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金朝,四十多萬人放棄原來上京和故里的一切,舉家遷移長達千餘里的路程,從此全部留在了中原生活,進入了一個幾乎是完全陌生的世界……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些猛安謀克一下從奴隸制跳到了封建制,還是已經極為成熟的封建制,一下前進了近千年,進步的速度堪稱突飛猛進。

  迪古乃如此決策應該說並沒有錯,猛安謀克南遷,使得大金的統治重心整個南移,有利於金朝徹底控制已經征服的中原地區,也加快了女真人學習中原文化的進度,以及和中原各族之間的融合。也使得女真族從一個偏遠地區的野蠻民族,轉變為一個真正的中原統治者。

  更主要的是,女真人的集體南遷使得他們南下的距離大大縮短,更有利於對大宋進行軍事壓制和將來的南征。

  而且,猛安謀克到達大興府附近之後,不僅填補了由於長年戰爭而損失的人口,迪古乃還學著中原王朝的方法,對這些猛安謀克進行了計口授田,讓他們集體變成了地主,完全改變了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四十多萬人的計口授田,還都變成了地主,這差不多就得至少四百萬畝的土地。這些土地的來源,就是當年金人過度殘殺,幽雲人、尤其是幽雲漢人損失慘重,幽雲地區的人口十中難存其一,所遺留下的土地。

  這就是幽雲地區總也無法完全穩定的重要原因!也是,任何一家的直系親屬中都有被金人殺害的人,這樣刻骨的國讎家恨,哪裡那麼容易消除!

  這也是猛安謀克南遷的另一個好處,四十多萬人口雖然在如今的幽雲並不能占據太大的優勢,卻可以平衡局面。只要他們能在幽雲堅持下去,就能改變幽雲地區的民族構成,使大金真正掌控住幽雲十六州。

  消息傳到大宋,不要說是天子趙惇,得知此事的大宋臣子們也都集體無語:這迪古乃的魄力的確是夠大,幾十萬人的大遷移,一道旨意就辦到了,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這樣大的事情,就算在以皇帝為尊的大宋也不容易做到。

  同時,大宋君臣也感到了威脅,金朝的種種行為,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了大宋:將來金宋之戰不可避免!大宋也要做好應對的準備了。

  大宋天子趙惇隨即下旨,對邊境上的十支邊防路軍再次進行整編,並調整了整個大宋的軍事布署,以應對金朝南遷的舉動。

  此時,傾天網傳來消息,說是他們發現有商人準備利用大金修建新都之機,故意浪費大金的資財,以損耗金人的國力。這些商人人數雖然不多,卻是大宋和大金都有,他們大多是祖籍故宋,心懷故地,想要為打敗大金出份力,方才想出了此計。

  本來,這些商人打算由在大宋境內的商人上書朝廷,但消息事先由傾天網獲得,幾位首領覺得如果此事上報朝廷,將來會有泄露的可能,故此將他們的上書攔了下來,直接報給了趙惇。

  而且,傾天網還在他們的計劃上再度謀劃,以使這顆大金服下的毒藥更加的有效!

  之前,傾天網已經利用了大宋發達的商業體系和產品,漸漸的掌控了大金的部分商業渠道。這也得益於大宋的產品受到周邊各國的歡迎,大宋的外貿絕對是出超,沒人能輕易掌控大宋的商業網絡。

  再加上大宋的貨幣最穩定,周邊的國家都用宋錢作為支付貨幣,不少國家的國家儲備就是宋錢。在潛移默化中,大宋已經成為各國經濟上的龍頭,不發威則已,發威則所有人都受不了!

  這次,傾天網的謀劃建立在一個很搞笑的事情上,那就是:大金之前一直沒錢!而金主迪古乃剛剛發行了紙幣。

  不對了,大金搶了那麼多的金銀珠寶,怎麼可能沒錢?!

  這裡的“錢”不是指大金的各種財物,而是指國家發行的貨幣。大金從阿骨打立國開始計算,已經建國整整五十年,居然還沒有自己官方貨幣。

  大金市場上流通的都不是自己發行的,有宋錢、原遼制錢和偽齊錢,甚至還有部分朝鮮錢,反正這片土地上建立過的和周邊國家的錢都在大金流行,堪稱“貨幣博覽會”,其中數目最大的自然是大宋的銅錢。

  可想而知,大金的金融體系亂到了什麼地步!估計金朝的戶部不要說很難算清自己國家的資產,就是每年收取各地賦稅的時候,如果想要換算清楚都不是容易的事。

  大金建立了數十年,還不發行自己的官方貨幣,原因當然是有。最早的原因,是當時的大金建國的時間太短,還沒有想到要發行自己的貨幣,心思還放在征戰上;後來嘛,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大金倒是不缺少發行貨幣的擔保資產,他們建國以來就一直在掠奪別國的財物和人口,這錢自然是多的很,可大金境內沒有多少銅礦!

  第二節

  傳統貨幣都是用銅鑄造而成的銅錢,可是大金嚴重缺銅,這點和以前的遼和宋都有著相類似的苦惱。銅本身使用十分廣泛,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需要大量的銅,但無論是大金還是大宋境內的銅礦都極其稀少,而且產量不高。

  缺銅的瓶頸導致了經濟上的不穩定,一直緊勒著這些國家的脖子。

  自從大宋開展外貿以來,由於有了境外銅礦的湧入,缺銅的窘境大大緩解。手上有貨、心中不慌的大宋居然能夠發行面值小而精的銅製“小方孔”錢,那精美的鑄幣甚至成為了後世收藏者的搶手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