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宋朝野此時倒是信心百倍,卻沒有想到遼、宋雙方交手之後,宋軍的表現實在是不爭氣,連戰皆北,一路之上留下的屍骨隨處可見。

  似乎是不想大遼再有機會的老天,關鍵時刻幫了大宋一手,遼天錫帝耶律淳突然莫名其妙的病故。內部出了重大變故的遼軍只得停止追擊,若不是如此,宋軍會敗得更加難看。

  這也不是奇怪的事,自從宋朝建立,武人的社會地位已經低到等同於賤民,“好男不當兵”早已成為社會的共識,而朝廷根本就是疏於訓練,軍隊的素質極其低下。

  就這樣,軍隊居然還常常成為朝廷收容無生計的貧苦人與無業游民的地方,朝廷一遇上什麼天災人禍,就會把人拚命的往軍隊裡塞;除此之外,另一類士兵最常見的來源就是充軍的刑徒。大宋的軍費雖多,卻都花在了養人頭上。

  再加上大宋的軍事指揮體制是“兵無常兵、將無常將”,尤其是高層的將領幾乎沒有多少帶兵的經驗,指揮者經常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文人、高官子弟。

  於是乎,整個大宋軍備松馳、指揮不力,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本來大宋是指望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說服遼天錫帝投降,以免得自己的軍隊出洋相,可惜最終未能達成目的。

  得知此戰遼軍獲勝的消息,馬林等俱都一驚,總不至遼國還有苟延殘喘之機?幽雲十六州又將何去何從?現在,燕京的局勢可以說是撲朔迷離。

  天錫帝耶律淳突然病故,他的皇后蕭氏攝政,因天錫帝無子,她刻意隱瞞了天錫帝耶律淳去世的消息,在沒有與大臣商議的情況下,便自行迎立天祚帝之子秦王為帝。

  天祚帝可以說是葬送大遼的罪魁禍首,立他的兒子為帝,臣民們的心裡根本不服氣。

  沒過多久,馬家在朝中之人得知消息,蕭後以交通宋人之罪,處死了與其意見不和大臣李處溫。

  李處溫擁有幽雲漢人和奚人的雙重血脈,在朝中很得敬重,其雖立張主投向大宋,但對遼國一直忠心耿耿,提議投降也只是為了保住大遼的最後一絲血脈而已。

  如此輕率的舉動,加之蕭後平日就歧視幽雲漢人,使得漢人與奚人更加重了同契丹人之間的隔閡。更主要的是,在遼國臣子從幽雲費了好大力氣才拼湊起來的遼軍中,大部分為漢族與奚族士兵,隨時有可能發生譁變。

  躲在夾山深處惶惶不可終日的遼天祚帝,此時卻又不甘"寂寞",揚言要親自率軍來燕京平叛,討伐蕭後和燕京小朝廷。雖然天祚帝是昏君,但他畢竟是遼正統的皇帝,在已經漢化的故遼疆域內,影響力仍然很大。

  鑑於燕京如此紛亂的政局,聰明一點兒的人都知道,遼朝的最後滅亡的時刻已指日可待。

  反正,幽雲十六州並非大遼故地,不想陪著遼國殉葬、送掉自己命的人多的是,大部分人也不會真的非要為大遼盡忠到底。

  沒多久,郭藥師獻涿州、高鳳獻易州城相繼降宋。

  大宋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連得兩州,並打開了通往燕京的大門。為給其他還沒有投降的各州做個榜樣,大宋皇帝趙佶重賞降將,還將燕京所屬六州,一一重新賜名。

  隨即,大宋在涿州、易州兩州布置重兵,很明顯會再次北上,直取燕京。

  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2

  第六節

  這下,呆在燕京城中的馬林、虞允文等人都以為燕京必將為宋攻克,鄭業擔心家人安危,隨即向馬林等人告辭,想回去叫家裡人做好應付亂軍的準備。馬林和虞允文當然同意,他們還當和金兵攻上京一樣,對百姓威脅最大的是被打亂的敗軍。

  此時,大宋聽從降將郭藥師的建議,認為遼國小朝廷已經是內憂外困、人心惶惶、兵力空虛,有機可趁。大將劉延慶起兵十萬,郭藥師為嚮導並參贊軍務,再度伐遼。

  郭藥師的建議的確沒錯,但他實在是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就算現在遼人已經面臨滅國,宋軍也討不了好!

  此戰之中,郭藥師倒是表現神勇,親率精兵六千偷入燕京,包圍了遼皇宮。

  遼蕭皇后雖然主政的本事並不是很高,但卻為人剛毅、果絕,親自領兵死守皇宮,並派人完全衝出重圍向耶律大石和蕭干求援。

  遼大將蕭干率三千精兵回援,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結果再次出人意料,占有絕對優勢的十萬宋軍再次敗北,潰不成軍。

  遼國此戰雖獲全勝,但戰後仍然具表向大宋請和。

  宋軍攻燕京失敗後的第五天,馬林偷偷的把與自己交好的幾位同伴叫到一起,告訴了他們一個消息:馬林的族叔,即十二年前奔宋的原遼朝南院大臣馬植,十分得皇帝趙佶的寵信,現已被宋朝皇帝賜名為趙良嗣,為大宋延慶殿學士,正是負責與金和談的主持之人!

  由於此次和談關係重大,宋金在滅遼之後的關係和今後這個天下的格局都與談判結果有關,故趙良嗣十分重視。他考慮到自己離開大遼已有十多年,對遼的了解怕是有些過時,特致書給家族中的幾位有識之人,其中就包括他最信任和喜愛的馬林,為他找尋可以用作借鑑的高士。

  馬林希望虞允文他們能答應自己幫助趙良嗣,既是為自己掙個好出身,也是為了幽雲漢人著想,能夠進入大宋朝堂的幽雲漢人越多,幽雲漢人的地位就越會受重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