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由於免費書籍供應不足,還導致了大宋印刷業的一次巨大變革。

  在此之前,大宋都是使用雕版印刷,耗費人力巨大,受到的限制也太大。雖然大宋號稱是人文匯集之地,但有能力出版自己著作的人還是少數,學術的討論和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傳播方式的制約。

  早在慶曆年間,臨安本地百姓畢昇就已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一個是,由於活字印刷要變更很多設備,初期投資過大,一般的私人書坊承擔不起這個成本,官刻機構雖然沒什麼成本壓力,但往往不用趕時間,也沒這個需求;二是,紙張的質量一直不怎麼過關,無法適應活字印刷術,導致了它一直不得應用。

  此次,皇太子所要追加的印數、種類實在太多,時間又緊,一時之間就算整個臨安的書坊全部開工也來不及。為了趕工期,就有人提出使用活字印刷術,初期慢一點,後面卻可以快的多。

  皇太子趙惇在聽了工部官員的介紹之後,十分感興趣,下旨試用活字印刷,以確定它的實效。經過確認,活字印刷的優點明顯,遠勝雕版印刷,而且如今紙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經能夠適應活字印刷的需要。於是,皇太子趙惇下令,以後的官刻機構逐步換成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它誕生近百年之後方才發揚光大,由於官方大量應用了它,引導了民間的風尚。民間書坊應用之後,使得印刷更為簡捷方便,出版業迅速擴張。

  第六節

  京師臨安原本就是民間書坊集中之地,但由於活字印刷術的應用,後期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出書成為普通人也可以進行的行為。臨安書坊開始向專業化發展,逐步分成了專印一類書籍的專業性書坊,也因此使得書的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久之後,臨安還出現了定期出版的民間坻報“簡冊”,專一向百姓通報以朝廷動向為主、兼顧商貿等的各種消息,受到了吏民百姓的歡迎。連朝廷後來也開始向民間書坊學習,每個月都發行一期《朝報》,專門講述朝廷的新政、軍事動向等等內容,用以引導民間的風尚,堅定大家振興國家的決心。

  對於臨安城裡繁盛的印刷業,皇太子趙惇持支持的態度,只給它規定了一條:涉及到軍事技術、國家機密和謀反之意明顯的書籍不得刊印,更不得出口,否則以反叛罪論處!

  為了保證這一點,涉及以上內容的書籍在刊印前,必須送交大理寺專設的審查司檢驗後才能出版。

  大宋臨安所產書籍物美價廉,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各國、周邊各地,光這一項增加的賦稅收入,就抵得上臨安之前三年的賦稅。

  而且,出口的書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周圍民族和國家,要在後世,大概會被人認為是“文化侵略”了。

  但在這個時候,這些出口的書籍卻被周圍開始和已經漢化的國家、民族視為至寶。不少地方的學者、學生前來他們心目中的文化之都——臨安留學,學習漢家文化,倒也算是自修德政而傳播於外的實例。

  可這樣的成績,卻是靠著一幫子腐儒們看不慣的奇技淫巧之術得到的,也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辯論,儒家學術之爭集中在了兩點上:一是對儒家學說根本觀點的認識,在這個上面差別較大,但各個學派都出自於儒家文獻,還有可以調和的餘地,一時也爭不出個勝負來;二,就是對朝廷正在進行的改制、以及北上恢復中原的態度,在這第二點上,不同的認識可以說是針鋒相對。

  在需不需要改革朝廷舊規和恢復中原的態度上,理學認為“自修德政”即可,整兵備戰是浪費資財和精力,反對恢復中原,把其所謂的“理”撥高到了能夠解決一切、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對金的戰略上,開始朱熹還支持收復中原,但又要“無為而治”,反對為了強盛國力而改革舊政。之後,朱熹發生了轉變,堅持以“仁”治天下,不再贊成恢復舊河山。他一方面主張忠君死節,反對投降,另一方面又主張不戰不和,對朝廷進行的備戰,認為是浪費國家資財。

  朱熹甚至對忠義郡王父女也頗有煩言,當初也是他故意向朝廷上書,變相指責孝賢皇后,惹出一場事端來。只是由於忠義郡王虞允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他還不太敢公開貶低,只是說虞允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過於的執著了。

  其他的三個影響力較大的學派卻都支持朝廷變革,希望大宋能恢復中原,極力主張抗金。在對金關係上,陳亮是最堅決的主戰派,提出:“江南不必憂,和議不必守,虜人(金朝)不足畏,書生之論不足憑”的四不主張,在民間的影響力頗大。

  但理學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卻是其他三個學派所無法相比的。理學對外的思路,與一直掌控著朝廷大權的主和一派正好合拍,都是堅持偏安、反對變革。這也就是不少大臣並不支持理學的學術思想,但卻仍然會支持理學為儒學之首的重要原因。

  朱熹和陳亮的辯論在京師臨安的太學之中舉行,吸引了士林之人的眼光。他們二人原本還是至友,後來因為雙方在學術和實務中的分歧日益加大,最後才成了對手。此次辯論,還是他們分道揚鑣之後第一次見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