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吳仕燦肯定地點點頭,道:「這個是沒問題的,咱們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嗎?國內已經引進了十幾套大化肥設備,哪怕是依葫蘆畫瓢,我們也能夠把設計做出來的。」

  「那麼這就是你說的第一個方面了。」馮嘯辰道,「第二個方面呢?」

  「第二個方面就是製造了,這應當是你比較了解的領域吧?」吳仕燦笑呵呵地說道。他知道馮嘯辰對機械製造頗有一些了解,實踐經驗甚至比吳仕燦自己還豐富。

  馮嘯辰道:「化工設備的製造有自己的規律,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國內企業對於大化肥裝置的其他部分還有一些信心,尤其是如果能夠引進日本技術,完成這些裝置的製造難度並不特別大。主要的障礙是在五大壓縮機組上,新陽二化機的鄧廠長明確跟我說,他們不敢承接壓縮機組的製造任務。」

  吳仕燦道:「的確如此。其他部分主要是一些塔、罐、管道之類,咱們國內的工藝水平和國外有一些差距,但並不是不能彌補上的。但壓縮機組涉及到的技術問題很多,咱們國家在這方面一直都非常薄弱。不單是化肥裝置上的壓縮機組,大乙烯上用的三大壓縮機組也是三隻攔路虎,幾年前國家計委組織的11萬噸乙烯攻關,最終就是卡在這上面了。」

  「這件事我有所耳聞。」馮嘯辰說道。

  大乙烯裝置也是重裝辦負責的11項重大裝備之一。在70年代中期,國家計委曾經組織了一些科研機構和化工設備企業進行聯合攻關,試圖解決年產11萬噸乙烯裝置的國產化問題,最終未能如願。吳仕燦說的三大壓縮機組,分別是乙烯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裂解氣壓縮機,其製造難度極大,中國一直都只能依賴進口。

  「這些壓縮機的製造難度主要在於材料。」吳仕燦解釋道,「這幾種壓縮機都是在零下幾十度甚至上百度的低溫條件下工作的,普通的金屬材料在這種極端低溫下會變得很脆,無法承受機械衝擊和壓縮氣體的壓力。耐低溫材料的研究是我們的短板,即便採用進口材料,加工工藝也要從頭開始摸索,難度很大。更何況,如果低溫材料完全依賴進口,我們同樣會陷入受制於人的境地。人家如果想卡我們的脖子,完全可以把材料賣得比設備還貴,而我們則沒有任何辦法。」

  「這次在日本和化工設備協會洽談的時候,他們同意轉讓大多數的技術,但對於低溫鋼材的冶煉技術一點也不肯鬆口。他們聲稱這些鋼材都是直接從日本的鋼鐵廠採購的,他們並不具有這方面的技術。」馮嘯辰說道。

  吳仕燦冷笑道:「我們如果相信這點,那就是傻瓜了。低溫鋼材是化工設備廠商的命脈所在,他們怎麼可能不掌握這方面的技術?鋼鐵企業不會主動去研究這些鋼材,他們都是和化工設備企業合作開展這方面研究的,成果自然也是為兩家所共享。日本人這樣推託,只是不想轉讓這些技術而已。」

  「我明白。」馮嘯辰道,「關於這一點,我們曾經據理力爭,甚至以放棄所有大化肥設備的採購相要挾,但日本人堅持不能轉讓,我們也就沒辦法了。畢竟他們做出的讓步還是很多的,我們的要求如果超出他們的底線,也就無法合作了。」

  「這就是我說的第二方面的難題。」吳仕燦說道。

  「那麼,第三方面呢,也就是安裝方面。」馮嘯辰又問道。

  吳仕燦道:「這方面的情況稍好一些。咱們這麼多年也培養出了不少化工設備安裝隊伍,他們缺乏的只是大型化工設備的安裝經驗而已。國外的化工設備安排有許多專用設備和工具,咱們在這方面也比較欠缺。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引進一些裝備,再讓這些安裝隊伍在新引進的這五套大化肥設備建設中得到鍛鍊,形成我們自己的大化肥安裝力量是完全可能的。」

  「我明白了。」馮嘯辰道,他思索了一下,說道:「老吳,剛才我在羅主任那裡向他匯報大化肥設備的事情,談起一個思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看看這個思路是否可行。」

  吳仕燦笑道:「這個思路,恐怕是你小馮提出來的吧?你總是能夠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好點子,我倒真有興趣學習學習呢。」

  馮嘯辰笑著擺擺手,以示謙虛,然後說道:「我向羅主任建議,對於大化肥設備,我們可以採取大會戰的方法,集中全國的力量來攻克所有的難關。以你的經驗,覺得這樣做有可行性嗎?」

  「搞舉國體制?」吳仕燦愣了一下,說道,「如果真的能夠採取舉國體制,那當然是可行的。咱們這麼多年還是積累下了不少科研和製造方面的力量,如果集中用在大化肥設備上,應當能夠突破目前的障礙。只是,僅僅為了一個大化肥,我們值得投入這麼大的力量嗎?這……有點得不償失啊。」

  舉國體制這種事情,說起來很過癮,但其實真正要做的時候,還是要考慮一下性價比的。當年中國搞兩彈一星,靠的就是舉國體制,但那是因為兩彈一星關係到國家安全,其重要性無論如何高估都不為過。為了原子彈工程,國家壓縮了許多基礎建設,把大量寶貴的鋼材、水泥以及人才等投進這個無底洞,才換來了一聲巨響。

  但對於大化肥設備的國產化而言,採取舉國體制的方法就有些小題大作了。畢竟大化肥設備是可以從國際市場上買到的,一套設備也就是幾千萬美元。如果為了實現國產化而付出幾億、幾十億規模的投入,就屬於得不償失了。這個時候的中國還非常窮,有限的資金應當用在更有價值的方面,為了賭一口氣而在大化肥設備上投入過多,恐怕中央也不會同意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