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幸好馮嘯辰是把企業建在桐川這樣一個地方,省里的領導即便有權力伸手,也看不上這個位置,不會把自家的孩子送到這裡來吃苦受累。縣、地兩級的領導要打招呼,多少要掂量一下,不敢隨便向合資企業提要求,這樣企業的經營就比較單純了。

  兩個人又說了一些其他的問題,不覺便走到了廠區的圍牆邊。馮嘯辰回頭看了看,說道:「海帆,咱們的廠區還是有點太小了,未來如果要發展,這點空間不夠用啊。」

  楊海帆笑道:「這個問題我考慮過了,等到註冊的時候,我們可以和縣裡談一談,把圍牆外面大約300畝左右的空地劃給我們。這片地我已經查過了,是無主的荒地,過去縣裡徵收過來準備建一個項目,後來項目下馬了,地就空在這了。

  把地圈進來之後,前期我們不一定開發,先建個圍牆圍起來,種上樹,栽上花。等到咱們公司發展起來,需要建新的車間或者宿舍區的時候,再用上這些土地。」

  「原來你早就打上主意了?」馮嘯辰笑了起來。桐川縣派楊海帆來當中方廠長,算是養了一個家賊。這傢伙對桐川縣的事情門兒清,啥都瞞不過他,要從桐川縣弄點好處,的確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幾天之後,從浦江港上岸的設備陸續運到了桐川。在這方面,又是楊海帆發揮了作用,他在浦江有人脈,設備通關以及聯繫車皮等工作都辦得十分順利,如果換成馮嘯辰自己去辦,沒準光是辦手續就得折騰掉十天半月了。

  設備到位之後,合資企業的組建工作正式展開。根據與桐川縣談好的條件,德國菲洛公司向桐川農機廠投入資金,建立起一家中德合資企業,命名為中德辰宇金屬製品公司。公司由菲洛公司占有70%的股權,桐川縣占有30%的股權。由於桐川農機廠原來的資產價值很低,菲洛公司的設備、技術等折價遠超出了70%的比例,桐川縣另外拿出了300畝土地作為追加資本,劃歸辰宇公司。

  在范永康等人看來,300畝土地根本就不值什麼錢,桐川縣能夠在合資企業中占到30%的股權,已經是十分可喜了。馮嘯辰對於這個股權比例也有些心疼,畢竟除了土地之外,桐川縣並沒有什麼他需要的東西。不過,作為一家合資企業,如果中方的股權比重太低,顯得太扎眼了,為了政治上的考慮,馮嘯辰也只能犧牲一些經濟利益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時間是個大問題

  「都是好東西啊!」

  一干工人和技術員圍著那些刷著德國字母的工具機,一個個嘖嘖連聲。即便不去看這些設備的技術性能指標,光是看那精緻的外觀,也足以讓人嘆服了。浦江來的那些退休師傅多少是見過一些世面的,有些在退休前也曾接觸過進口的數控設備,但在同一個地點見到這麼多進口工具機,還是給人以一種震撼的感覺。

  從菲洛公司拆卸過來的這些二手設備擺滿了辰宇公司現有的兩個車間,原來桐川農機廠的那些老設備,除了少數還能發揮點作用的之外,其餘的都堆到庫房去了,有些庫房裡堆不下的,還不得不占用了職工食堂的一角。

  依著佩曼的愚見,這些老舊設備已經沒什麼價值了,還不如當成廢鐵賣給收購站,他甚至沒有覺得這些東西還有當成二手設備出售的可能性。在這方面,馮嘯辰和楊海帆倒是觀點一致,那就是敝帚自珍,總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扔掉太可惜了,還是先存著為好。其實馮嘯辰心裡也明白,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這些舊設備基本上已經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留著純粹就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

  菲洛公司原來的生產流程是完整的,這一次,馮舒怡不惜工本,把所有能拆的設備全都拆下來,運到了中國。佩曼指揮著工人把設備按照在德國時候的位置安裝好,又帶著幾名有經驗的技工逐台地進行調試,重新建立起了原有的生產體系。不過,按照佩曼的說法,由於有些設備已經略顯過時,還有一些設備在折卸與重裝的過程中損失了一些精度,辰宇公司目前的生產能力只能相當於當初菲洛公司的80%左右。

  「80%也夠用了。」馮嘯辰對佩曼回答道,「佩曼,要讓這套體系能夠生產出合格的油膜軸承產品,需要多長時間?」

  「這個……恐怕很難。」佩曼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神色。

  「為什麼?」馮嘯辰問道。

  佩曼道:「缺乏熟練工人。那些新招聘進來的學徒工就不用說了,那批退休工人使用傳統工具機的技術是沒說的,即便在德國也屬於高級技師的水平,但在數控工具機的使用方面,他們都是生手,我不知道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讓他們掌握這些操作技術。」

  「你不能估計出一個時間嗎?」馮嘯辰逼問道。

  佩曼想了想,說道:「最快的速度,恐怕需要三個月左右,……我是說,讓他們學會這些工具機的使用方法。至於說到能夠用這些工具機高水平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恐怕還需要另外的三個月才夠。」

  「也就是說,一共是半年時間?」馮嘯辰道。

  佩曼點點頭:「是的,這還只是最樂觀的情況。」

  「最樂觀……」馮嘯辰有些泄氣地問道:「如果再悲觀一些呢?」

  「那可能就是一年或者兩年了。」佩曼沒感覺到馮嘯辰的不悅,老老實實地回答道。

  「這是不能接受的。」馮嘯辰惱火地說道。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剛剛能夠開始生產,這實在是太耽誤時間了。他其實也知道,一家新工廠的磨合不是那麼容易的,半年拿出成品,已經算是很高的效率了。可他是直接從德國克隆過來的一家工廠,從設備到產品都是現成的,而且有幾十名出色的技工,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等待半年至一年,他真是有些不甘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