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十節

  正是因為這種商業信息的出現,原本並不起眼的消息傳播方式的小報開始轉變,最後成為了綜合性的消息發布載體。由於這種需求,小報發行周期也大大縮短,到了後來,居然出現了只在一地發行的"日報",報導前一天發生的事和將發生的事,對百姓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為了表示自己和其它小報的區別,後來不少小報還在首頁固定的地方打上了標誌,這往往是請高手或名人設計,標註自己的特色。

  兩年之後,連朝廷所有的《朝報》後來也特地請旨,請天子趙惇賜下個標識。

  天子正在考慮的時候,皇后抱著才兩歲多的小公主走來。調皮的小丫頭乘父皇和母后正在說話,爬上父皇的御座,就在《朝報》的空白首頁上蓋上了一個墨黑的小手掌。結果,靈公主的小手印就成為《朝報》獨一無二的標識,羨慕死別的小報了:小福星的手印,多好啊。

  各家小報的標識為大家熟知之後,不少精明的商家也覺得不錯,跟著開始設計自己的標識。皇家工場的標識就簡單了,一律都是公主和皇子們的小手印、小腳印,別人誰也不要想搶,也不敢仿冒,這可是殺頭之罪。

  這當然是後話了,現在,大宋境內的辯論還正在熱鬧的時候,無數的文章湧現出來,甚至有了汴京時文學昌盛的景象。

  這得益於大宋歷來允許臣民說話的傳統,過去各個王朝一言半語陷人以罪的情況,在大宋從來未曾發生過。也是因為連續兩代君主對下寬和的態度,只要你不是不講道理的亂罵,決不追究言論中的過失。要不,誰敢公開和自家的君主辯嘴皮子,還是在書面上。又不是想死了,記在紙面上讓人追究?!

  自然,大家在涉及天家的時候,還是很給兩位君主留面子的,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他們的主張,至少以理說話,不會直接斥罵兩位君主荒唐。

  無論這場辯論的結果如何,這一期《朝報》特刊反正是成為了搶手貨,誰都想得到一份,黑市價格到最後抄到一兩銀子一份,還是有價無貨。

  這個消息後來讓天子趙惇知道了,他遺憾的要命,更感慨《朝報》膽子太小:這特刊賣上個十兩銀子也有人要,白白放棄了一次掙大錢的機會!

  聽到天子此語的人集體無語,然後就在慶幸:這話好在是天子在御書房裡說的,不會傳揚出去丟了大宋的臉面。

  有形無形之中,因為譚世懷的冒失行為導致朝局動盪的可能,被太上皇一篇文章輕易的化解。

  看到這種局面,鬱悶之極的譚世懷實在是無可奈何,他可沒有逼得老皇帝親自出手的得意。以他多年的政治經驗判斷,此次彈劾肯定又是無果而終。原以為天子被自己逼了一下之後,就必須對自己的諫章給出個明確的答覆,誰知,天子居然把太上皇給請出來對付自己,好一尊大佛!

  以大宋尊親重禮的傳統,在位二十多年的太上皇,再怎麼也比後起的天子在士林的影響力大;對於臣民來說,年事已高、素來寬和的太上皇跟大家講道理,也比衝動的年輕人趙惇更容易讓人接受。

  不過,心情極度不爽譚世懷根本沒想到,這回是太上皇主動攬的差事。他要是知道,太上皇是想借這個機會小小的報復他一下,只怕更會鬱悶死!

  只是,由譚世懷挑起的這場辯論還沒有就此結束,它所造成的後果還遠遠沒有體現出來……

  大辯論還正在熱火朝天的進行,瘟疫已經在幾處開始漫延。

  好在事先有了準備,各地醫藥院立刻投入了救助百姓之中,再加上近幾年大宋的百姓生活見好,抵抗力也有所提高,疫區並沒有出現大量死人的情況。整個大宋都在望眼欲穿,大家都盼著刺骨的寒風能早日到來,這在大宋的歷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

  隨著十月寒風的來臨,全大宋都鬆了一口氣:瘟疫終於要結束了,這場舉世少見的災難也到了盡頭。按前面的情況來看,因災死亡人數不會超過萬人,這樣大的天災所造成損失已經不算很大,大宋還承受的起。

  朝廷此時還是不能鬆懈,災後災民的安置、重修被衝垮的堤壩,還要為因災死亡的百姓安葬、收養孤兒,各地也還都在忙亂之中。

  不過,根據各地報上來的情況看,醫藥總院院正許洞在此次平復瘟疫中居功甚偉。不是他的堅持,隔離不會一開始就做的那樣的徹底,完全阻斷了瘟疫的傳播,使得各處爆發的瘟疫只局限在一地,並沒擴散。現在,大家都明白了許洞的堅持是對的。

  而且,瘟疫還沒開始,許洞就親自帶隊到了最有可能爆發瘟疫的地方。瘟疫爆發之後,許洞帶著自己的隨行人員奔走於疫區,盡心盡力安排著治療和防疫。而且,醫藥院此次能有效的應對天災,身為總院院正的許洞也功不可沒。

  許洞本人還沒有返回朝廷,為他請功的奏章就已經在天子的案頭上堆起了厚厚的一疊,一個在傳統中被歧視的伎官能夠得到如此多的讚譽,這在大宋朝廷之中還是第一次。天子下旨,要許洞儘快返回臨安,不僅是為了按功行賞,更是為了下一步安排。

  天子已經決定按醫官們的建議,把醫藥院擴大,建立起分布全國的防疫體系。這樣手忙腳亂的應對天災和瘟疫實在是折騰人,有了此次的經驗,建立完善的應急機制應該不成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