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出何文勝所料,當完顏土他們正在慶賀除掉了奸佞的時候,氣瘋了的迪古乃又一次掀起了血浪,他以自己一條命換取了大金柱石的垮塌。

  金主迪古乃此次血洗,針對的就是完顏土他們那一批人。

  如果說,過去金主迪古乃殺的是什麼人都有,現在他殺的,是大金真正的忠臣。如此冷血的殺戮,完全摧毀了大金臣民對朝廷的忠心,紮下了反叛的根苗。

  何文勝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對大金最沉重的一擊!此時,大宋還不能公開表彰他的功業,金主迪古乃卻絲毫沒有察覺何文勝的用心,對他封賞有加,甚至封其為國公,並賜下諡號“敬業”。

  直到金朝滅亡前一刻,金主迪古乃才得知:大宋天子趙惇下旨,追封“何文勝”、也就是浙江商人喻寄性為國公,賜諡號“至誠”, 這才知道上了宋人的惡當,險些被氣趴下。

  第四節

  大金的日子不好過,但大宋卻又有了喜事:重興八年七月,皇后馬憶靈再次生產,生下了皇次子趙坦、皇次女趙月靈一對可愛的雙生子女。

  也是從此時起,大宋皇室留下了一個傳統:凡女孩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靈”字,以紀念孝賢皇后虞水靈。

  大宋重興十一年六月,年已八十高齡的忠信郡王岳飛病故,臨終前雖然遺憾不能看到大宋北伐中原,但卻十分的安慰:大宋平定中原已經不是夢想。

  天子趙惇下旨為其停朝十日,天下服白送葬,配祭太廟,並賜諡號“精忠”,以慰忠臣!

  和已經紛亂成一團的大金比起來,大宋現在可以說是萬眾一心,不止全力參加備戰,有不少商人還捐獻出大批的錢糧物資。正如當年虞允文對李綱大人所說:安撫民心、調動民意。

  大宋百姓何止是對開戰不持反感,簡直是踴躍參加。大家的勁兒都在往一處使,憋足了要和金人算總帳。

  這幾年,是大宋在為北伐戰爭做最後準備的時間,要從西征的布置中轉換,而且還要在北伐前穩定新征服地區的統治,更主要的是為北伐準備錢糧軍備,擴充軍隊,大宋上下也已經是忙成了一團。這種忙亂卻是喜在心頭,盼望多年的復仇終於見到了希望。

  大宋重興十二年八月,一聲晴天霹靂震響了整個大金,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周圍國家和部族:耶律氏和大氏以“反抗暴政”為由,聯合在河東南路的潞州起事,不到一個月,總兵力擴大到八萬之眾。

  以耶律氏起事為導火索,大金天下紛亂開始:九月初,楊繼周在大宋故地南京路的許州起事,兵力多達三萬;九月底,董耀宗在原屬幽雲的河東北路太原府起兵響應,兵力也有萬餘。此三處起事聲勢浩大,連陷數城,很快成擴展為一方割劇勢力。

  氣瘋了的迪古乃下旨,調動四十多萬大軍圍剿這三處起義,一定要他們鎮壓下去。

  這邊金軍剛剛調動到位,還沒來的及攻擊,大宋重興九年十二月底,京畿之地的中都路爆發了由趙氏宗親趙天行領導的起義,集聚兩萬多人迅速攻占離中都不足兩百里的尉州,被暴政逼上絕路的百姓紛紛響應,嚴重威脅大興府的安全。

  這邊的葫蘆還沒能按下去,那邊的瓢卻又浮了起來。

  大宋重興十一年一月,靠近大宋的疆界的山東東路海州再次爆發起義,譚稹、詹度在此地振臂一揮,應者踴躍,數十天的時間便有了三、四萬的兵馬,橫行整個山東,破壞大金的海運基地,與不斷擾亂大金海疆的宋軍水師遙相呼應。

  整個中原之地戰火連綿、混亂一片,大金在此處的統治呈現出崩潰的局面,金主迪古乃不得不調兵平叛、到處救火。

  就在大金已經是焦頭爛額、狼狽的忙於應付的時候,大宋再次傳出了一個讓天下震驚的消息:大宋天子趙惇以“解民倒懸、復我河山”為號召,誓師北伐!天子趙惇將親自領兵、御駕親征。

  隨即,天子趙惇下旨以九歲的皇太子趙擴監國、安平王趙適輔助,中樞重臣協助。

  唯一和上一次不同的是,天子居然給了皇后馬憶靈一道旨意,授予她在關鍵時刻制止朝廷錯誤決策的權力。

  對於此次天子出格兒的作法,中樞還沒表示反對,太上皇先明確表示了贊成。

  這一嘛,是因為馬憶靈確有幹才,雖然比不上孝賢皇后虞水靈的治國之才,但她把負責的承宣院打理的井井有條,帶著一群貴婦和貴女把生意做的是風聲水起,大是大非上皇后絕對能把的了關;第二,也是因為皇太子年紀太小,還不能自己做主。

  這仗一打就會是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有可能。萬一有什麼大事,安平王趙適畢竟不是皇帝,總有不方便決策的時候,與其一有個什麼事兒就把太上皇折騰出來,還不如給皇后以決斷的權力。這樣,太上皇仍然可以以中立的身份,平衡著朝政。

  連太上皇都表示了贊成的意思,臣子們還有什麼說的,只有同意了。

  在天子趙惇出征的期間,大宋朝廷形成了權力的三角:皇太子趙擴和安平王趙適、中樞和眾臣,然後加上一個有著否決權的皇后馬憶靈。這個三角的基礎,則是雖然不干預朝政,卻在臣民中有著崇高威望的太上皇。

  這樣的權力分配,應該可以保證朝廷的平穩運行,以全力支持北伐戰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