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直十分寵愛並信重兀朮的吳乞買,知道自己這個侄兒做事嚴謹的風格,他不開口,一定有他的考慮,故此一時還下不了開戰的決心。

  為了說服自己的四弟,斡離不和金輦公主在家中設宴相請兀朮,並邀請了諸多力主攻宋的將領陪同。

  在聽了眾將的叫囂之後,一直沉默的兀朮只提出了兩個問題:一,糧草,大金和遼的大戰剛剛結束,之前遼境內又多年大災,糧草已經不足以支持;二,兵力,大宋和遼不同的是,它的絕對人口數量遠遠超過了遼和金合起來的總數。如果,金侵宋之後,大宋在面臨滅國的危險下,有可能採取全民總動員的方式,那樣,宋的兵力會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

  一個打一個,大宋士兵絕對不是金兵的對手,那我三個打一個、或者五個、甚或十個打一個總可以了吧?在這兩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金國侵宋根本沒有勝算,所冒的風險過大。

  聽了兀朮的分析之後,大部分將領被他堵的無言可對,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斡離不和兀朮兄弟最信任的軍師哈迷蚩。他喜歡中原文化,是金人中難得的熟悉中原典籍,並能夠用漢語進行寫作的人。

  在遼滅亡後,哈迷蚩就一直在收集大宋的資料,現在,他已經得出了攻宋並不是很困難的結論,決定說服兀朮。

  哈迷蚩當眾分析了現在大宋的情況,著重說明了宋朝在位的天子趙佶並不比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好多少,也是個糊塗、昏庸的皇帝。大宋對武將極度的不信任,也輕視軍人,百姓視當兵為恥,這和大金完全是兩碼事,進行全民總動員根本就不可能。

  至於糧草,大宋雖然也遭了災,但現在差不多已經恢復了,金兵南下可以在宋境內解決糧秣問題。

  最後,哈迷蚩提出了“剖腹挖心”的戰略方案,簡單點說,就是利用大金強大的騎兵,直接深入宋境,攻克大宋都城汴京,一舉擒獲大宋的皇帝和朝廷重臣,這樣,就算大宋還有實力反抗,也會投鼠忌器、難予發揮了。

  兀朮聽從了哈迷蚩的建議,他還有另一個深層的考慮:女真人不事生產,靠打獵和掠奪為生。過去,女真人最多的時候,兵力也不過數千。如今,金朝建立,光騎兵就有十萬之眾。這些軍隊都是打仗打出癮頭來的,讓他們解甲歸田,只怕反而會弄出事端,導致朝廷不穩。還不如用大宋來練練手,反正就算滅不了宋,以金軍強悍的戰鬥力來說,也吃不了大虧。

  既然大金的軍方已經統一了攻宋的戰略,金主當然下定了南侵的決心,下詔成立侵宋作戰指揮部,開始滅宋前的戰備。

  大金侵宋的準備已經提上日程,甚至連戰略都已經商定,整個國家的軍事機器開始了全面運轉,大宋已經面臨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第五回 保國家何惜自身 好兒郞理當奮起1

  第一節

  從宣和六年到宣和七年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大金一直在秘密集結重兵並調往宋金邊境,到了宣和七年的下半年,金軍在邊境地帶的軍事調動更加頻繁,準備參與南侵的各族騎兵都已經基本到位。

  此時,金兵開始搜刮壯丁、籌集糧草,甚至侵入了幽雲十六州的範圍進行掠奪,與金交界的各州府駐軍都與金人發生了多次衝突。

  邊境各州縣將金軍調動異常的情況都報到了燕京,新任燕山宣撫使蔡靖一邊要求常勝軍出動驅趕金人,一邊將現在的軍情匯總後飛報朝廷,請朝廷提高警覺,認真對待金兵集結的軍報。

  金人已經在磨刀霍霍,準備殺大宋這頭已經養的肥到流油的大肥豬了,可大宋朝廷根本就沒有把金兵南不南下放在心上。

  皇帝趙佶以為交出了張覺父子就萬事大吉,他現在正在享受著名妓李師師的風情和美貌,過著自己“趙公子”那快樂似神仙的好日子呢。

  至於中樞的宰臣們,也只知應和、奉承趙佶,甚至把皇帝嫖妓說成是“微服私訪民間冷暖”,哪還有那個心思去管金人的行動。

  負責軍事的樞密院主官大都是文官,對報上來的軍情,可以說是有的看、沒的懂,從這些雜亂的情報中找出真正需要的內容,還真不是從來沒有過帶兵經驗的秀才們能夠勝任的。

  就算有樞密院和兵部里有明眼人看出了問題,可他們大都是普通文臣,無法進入中樞,連提醒朝廷注意的渠道都沒有,干著急沒辦法!

  而最應該對金人南下提高警惕、也就是手裡掌握著北方軍事大權的太尉童貫,現在卻正在耍小性子。

  當年,宋太宗為收復幽雲十六州並提高士氣,下過一道旨意,大意是收回幽雲的功臣可封王。童貫自認為收復幽雲是他一手策劃,封王原是跑不掉了。

  誰知,眾文臣大都認為武官封王有違朝廷歷來的規據,更何況童貫還是內監!若不是皇帝趙佶的恩寵,太監如何能帶領大軍?一個五體不全的太監封王?大宋可丟不起這個臉。

  正好,收復的幽雲地區還不是全部,少了一個平州,文臣們就以此為由,將皇帝趙佶準備封賞的旨意給拖了下來。

  皇帝趙佶見朝廷官員大多反對封童貫為王,也知道這事阻力太大,便好言安慰了童貫幾句,把此事就給放下了。

  這下,滿心歡喜的童貫給兜頭潑了一頭一臉的涼水,氣的手腳冰涼。可他又不敢和皇帝趙佶理論,便撂了挑子,故意消極怠工。雖然人還在太原城督軍,但對下面上報的金軍可疑動向置若罔聞,根本不加理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