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這樣……」

  「沒關係,你只要把你知道的情況整理一下出來就可以了,不一定需要找到原始的出處。」

  「這倒是完全沒有問題,我回京城之後就能夠整理出來。」馮嘯辰這回答應得非常爽快,要找原始資料不容易,但要讓他把這套理論編出來並不困難。至於說到具體的數據,軍工方面的公開資料原本也沒有什麼詳細數據,他提出理論之後,國內的軍工部門拿著實踐資料對一下,具體數據就出來了。

  「只研製,不裝備,或者多研製,少裝備,這都是很好的提法。」董老點頭道,「三線企業目前的情況,需要大力整頓。咱們有些企業領導,習慣於照著上級的要求去做事,沒有任何一點應變和創新的能力,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再做管理工作了。要讓這些人下去,換一些有開拓精神的幹部上來。」

  「我覺得小馮碩士這種幹部就非常有開拓精神。」顧建華評論道。

  董老看著馮嘯辰,笑道:「小馮碩士,你有沒有興趣到東翔廠來?直接當廠長恐怕不現實,不過當一個常務副廠長,我看還是綽綽有餘的。」

  「這個……還是免了吧。」馮嘯辰暴汗了。自己是來幫忙的,結果當上了常務副廠長,這算個啥事?後世說炒股炒成了股東,炒房炒成了房東,就是指這個情況吧?

  「嘯辰還是太年輕了,擔不起這樣的重任。」馮飛在旁邊說道。他是對侄子真的沒有信心,生怕侄子真的當了副廠長,大家會戳他馮飛的脊梁骨的。

  董老道:「年輕怕什麼?戰爭年代裡,像小馮碩士這樣年齡的師長、團長都不少見。像鄭利生他們這些人,就是年齡太大了,思想都僵化了。」

  馮嘯辰拍馬屁道:「董老您的年齡更大,可您的思想一點也不僵化啊。」

  「哈哈,是嗎?」董老笑得很開心,他說道:「這樣吧,關於找一家工程機械公司來合作的事情,我做個主,委託小馮碩士全權負責聯繫,如果對方有意向,就請對方到廠里來,和廠里具體商談技術要求、合作方式、費用等等。廠里的班子,我回京城之後就向科工委提出建議,換一個有活力的新班子上來。小馮碩士,你不願意當這裡的常務副廠長,我也不勉強你,不過,我聘請你擔任國家三線工業轉型辦公室的顧問,你不會拒絕吧?」

  「不敢,董老有吩咐,我自是責無旁貸。」馮嘯辰毫不忸怩地應道。

  董老道:「你在社科院好好學習,等你畢業了,我和老孟一起,推薦你到更重要的部門去。像你這樣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人,理應挑起更重的擔子。」

  第四百三十三章 誰的企業

  國家從6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三線工業,最多的時候曾經擁有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工業製造能力,而且是相對比較高端的製造能力。這樣一個以準備戰爭為目的的龐大體系,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裡,必然面臨著轉型的選擇。當年建設三線工業的時候,為了滿足備戰要求,大多數企業都遵循了「進山、分散、進洞」的原則,布局在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惡劣的內地山區。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舒適,光靠奉獻精神來維持三線職工隊伍的穩定已經不可能,三線企業要麼大幅度提高職工的待遇,要麼離開山區搬遷到城市,否則將是難以為繼的。

  如此規模的一批企業,要進行轉型和搬遷,壓力是非常大的。國家專門成立了三線轉型工作辦公室,負責協調這件事。董老就是這個辦公室的顧問之一,而且是說話比較有份量的顧問。他聘請馮嘯辰擔任顧問,這個顧問自然無法與他那個顧問相比,但也仍然是有資格出謀劃策的角色。

  董老早就聽孟凡澤說起過馮嘯辰的神奇,這一次,他在青東省調研,聽說馮嘯辰在東翔廠,便專程趕過來,讓顧建華做掩護,與馮嘯辰進行了一次正面接觸。接觸的結果,讓董老頗為滿意,馮嘯辰所表現出來的機敏和穩重,與孟凡澤向董老介紹過的情況完全吻合,這讓董老對馮嘯辰有了信心。

  當然,馮嘯辰給東翔廠支的這個招,到底有沒有作用,董老還是要看一看的,只有看到結果,才能證明馮嘯辰並非誇誇其談之輩。要說服一家東部的工程機械企業與遠在西部山區的軍工企業合作,這其中還是有些難度的。如果馮嘯辰能夠把這件事做成,董老不介意未來給他壓更重的擔子。

  壓擔子這個詞,在行政體系里是有特殊含義的,它其實就是領導要提拔你的意思。領導看好一個下屬,不能直接對他說:你不錯,我要重用你了。這樣說未免有些輕佻,領導是不能輕佻的。於是,就換成了壓擔子這個說法,聽起來像是在懲罰對方,或誰知道有多少人哭著喊著要求這種「懲罰」呢?

  對於董老的安排,馮嘯辰欣然應允。前一世,他在重裝辦工作的時候,中國的三線工業轉型已經完成,該變成民用企業的,早就轉過來了。依然承擔軍工任務的企業,則因為國家軍工的復興,而專注於軍工,與民用工業沒有太多瓜葛了。這一世,他正好經歷了三線工業轉型的時期,這是重大裝備研製工作中出現的一個新變數。

  在考察東翔廠的過程中,馮嘯辰深深地意識到,三線工業可以成為國家裝備製造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線企業擁有大批先進設備,尤其是民用工業體系中缺乏的重型設備和精密設備。三線企業還擁有大批優秀的工人,這些人的價值甚至比那些設備還要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