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各地廂兵還算多,整個是養老的地方,沒什麼戰鬥力。

  由各地自行訓練的鄉兵們大多來自抗金時期的習慣遺存,倒是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卻沒有一個定規,有些隨心所欲。

  好在這個時候的大金也比大宋好不了多少,老一代的將領相繼離去,新的一代貪戀富貴,早已忘記了祖先創業的艱難。如今的金朝與靖康年間的宋朝沒什麼區別,君昏臣庸。再加上大金還沒能進化掉的奴隸制尾巴,部族首領和朝廷共同管理著這個國家,金朝現在比大宋還麻煩,暫時倒也沒有大金會南下攻宋的風險。

  經過與諸位還建在的老將軍,如岳帥、張俊等人的商議,也是吸取了他們在外駐軍和抗金時的經驗,經樞密院謀士團的再三商討,皇太子決定在當年王安石變法中的"將兵法"基礎上,改變現有兵制,將全國的軍隊分成地方駐軍及中央軍團。

  地方駐軍為“**路軍”,負責守衛地方的安全,並有奉中央之令出戰的義務。將全國分成四十多路,每路設一個地方駐軍,每路駐軍在數千到一萬不等,設主帥、副將領各一名,其他將領若干。各路駐軍低層將領不作調換,保證將領對下屬的了解,以做到“知兵”。中層將領在升職前赴臨安武校參加培訓的時候,同時接受評估,看是調任還是返回原位,但一般在一支隊伍中的時間不少於五年。

  如有涉及數路的大戰事,則由朝廷將涉及的各路統一合編成“**軍”,由朝廷派出高級將領為帥進行指揮。比較特殊的是邊境上的邊防軍,他們直接被改編成了十支邊防路軍,暫時未做大規模調整。這也是怕被大金、西夏等占了便宜。

  中央軍團還是以“禁軍”相稱,但卻分成了兩級。普通禁軍有八支名稱為兩個字的禁軍,每支禁軍有八千到一萬左右,都是從下面挑選上來組成的,戰鬥力強於地方駐軍。他們的各級將領是從下面選調上來的,都必須有在地方駐軍從軍的經驗。

  最精銳的是皇室親領的近衛禁軍,一共有三支,名稱為“龍威”、“龍勝”、“龍成”。由皇帝或者指派皇室成員帶領,每支人數大概在三萬人左右,由現在的近衛軍改編而來;原以武林人為主的至勇軍也併入“龍威”軍。近衛禁軍的將領則是來自地方軍隊和下面的普通禁軍,必須有軍旅經驗。

  各級軍隊有軍、師、隊三層固定的編制,統兵官有將、指揮使、校尉三個級別,士兵分為軍兵和備軍兩級,每級又分若干等,下級將領必須服從上級將領的指揮。每支軍隊中都有專門的後勤隊,主官為副將,負責非戰鬥類的後勤任務,隨軍醫官隊也包括在其中。

  從地方駐軍以上,每一級最高的指揮機構都配備有謀士團,由精通兵略的文士組成。他們起到為將領提供作戰參考和分薄部分軍權的作用,這也是得益於天子趙昚和皇后虞水靈在太子行在設立謀士團的經驗。

  如果領兵的將領不接受謀士團的建議,打贏了,謀士團不能分割軍功;如果打輸了,將領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相反亦然,這樣既可以控制將領的胡亂作為,也可以防止謀士團的文士過於牽制將領的指揮。如果將領真的有了謀反之心,那謀士團可以起到牽制和分化的制橫作用。

  設立懂得軍事的謀士團約束將領過於隨意的行為,比起軍權完全掌握在一名將領手中,或是設置不懂軍事的監軍來控制將領的行為,應該要好的多。

  為了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以上的軍隊的軍制整頓從上往下進行,先動近衛軍,再動大宋的核心地區,邊境最後動,一層層的推廣開來。這樣,大宋現有的軍隊就從原來的一百九十多萬縮減成了七十萬左右,大大減輕了財政的壓力。

  至於淘汰下來的大部分廂兵,皇太子在諸臣的建議下,並沒有把他們直接趕回地方,而是按照他們原來的歸屬,編成專門負責後勤的附屬大隊。凡完成了廂兵編制的地方,由廂兵負責原先百姓必須服的傜役,百姓可以用銀錢支付酬勞,價格由當地公論。

  這樣,廂兵們可以有了收入,百姓們也用不著非得丟下自己的生計去服傜役。

  至於原來那些二溜子、進廂兵就是為了混日子的,一律清除。

  當然,軍制改革後,軍人不用再在臉上刺字,原先發配到軍中的罪犯不再從軍,而是改由當地廂軍監管,一同參加傜役服刑改造。

  如此大規模的改變軍制,也得益於臨安武校多年培養的將領,現在大都在地方上任中級、低級軍官,高級將領中也都基本經過臨安武校的培訓。除非國家從此偏安一方,再無恢復之志,否則軍制的改革勢在必行,這也是大家都清楚的事。

  為了保證地方軍隊的變革不發生太大的變故,皇太子趙惇接受了部分臣子的建議,由臨安軍校的那些功勳老將出面,每人負責一片。他們對朝廷的忠誠不用質疑,而且下面的各級將領大多是他們的部下和學生,能夠保證大部分將領的忠心和服從。所以,軍制改革在軍隊中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第三節

  關聯到地方的軍制變革是平時負責地方治安的鄉兵,還有普遍分布於大宋境內的武裝集社。朝廷以原王安石變法中的“養馬法”、“保甲法”為依據,再加上戰爭時各地組織自衛的經驗,十丁抽一、二十戶一馬,本時訓練、戰時為兵,“寓兵於民”、“寓馬於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