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遼滅亡之後,金主要是對南方用兵,給韃靼諸部提供了壯大自己的良機。其中的萌古諸部,在遼時還是人口不多的半狩獵、半遊牧小部落。金遼相交之際,靠吞併周圍部族迅速強大,現在已經更名為“蒙古”,成為韃靼諸部第一大部族。

  韃靼諸部強大之後,不斷起兵反抗金的統治,有時還侵入金朝疆域,對大金北方的威脅日益嚴重。唯一可以慶幸的是,韃靼諸部之間並不能一致對外,常常互相掠奪、爭戰不休。

  大金一直以來都把注意力放在南方,歷來一是利用韃靼諸部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挑動它們之間互相仇殺;二就是在金的邊境與韃靼諸部之間開挖界壕、構築邊牆進行防禦,很少主動進軍韃靼諸部。

  直到此次,韃靼諸部由於他們生活的草原上發生雪災,突然聯合洗劫了金北部邊境各路,邊境軍民傷亡慘重。

  這下激怒了大金朝野,金主合剌決定派遣大軍征伐,徹底平定韃靼諸部的反叛。備受合剌信任的兀朮因此被任命為北征的主帥,其孫迪古乃也以正三品上龍虎衛上將軍、光祿大夫的身份隨同祖父北征。

  北征第三年夏,六十二歲的兀朮因為被韃靼諸部中的蒙古人的毒箭射傷,返回上京休養,卻在回京的途中傷勢發作而亡。

  臨終前,兀朮再三囑咐隨軍而來的孫子迪古乃和隨軍將領:與大宋保持良好的關係,不要輕啟戰端。

  第十節

  得知兀朮戰亡之後,金主合剌十分悲傷。兀朮不僅養育了自己,並扶助自己登上帝位,而且為大金付出了一生。

  想當年,由於貪圖安逸,本來驍勇善戰的女真人失掉了奮發圖強的銳氣,連本來十分清醒的金主吳乞買也是如此,居然立了劉豫當了偽齊皇帝,使得宋朝軍民士氣大振。

  金軍在此之後屢戰屢敗,導致了金人的兩派之間的爭鬥,是兀朮果斷的平定了內鬥,鎮壓了貪圖享樂、不願南征的女真貴族。

  在隨後對大宋的戰爭中,兀朮身為主帥,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親自領兵追擊大宋天子趙構,大大振奮了金軍的士氣和民心。雖然最後沒能滅掉大宋,但還是迫使大宋求和,最終確立大金穩穩為各國之首的地位。沒有兀朮的身先士卒和果絕英明,就不會有大金的今天。

  金主合剌下旨,按臣子最高祭禮為兀朮停朝十天,賜諡號“忠烈”,並下旨將兀朮靈位配享金太宗吳乞買宗廟。

  迪古乃隨後被任命為同判大宗正事、都元帥之職,剛過二十歲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征北元帥。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兀朮生前所說“大金後人耽於玩樂”的確不假,能夠帶兵出征的女真後人已經不多了,更不要說是出征苦寒的北方,也只能任命金主信任又有戰爭經驗的迪古乃擔任北征統帥。

  由於祖父陣亡而憤怒至極的迪古乃,對反叛的韃靼諸部採取了滅絕政策,以重兵合圍射殺自己祖父的蒙古部族,並下令不許任何其它部族收容逃亡的反叛,否則視同叛逆。

  不到一年的時間,至少有十數萬韃靼人死於金軍的合圍之中,十幾個蒙古部族被連根剷除。殘酷的手段使得反叛的韃靼諸部受到了沉重打擊,反叛被暫時壓了下去。

  隨即,金朝在漠北設置西北、西南、東北三路招討司,管轄各歸屬韃靼諸部落,並有統軍征討叛變部族之權。這些負責漠北安危、權重一方的將領,都來自於兀朮、迪古乃祖孫的完顏氏部民。

  迪古乃也一戰成名,成為大金年輕一代將領中的佼佼者,得封尚書左丞,進入了大金政權的最高行政機關,接著又被升為升任為右丞相,繼自己祖父之後,剛剛二十三歲的他開始控制大金的朝政。

  被冊立為皇太子後的第十天,趙惇第一次參加正式的朝會。在這之前,既是因為他一直被養育在顯慶觀,也是因為母后虞水靈不願意愛子過多參與朝中政務的原故,還有就是他年齡不大的原因,他還從來沒有參加過除禮儀性質以外,專門討論政務的朝會。

  等眾臣行禮已畢,趙惇站在父皇的左側,看著下面不少大臣還是睡眼惺松的,一臉不清醒的狀態,實在是覺得可笑。

  能夠堅持每五天一次的早朝、和中樞之臣天天面見君主,都被視作是君臣勤勉的象徵,可看看這些上了朝還在打磕睡的臣子,能討論政務、有所建樹嗎?這些所謂的規據實在是無聊。

  下面的臣子先啟奏政務,然後持不同意見的臣子們開始互相爭辯,趙惇聽了一會兒,就開始不耐煩:這些大臣到底在幹什麼?爭了半天,卻沒有什麼實務,大多是在爭一些符不符合曆來的規據,過去有什麼先例可以遵循等等。趙惇心想,如果過去都有先例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還要你們這些臣子幹什麼?

  他這裡正在想著,天子趙昚卻轉向了他:“惇兒,你有什麼見解?”

  “父皇,兒臣在此之前從未參與過實務,所以不敢信口雌黃,請父皇見諒。”趙惇恭敬的回答。

  天子還沒有說什麼,下面一個老氣橫秋的聲音插了進來:“太子所言甚是,若什麼也不懂就胡說,那的確是會誤國誤民了。”

  大家的眼睛順著聲音找過去,原來是現任吏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晏敦復,他已經慢慢的走到了兩班臣子的中間,向上拱手一禮:“太子既然不懂實務,那就請肅郡王趙適解說一下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