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於礦山方面的想法,羅翔飛也是能夠理解的。國產裝備性能上不如進口裝備好,質量更是不夠穩定,在生產中「掉鏈子」的情況屢屢發生。礦山那邊也是有生產任務要求的,人家沒有理由替裝備製造企業去當這個試驗品。

  生產裝備的企業與礦山都是國家的企業,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些礦山的級別甚至比裝備企業更高,在上級主管部門那裡有更多的話語權。人家不想要國產裝備,裝備企業也沒有辦法。即便是羅翔飛,有時候也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去與礦山方面溝通,懇求他們給國產裝備提供一些機會。倒是孟凡澤這種部級領導還有些權威,有時候說句話,礦山方面也只能服從。12立米挖掘機能夠找到礦山進行工業實驗,其中有很大程度是孟凡澤的功勞。

  馮嘯辰繼續說道:「改拉動為推動,核心就是把裝備製造業的地位由從屬轉為主導。國家應當明確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是國家的核心利益,而礦山是為裝備製造業提供市場的客體。國家給露天礦下撥資金,應當明確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應當用於採購國產裝備,要強制規定大型礦山中國產裝備所占的比重,這樣裝備製造業才能放手大膽地開展研發工作,提高裝備製造水平。」

  「可是,現在這種模式下,咱們的裝備製造業也同樣製造出了12立米挖掘機,與你說的模式有什麼不同呢?」羅翔飛反駁道。

  馮嘯辰道:「區別很大。比如說,12立米挖掘機的主機廠是北寧省林北重型機械廠,他們雖然生產出了挖掘機的樣機,但在生產過程中,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工藝文件,也沒有開發專門的工藝裝備。許多部件的生產都是採取近似於手工生產的方式,沒有開展大批量生產的意識和準備。這就說明,他們在開發和生產樣機的時候,並沒有達到『放手大膽』的程度,而是時刻準備著項目中止,他們再重新回到原來的產品生產體系中去。」

  第二十二章 工藝是重心

  簡單說:生產一種產品的方法,稱之為工藝。

  以煎荷包蛋為例。

  荷包蛋是企業的產品,提出荷包蛋這種概念,屬於產品設計。荷包蛋應該有多大,放鹽還是放糖,煎到七分熟還是九分熟,都屬於產品設計的範疇。

  但一個荷包蛋僅僅設計出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套正確的烹調方法,才能夠完美地實現設計要求。這套方法,就屬於工藝的範疇。

  一個好廚師能夠恰到好處地選擇火力,控制油溫,掌握煎每一面的時間,確定放鹽的時機,從而可以煎出美味的荷包蛋。而一個菜鳥廚師則會手忙腳亂,不是煎糊了,就是煎散黃了,最終的產品讓人無法下口。

  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是把控制產品質量的希望都寄托在廚師的技巧上,而現代的大工業生產,則特別強調工藝規範的重要性,保證任何一個菜鳥經過簡單培訓之後,都能夠煎出合格的荷包蛋。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認真分析優秀廚師煎蛋的流程,寫成詳細的菜譜,說明火力應當調成幾檔,油溫應當是多少攝氏度,煎每一面的時間應當是多少毫秒,這樣才能保證不同廚師煎出來的荷包蛋都是同一個品質。這種細化到每一個步驟的菜譜,在工業上被稱為工藝文件。

  僅僅有工藝文件還不夠,為了提高煎蛋的效率,有些餐館會製作專門的煎蛋器,廚師只要把雞蛋打在煎蛋器里,到指定的時間再翻一面,就能夠煎出合格的荷包蛋,從而使煎蛋的人力投入、時間成本都大為減少。這種煎蛋器,就被稱為工藝裝備。

  林北重型機械廠研製12立米挖掘機,其中自然也要涉及到大量的生產工藝。由於是單件生產,而且不確定未來是否還有訂單,林北重機從一開始就抱著因陋就簡的心態。許多部件的加工都是只追求結果,不在乎過程,更不必說編制完整的工藝文件。

  比如一些大部件的焊接,工人們沒有接觸過,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廠里便組織最優秀的焊工輪番上陣試驗,焊好了就算成功,焊不好就換一個人再試。往往是一個件焊接成功之後,工人自己也說不清是怎麼成功的,再試一次,沒準又焊不出這個結果了。

  工藝裝備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只生產一台挖掘機,廠里認為不值得開發專門的工藝裝備。還是以大件焊接為例,為了保證質量,應當有專門的支架把部件固定起來,這樣焊接就比較方便。但在只生產一件的情況下,做一個專門支架就划不來了,於是工人們便用土辦法,找一些替代品作為支架,焊完之後再拆掉。如果未來需要再製作一個同樣的部件,工人必須重新搭起這個支架,至於是否與上一次搭得相同,就沒法保證了。而支架的結構一旦發生變化,原有的受力關係等也都變了,這就可能導致上一回焊接成功的經驗,在這一回卻無法複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總裝廠的上游配套企業那裡,而且表現更為明顯。比如挖掘機中使用的液壓件,總共也就需要兩三套,專業的液壓件製造企業根本不值得為這樣幾百塊錢產值的東西專門去開發工藝文件和工藝裝備,基本上就是想辦法做出幾件交差了事。由於工藝不規範,外購配件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在樣品試車的過程中屢屢出現問題,把總裝廠的工程師們氣得不停地罵娘。

  這方面的情況,羅翔飛和孟凡澤都是清楚的,只是他們都寄希望於在生產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更高層的領導往往不了解什麼叫工藝,他們只知道中國企業又一次造出了新東西,「把中國不能製造叉叉叉叉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在那些年月里,中國有能力製造的產品清單十分耀眼,但內行人都清楚,其中相當一部分產品成本高、製造效率低、質量不穩定,一線生產部門更是想方設法拒絕使用國產裝備,最後形成許多費盡力氣研製出來的國產裝備被束之高閣,一線部門大量進口國外裝備的尷尬格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