西氣東輸是一個跨世紀的重大項目,我們向中央做出的保證是萬無一失,而榆重的壓縮機顯然是難以達到萬無一失的要求的。」

  「如果我們放棄萬無一失的要求呢?」馮嘯辰問。

  「這怎麼可能!」韓宏脫口而出。

  馮嘯辰說:「韓主任,其實進口設備也同樣無法達到萬無一失的要求,任何設備的可靠性都無法達到100%,它們的設備也許能夠達到99.9999%,我們也許只有99.99%,比它們少幾個9而已。」

  韓宏苦笑著說:「這幾個9也很重要啊,人家能夠做到3年不出故障,我們只能做到3個月,這中間的差別就太大了。放著可靠的設備不用,使用自己生產的不可靠的設備,萬一出了問題,誰能負這個責任呢?」

  「可如果國外對我們禁運呢?」馮嘯辰問。

  「禁運?」韓宏一怔,隨後便皺起了眉頭,開始思考起來。

  禁運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一點也不陌生。50年代末中蘇反目之後,中國同時遭受著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技術裝備禁運,國內生產所需要的裝備幾乎完全依靠自給自足,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可靠與否,只能是作為第二位的考慮。70年代初,中美關係解凍,中國開始能夠從西方國家獲得一些技術裝備,引進了包括1700毫米軋機、30萬噸合成氨、30萬噸乙烯在內的一系列成套設備,使工業水平提高了一個台階。但即便是所謂的「中美蜜月期」,西方國家對中國仍然是保持著高技術裝備禁運的,先有巴統協議,後有瓦森納協定,更不用提美國金髮大統領上台之後的一系列動作了。

  擁有豐富「被禁運」經驗的中國工業人,對于禁運這件事其實是很淡定的。能買到先進裝備,當然要買,師夷長技的道理,清朝的人都懂,現在的人豈能不懂?如果買不到,那麼也不用怕,大不了勒緊褲帶自己干就是了。兩彈一星都是這樣搞出來的,有什麼大不了的?

  天然氣壓縮機這件事,發計委其實是鑽了牛角尖。榆重已經搞出了壓縮機,只是性能不如希曼茲等西方企業。如果希曼茲它們的產品性價比合理,使用技術較為成熟的進口設備,以保證西氣東輸工程的質量,當然是一個好的選擇。但現在人家漫天要價,性價比已經很差了,這與禁運又有什麼區別?在這種情況,咱們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設備呢?

  至於說到萬無一失,其實進口設備也是會出故障的,也有使用壽命的約束,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萬無一失的事情?

  「你這個想法,倒是有些道理。」韓宏思索了一會,緩緩地說,「不過,目前的情況和國外禁運畢竟還是不太一樣,因為國外並沒有說不賣給我們,只是價格高於我們的預期而已。有些專家認為,國外的價格高,並不意味著就是在勒索我們,而是國外企業更注重產品質量的結果。產品質量好了,價格自然也就高了。我們一味追求低價,放棄質量要求,是對國家、對人民的不負責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