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馮嘯辰說:「這就對了。人們常說,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咱們技術不如歐美日,要求著人家賣給咱們設備,所以人家就不用考慮售後服務的問題。而咱們把設備賣到國外去,哪怕是賣到非洲去,也得做好售後,讓人家滿意。因為人家如果覺得不滿意,就會轉去買歐洲、日本的設備,咱們的市場就丟掉了。」

  「我明白了!」劉旺這回真的理解馮嘯辰的意思了,「咱們的訂單都是好不容易從歐洲人、日本人那裡搶來的,再加上咱們的技術比人家差,品牌也沒人家響,如果服務再比不上人家,那麼那些老黑憑什麼買咱們的東西?」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咱們事不宜遲,趕緊幹起來吧!」馮嘯辰說。

  第六百九十四章 我只是猜測

  馮嘯辰說歐洲、日本的裝備企業不在中國設立售後服務中心,這話其實也不對。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各國的裝備製造商非但紛紛在中國建立售後服務中心,有些甚至連研發中心都遷過來了,目的就是要及時掌握中國企業的需求,以便開發出最適合中國市場的裝備產品。

  說到底,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這是永恆的市場法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不發達,本土裝備製造業的水平低,國外裝備製造商根本不用擔心中國企業不買他們的設備,所以屢屢端著架子,價錢沒商量,售後服務全憑心情,一台設備趴窩半年都得不到維修的情況,並不罕見。有些中國企業因為等對方來修設備等得太久,牙一咬心一橫,自己把設備大卸八塊,結果居然也修好了,而且從此對進口設備的那麼一點神秘感也蕩然無存了。

  進入新世紀,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工業裝備的需求與日俱增,各種設備的銷售量幾乎占到了全球的六七成。此外,中國本土的裝備製造業也已經崛起,許多國產裝備的水平與國外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劣勢。國外裝備製造商如果還敢像過去那樣傲慢,中國企業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他們,轉而使用國產裝備。而一家企業如果失去了中國市場,離破產也就沒有多遠了。

  於是,原來眼高過頂的那些跨國公司,也就一個個變得無比「親民」了。許多公司的CEO到中國來訪問,從下飛機那一刻起就開始傻笑賣萌,動輒說什麼顧客就是上帝之類,說穿了不就是看中了中國市場上的真金白銀嗎?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個時間點上,中國市場的影響力還沒有那麼大,而中國裝備製造業要走出國門還非常艱難,這個時候肯定不能像西方企業那樣耍大牌,而是必須放下身段,盡最大努力去為客戶提供方便。其實又豈止是企業在這樣做,整個國家的外交方針都是韜光養晦,做一隻安靜可愛、人畜無害的小白兔。

  還在慕尼黑工程機械展的時候,馮嘯辰腦子裡就閃過在海外建立售後服務中心的念頭,只是因為這件事似乎還不緊迫,他也就沒有認真地去思考,更遑論將其付諸實施。林重這一次的事情,給他提了一個醒,讓他意識到建立全球售後服務體系的事情應當納入日程了。時下國內出口到海外的裝備還不多,但增長的勢頭是有目共睹的。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售後服務體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現在開始做,也相當於是未雨綢繆了。

  單憑林重一家,在海外建立售後服務中心既沒有必要,也難以辦到。這種事情,由裝備工業公司來牽頭,是最為合適的。馮嘯辰想明白了這一點,並沒耽擱,他從林北返回京城,馬上召集相關人員進行討論,接著又與各家裝備製造企業進行溝通,最終確定了具體的方案。

  按照設計,裝備工業公司將在海外建立10個售後服務中心,分別位於歐洲、非洲、西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南美、北美等地,其中有些地區幅員遼闊,需要建立兩三個售後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的人員由各家裝備製造企業選派,這些人將接受幾個月的專門培訓,此外還要去各家企業學習,掌握各企業出口裝備的技術細節,最終成為多面手。當然,了解的領域多了,對每個領域就不可能都精通,這些人的主要職責就是當出口到本地的裝備發生故障的時候,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然後在國內對應廠商專業人員的遠程指導下,確定故障的原因,對於那些簡單的故障,能夠及時排除,對於那些較為複雜的故障,則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使問題不再擴大,等待國內派出專業人員前來維修。

  售後服務中心除了承擔設備維修的任務之外,在平時還可以幫助宣傳一下中國的裝備產品,了解當地客戶的需求,這自不必說了。

  馮嘯辰在忙著推動中國裝備走向世界,那頭內田悠與趙辛未的談判已經進行了十幾輪,私底下的會見也有幾十次,趙辛未自己已經隱隱感覺到事情有些蹊蹺,內田悠作為一條老狐狸,心中的疑惑就更強烈了。

  「趙先生,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池谷製作所中國區的辦公室里,內田悠虎著臉向趙辛未質問道。他們剛剛結束了一場談判,當著外貿部、裝備公司等機構的人,內田悠當然不便直接向趙辛未問這個問題,他只能等到談判結束之後再來發問。

  「我感覺,馮嘯辰似乎是真的在拖延時間,而不是假裝。」趙辛未訥訥地應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