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此回歸,給幽雲帶來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由於大宋默許了金軍在移交幽雲前的劫掠與破壞,金軍撤走之後,燕山府及幽雲十六州各地已是一片殘破,不復當年之盛景。府庫皆空,餘糧告罄,建築毀壞,城池崩潰。

  整個幽雲是滿目瘡痍、流民遍野,到處儘是行乞街頭、啼飢號寒、嗷嗷待哺的饑民。更可怕的是,由於金人臨去時的搶掠,幽雲大地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夏季剛過,無數屍體腐爛,疫病流行,百姓們家破人亡、朝不保夕。

  無處安身的饑民湧向宋朝軍營就食,沿途之上,餓蜉遍地。

  宋軍自己也是口糧有限,難以應付如此多的百姓,只得將這些流民疏散,分別安置在附近州縣。但各州縣也是剛遭天災、又來人禍,沒有餘財供養流民。

  當初遼朝遭遇大災之時,幽雲各地因為本身以種植糧食為主,受到的衝擊最小,還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可現如今,在“糧荒”的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少地方已經是盜賊四出,比遼在時還要混亂不堪。

  過了一段時間,馬林他們聽說大宋朝廷此次救災還算上心,已經開始從臨近幽雲十六州的各地緊急調撥糧食,以最快的速度運往幽雲地區,賑濟饑民,以幫助幽雲百姓渡過難關。

  但大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實在是太多,荒唐的大宋天子趙佶居然特地挑選了部分皇宮裡的珍寶運到燕山府,向幽雲百姓誇耀大宋的富強。

  虞允文終於答應隨馬林一起南下汴京,此時的他雖然對大宋已經完全失望,最後還是選擇與馬林同行南下。

  原因嘛,一是如馬林所說,幽雲地區在如今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自立,投向金人不如選擇大宋,為幽雲百姓計,在大宋朝廷中多一個從政之人要多一分力量;二也是為了水靈,自從被他們從屍堆里救出來以後,水靈只喊他“爹爹”,而且常常在夢中驚醒。為了不給他增加負擔,聰明的小女孩從不對他提起鄭家莊的慘案,但卻是一刻也不肯離開他。虞允文想,如果能將水靈遠遠的帶離幽雲,也許她就不會再回想那慘痛的往事,有可能恢復原來活潑、可愛的樣子。

  沒有多久,大宋又在幽雲十六州執行了一項荒唐的政策:“鹽法”。幽雲之地所產之鹽質優價廉,遼國官鹽價格也十分便宜。大宋卻在收復幽雲之後實行宋法“食鹽権買”,將幽雲的鹽價與全國鹽價等同,搞得幽雲一地鹽價飛升。

  幽雲士民被金人搶掠後僅餘的錢糧,也被大宋搜括一盡。

  常勝軍從為首的郭藥師到底下的小兵多為奚人,自持對大宋有功,將不少幽雲百姓變成了奴隸,而且任意羞辱漢民,甚至於隨意殺害也無從過問。大宋為了安撫他們,又把被金人強行擄走的百姓田產大部給了常勝軍。

  後來,大宋因擔心常勝軍及郭藥師不受約束、過於恣橫,為了牽制他們,另創以已經回歸大宋的幽雲漢人為主的“義勝軍”,並以宋將李嗣本、耿守忠為帥。

  但對這支完全是由幽雲漢人組成的軍隊,不只是大宋朝廷根本不重視他們,宋人百姓常常還當面罵其為“番人”。義勝軍的士兵和將領對大宋根本沒有任何歸屬感,甚至對大宋含恨在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常勝軍在在金兵南下之後背叛,大宋的將領竟以常勝軍已叛、義勝軍也不可信為由,要將正在與金人作戰的義勝軍全數調回處死,被大宋逼到絕路上的義勝軍最終選擇了徹底背叛。

  救濟幽雲還不到一年,由於宋朝也是大災剛過,後面又連著與遼作戰,庫存的糧食有限,所有糧庫全部搬空。

  最後的儲備糧不能輕易調用,在宰相王黼的建議下,皇帝趙佶乾脆強行下令百姓繳納“燕山免夫錢”,借援助幽雲的名義搜刮天下。

  長年的戰爭早已讓大宋百姓不堪重負,如今朝廷再次窮搜,惹得四海結怨,叫苦連天!這也導致了宋人深恨幽雲,把朝廷的橫徵暴斂全都怪到了幽雲百姓頭上,在已有的隔閡上又是雪上加霜。

  大宋民間對幽雲漢人素來就有輕視之心,不外是幽雲之民身為漢人,卻甘心為北胡趨使,首鼠兩端。

  幽雲一帶已經與中原分割近二百年,受同居的胡族影響,無論生活習慣和禮儀都與南方漢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宋人乾脆就把他們當成了異類,直接等同於北方諸胡一樣的“虜”。

  大宋對已經南遷的幽雲漢人,也沒能做到如告示上所說的那樣視同"子民",稱其為“投附人”,根本不承認他們漢人的身份。不僅朝廷和地方官員的救濟沒有到位,對他們的困難視而不見,甚至故意將其打散安置,深怕他們在得知了宋朝內部的虛實之後逃去,出賣大宋。不少百姓都經常欺負南下的幽雲漢人,甚至故意當面羞辱他們。

  宋人對幽雲漢人的長期偏見和不信任,導致大宋朝廷和百姓的作出種種令人費解的行為,使幽雲漢人和大宋人等的矛盾日益尖銳。

  可憐的幽雲漢人,在北方被諸胡認為是漢族,並非同類;可在南方,他們又被認為是胡人,根本不被自己的同族所接受。不少心中一直念著要回歸中原的幽雲漢人,開始出現了迷茫、甚至是絕望,導致不少幽雲之人對大宋失去了信心。

  金人藉機將他們盡擄幽雲之民的責任全部推到了大宋的頭上,將他們在幽雲十六州南七州的行為全都說成是大宋要求的,不少幽雲之人因此深恨大宋。這導致了金兵南下之時,稍對幽雲之地作出善意的表示,便有不少幽雲之民立時投靠金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