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與中國同行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米內隆吉笑道。他知道對方說的是好話,花花轎子眾人抬的道理,他也是懂的。馮嘯辰誇了日本企業,他當然要回過頭來誇誇中國企業。

  馮嘯辰順著米內隆吉的口風說道:「是嗎?這麼說來,米內副總裁對於這一次的合作是非常滿意的羅?」

  「是的,我非常滿意。」米內隆吉道。

  馮嘯辰道:「那麼,米內副總裁有沒有考慮過,雙方繼續保持這樣的合作呢?」

  「繼續保持合作?什麼意思?」米內隆吉一愣,他敏感地意識到,這才是今天這場會談的核心,馮嘯辰前面繞了那麼多的彎子,就是為了把這句話引出來的。

  馮嘯辰裝出平靜的樣子,說道:「繼續保持合作,就是說按照此前的合作模式,我們雙方繼續下去。」

  「你是說,中國政府打算再建一些大化肥項目?」米內隆吉眼睛一亮,身體也不由自主地坐得更直了。

  可惜,馮嘯辰的回答讓他失望了:「不,米內副總裁,我們國家目前擁有的大化肥設備已經能夠滿足需求了,暫時不會考慮再建設新的大化肥項目。」

  「那麼,我就不懂了。」米內隆吉有些疑惑地說道。

  馮嘯辰道:「在此前的大化肥項目中,秋間會社作為項目的總承包方,負責核心設備的建造,而我方企業則作為分包商,承擔一部分技術要求較低的設備的生產。貴方擁有先進技術,能夠保證全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我方的優勢主要在於生產成本較低,能夠有效地控制全套設備的造價。米內副總裁不覺得這種合作是非常完美的嗎?」

  造價!

  米內隆吉只覺得腦子裡有個什麼東西一閃,分明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被他發現了。他一時想不出這件事情是什麼,不由得認真地說道:「馮先生,能麻煩你把這一點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完全可以。」馮嘯辰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說道:「目前,中國國內的大化肥項目建設已經暫時告一段落,短期內不會啟動新的建設項目。但據我們了解,秋間會社在非洲、南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都有項目,而這些項目的建設,是由秋間會社獨立完成的,所在國並沒有分包的能力。

  恕我直言,在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導致日本企業向亞非拉客商提供的設備報價超出了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們不能有效地降低造價,這些傳統市場就有可能流失掉,比如說流失到韓國人的手裡。」

  「你的意思是說,你們中國企業可以在這些項目中為我們提供一些分包服務?」米內隆吉焦急地打斷了馮嘯辰的話,直截了當地問道。他已經明白自己剛才想到的是什麼了,可不就是造價嗎,這是森重士哭著喊著希望他解決的問題,沒想到得來全不費工夫。

  馮嘯辰愕了一下,心道我這還沒有抒情完呢,你怎麼就上前來搶戲了。不過,他對於米內隆吉搶戲的事情還是挺歡迎的,對方能夠想到這一節,就省得他去解釋了。

  「米內副總裁,我要說的正是這個。」馮嘯辰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只相當於日本的20分之1,甚至更少。如果把一部分費工時較多,而技術要求並不高的設備交給中國企業去做,能夠有效地降低你們的設備造價,進而降低你們的報價,幫助你們獲得這些國家的訂單。」

  「可是……」米內隆吉下意識地說了一句,卻又不知道如何說下去才好了。他本能地覺得這件事不妥,可是具體到哪個地方不妥,他又說不出來,也許只是一種習慣吧。

  其實,秋間會社承接的海外項目,設備也並非完全都是秋間會社自己製造的,其中來自於協作企業的比例非常高,有時甚至高到七成以上。這種做法並不奇怪,因為工業體系越來越複雜,分工越來越細,一家企業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設備製造技術,而是由不同企業生產不同的設備,再由一家企業進行集成,秋間會社就是這樣的集成商。

  在以往,秋間會社採購外協設備的範圍僅限於日本國內,而馮嘯辰卻給米內隆吉帶來了一個新的選擇,那就是從中國尋求代工。

  第四百六十章 我們是帶著友誼前來的

  讓中國企業去給外國企業代工,這是馮嘯辰從韓江月那裡得到的啟示。從明州回到京城後,馮嘯辰把這個想法向回國來過年的奶奶晏樂琴、叔叔馮華談了一下,得到了他們的認同。晏樂琴以她在德國的經驗表示,把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利潤率較薄的配件和輔機交給其他企業去做,是許多裝備巨頭的慣常做法。這種方法能夠讓這些裝備巨頭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開發先進技術,避免那些低端工作牽扯自己的精力。

  早些年,這種產品分包往往局限於歐洲範圍內,甚至就在各國的本國範圍內,許多小企業就是通過從大企業分包業務來生存的。隨著歐洲的人力資源成本不斷提高,產品分包開始轉向日本、東南亞、南美等地區。有些公司是通過在這些地區建立合資企業來承接分包任務的,有些公司則索性直接把任務分包給當地有一些實力的企業。

  中國企業在過去幾乎沒有參與過這樣的國際協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前些年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太少,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達不到承接分包業務的要求,尤其是中國企業的許多技術規範都是沿用蘇聯的,與西方的工業標準不匹配,因此也難以有效銜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