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進展很順利。」馮嘯辰道,「戴廠長親自抓這件事,陶科長和謝科長也到車間去了好幾回,指導生產。還有餘科長,更是寸步不離,一點小的瑕疵都要提出來返工,我相信這一回的液壓閥一定會令人滿意的。」

  「那就好。」徐新坤道,他又轉向余淳安,問道:「小余,現在生產進行到哪一步了?咱們什麼時候可以發貨?」

  余淳安道:「快了,現在已經到了裝配車間,我讓何師傅他們認真檢查閥孔壓砂的情況,堅決不讓從前的缺陷繼續存在。這塊工作比較細緻,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

  「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務必保證12立米挖掘機的項目萬無一失,這是三部委下達的重點項目,不容許有質量上的缺陷。」

  「是的是的,徐書記的指示,我們一定貫徹到位。」余淳安點頭如啄米一般。

  徐新坤說這些話,也是他的本份。作為一個工廠的黨高官,他是新民廠名義上的一把手,如果不是因為不懂技術而且根基太淺,以至被老廠長賀永新架空的話,他還應當是全廠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上的一把手。

  在我國,工廠里廠長和書記的分工是曾經經歷過一些轉折的。在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的企業管理主要是學習前蘇聯經驗,採用的是所謂「一長制」,也就是廠長是工廠的全權領導者。後來,考慮到全國一盤棋的需要,開始逐漸採用「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原則上是由黨委制訂企業的大政方針,再由廠長負責具體實施。

  再往後,由於政治運動的影響,工廠里生產活動的地位逐漸下降,政治工作成為主要任務,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名存實亡,成了黨高官一把抓的局面。在當年,廠長下達的生產決策,甚至都可能被車間的黨支部書記否決,而調動一名工人也需要黨支部點頭,廠長几乎喪失了生產調度權。

  80年代初,正是各企業陸續恢復廠長負責制的階段,但書記的權力依然很大,在有些企業甚至還保留著黨高官集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大權於一身的格局。也就是說,從當下的制度上說,徐新坤是擁有新民廠最高權力的,只是他在實際上沒能做到這一點而已。

  實際上的權力結構,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所以至少在馮嘯辰面前,徐新坤還得裝得像個一把手的樣子,向余淳安做重要指示。

  第四十二章 這是您的份內工作

  客套話說完,徐新坤從身邊的茶几上拿起煙盒,向余淳安和馮嘯辰都示意了一下。余淳安謙讓了一下之後,還是接過了一支煙,而馮嘯辰則是笑笑,以自己年輕、很少抽菸的名義,委婉地拒絕了。

  徐新坤倒不勉強,他就著余淳安遞上來的火點著了煙,然後挪動了一下身子,讓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接著便看著二人不作聲,等著他們開口。

  在余淳安向徐新坤通報馮嘯辰要上門拜訪的消息時,徐新坤就知道,這個年輕處長肯定不是閒得沒事,隨便上門來走走的。這些天,馮嘯辰在了解有關徐新坤的情況,徐新坤也聽說了有關馮嘯辰的事情。與戴勝華他們不同,徐新坤作為一名老兵,有著更強的政治敏感,他感覺到,馮嘯辰天天泡在車間裡絕對不是為了看熱鬧,也不是試圖假裝深入基層以便給自己臉上貼金,馮嘯辰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政績更顯赫,而不必把時間消耗在車間裡。

  那麼,馮嘯辰的用意是什麼呢?

  徐新坤百思不得其解,當他向余淳安求證的時候,得到的是同樣的迷茫。余淳安告訴徐新坤,馮嘯辰對於工作生產非常精通,眼睛非常毒,這些天可以說已經把新民廠的底牌都看穿了。可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余淳安卻是想不通的,一個煤炭部派到林北重機去的掛職幹部,跟他們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配套廠較什麼勁呢?

  直到余淳安帶著馮嘯辰走進徐新坤的家門,他依然沒有猜出馮嘯辰的意圖,只能是糊裡糊塗地等著馮嘯辰揭開謎底了。

  「徐書記,馮處長這些天在咱們車間裡跟蹤液壓閥的生產,為咱們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議呢。」

  看到馮嘯辰遲遲不開口,余淳安先挑起了話頭。

  「哦,是嗎?」徐新坤作出饒有興趣的樣子,問道:「都提了些什麼建議呢?你們有沒有認真研究,積極採納?」

  「都是關於生產質量管理方面的建議,不過,馮處長讓我們不要上報到生產科和戴廠長那裡去,所以暫時也就沒有研究和採納。」余淳安道。

  「既然是合理化建議,為什麼不要上報呢?」徐新坤向馮嘯辰問道。

  馮嘯辰笑了笑,說道:「余科長言重了,其實我提的那些,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只是和余科長探討一下而已,到不了需要提交給廠領導去決策的程度。我作為一個外單位來的人,對廠里的生產說三道四,本來就是不合適的,和余科長私下裡交流交流,那屬於技術上的切磋,絕對不是提合理化建議的意思。」

  徐新坤也笑了,他說道:「原來是這樣,不過我倒也有興趣,想學習學習,不知道馮處長能不能不吝賜教啊?」

  「賜教可不敢當,徐書記想聽,我就向徐書記匯報一下好了。」馮嘯辰說道。

  「嗯嗯,那我就認真學習一下了。」徐新坤鄭重其事地說道。

  馮嘯辰道:「新民廠是一家專業生產液壓工具的老牌企業,技術主要來自於一五計劃時期由蘇聯轉讓過來的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擁有一批水平過硬的技術員和技術工人,產品在國內小有名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