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幫子守舊文臣相顧無語,心說原本親近士林、敬重儒學的肅郡王怎麼現在也和皇太子趙惇一樣,非要把素來低文人們一等的武人和自己同等對待。

  第二節

  右正言尹穡出班,上前說道:“肅郡王,您這話不完全對。金朝迪古乃反叛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如果不是武將,手握重兵,又如何能夠奪取帝位?武人手中有兵,對國家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威脅。”

  “我大宋是國家養兵,軍制變革中並不是沒有對軍權的制衡,不是放任不管。而大金立國是沾了原遼朝君昏臣庸的光,直到現在,還保持著分族治理的方法。迪古乃能夠反叛並獲得成功,和完顏一族的部民制度有很大關係,並不僅僅因為他是武將。”

  趙適淡淡的回答了尹穡,然後向旁邊的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權直學士洪皓一指:“洪大人最了解金人的這種情況,就請他來說說,金人軍制與我大宋不同之處。”

  “肅郡王說的有道理,金朝軍制與我大宋完全不同。女真人直到今天,還以軍政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為基礎。‘猛安謀克’部民是父子相繼,除非主子死光了,否則連大金的皇帝也無法插手,這原本是阿骨打設計的制衡之策。迪古乃能控制阿骨打一系的‘猛安謀克’部民,不是因為他是武將,更是因為他是兀朮的孫子。金人統治下的各部族,大部分也還保持著各管各的習慣,部族之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如果皇帝夠厲害,就可以用最少的支出來得到最強的軍隊,但萬一皇帝昏庸,不出事才怪。”

  洪皓大致說明了金朝軍制的特點,然後加強了語氣:“想我大宋,以儒學立國,以忠義守節教導將士。自國變以來,多少仁人志士、尤其是我朝將士,為了國家和百姓前赴後繼,變節者少、盡忠戰死者多。諸位大人以金人迪古乃的反叛來證明我大宋將士不可靠,簡直是荒唐可笑之至。”

  “就算是軍制變革勢在必行,皇太子殿下也不該頂撞陛下。”吏部員外郎張璘看反對軍制改革的理由被肅郡王等人駁了回來,天子趙昚臉上也露出了贊成的表情,這下急了,直接拋出了皇太子對皇帝無禮一事,指責皇太子無君臣之禮。

  “父皇與惇弟倒是爭執過,不過事情發生在父皇宮院內,張卿從何得知?”肅郡王見張璘跳了出來,心中有數。

  這張璘是理學一派,自上次臨安學術辯論之後,雖然朝廷並沒有對爭辯給出個答案,但原本已經隱然為儒家學派之冠的理學卻喪失了超然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這些理學派的臣子怎麼可能對主持辯論的皇太子有好感?當然會落井下石,甚至製造事端。

  “既然肅郡王承認皇太子的確與陛下爭執,那就是皇太子無禮!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陛下是君、是父,皇太子是臣、是子,身為臣子對君父如此驕橫、跋扈,如何能服天下臣民?”總算是抓住皇太子的把柄了,一幫子守舊、偏安的文臣怎麼會放過,一定要好好整整這個狂傲的太子殿下,一位文臣立刻出列接了肅郡王的話頭。

  “少打岔。本王是在問張卿,是從哪裡得知這個事的?不敢當眾言明?是不是你們聯通宮幃、打探皇家隱私?這就是你們的君臣之禮?”

  “我是聽人傳言。”張璘自然是不敢講出消息的真正來源。探聽宮禁隱私已是死罪,更不用說這其中還有不少不可對人言說之事。這件事的真相一旦被揭開,他們這一幫子人就會被別人抓住把柄,搞不好就會被皇太子一鍋給端了。

  肅郡王才不會給這些可惡的傢伙留什麼情面,冷著臉譏諷:“聞風彈劾,還是參的當朝皇太子?閣下是夠風骨還是有毛病?!難道就不怕落得個挑撥陛下與太子關係,干亂朝政的罪名?”

  “為國請命是臣子的本分。再說,本朝對風聞上奏並不禁止。” 張璘看著肅郡王嘴角的冷笑,心中打抖,但還是硬著頭皮回答。

  “你的嘴還算是夠嚴密,骨頭也還算硬!可惜,已經有人把你們給賣了,你自己看看吧!”肅郡王對張璘的膽量表示了一下佩服,然後示意內侍從陛下面前的御桌上取了一迭子供狀,送到張璘跟前:“沒這個本事,就不要製造什麼政爭,還敢欺君罔上!天家父子不過是唱了一齣好戲,就把諸位給騙的團團轉。還自以為是什麼能臣、高才,不過是一群廢物!”

  肅郡王趙適自從主管監察台以來,雖然為人處世變化甚大,但嚴謹、小心的做事風格卻更甚從前,絕不會無的放矢。他敢這樣公開在朝堂之上將此事的內幕提將出來,一定是有了把握才會如此。

  大殿之之上頓時嘈雜聲起,不少臣子心下駭然,全都看向急急的翻看供狀的張璘。

  張璘翻了沒幾頁,臉色就變得蠟黃,手捧著那迭子供狀直打哆嗦,頭上大顆的汗珠不斷滾落下來。

  站在他身邊的洪皓著急,伸手將供狀抽了過來,翻看了幾頁,立時大叫出聲:“不僅探聽宮廷隱秘之事,還買通內侍挑撥陛下父子關係,他們怎麼敢這樣做?!簡直是有違臣子之道、禍亂社稷,太不知羞恥!”

  看張璘表現,再聽到洪皓的話,一些原先只是附合的臣子,開始急了起來。太子主政這幾年的政績大家都看在眼中,臣子們也很佩服太子的能力和學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