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學研究] 《血鑄山河——兩宋》作者:任我飛揚【完結】

  《血鑄山河——兩宋》序

  序

  自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都汴京創立大宋以來,到大宋皇帝趙佶已經傳承了八帝,享國已有一百七十多年。

  與南邊的大宋遙遙相對的大遼,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也已經有近兩百年。

  自澶淵之盟之後,兩國稱兄道弟了一百多年,倒也算是和平相處。因為再無大的戰事,兩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不小的發展。尤其是大宋,由於商業發達,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可惜,盛世不久。不知是老天爺的玩笑,還是老天爺對遼、宋這兩個以兄弟相稱的國家都已經不滿意,乾脆讓他們同一命運,成為了一對被大金滅亡的難兄難弟。

  大宋皇帝趙佶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僅以一年之差先後登基之後,大遼和大宋之後的命運簡直就是如出一則,南北輝映、相映成趣:一樣的君昏臣庸、自毀基業,分別斷送了大遼朝與大宋皇朝;兩個國家在被滅亡後,還都留下了沒有割盡的尾巴。

  要說區別,一是前後,遼先亡、宋跟著後面完蛋;二是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個數,遼只有一個天祚帝,宋是兩個大宋皇帝趙佶和欽宗父子,也創了中國歷史之”皇帝被俘最多”的記錄;三就是兩國留下的尾巴大小,遼的尾巴太小,西遼不過只占地數百里、人口十幾萬,大宋卻是東南半壁江山、人口上千萬。

  大宋皇帝趙佶自登基以來,窮凶極欲、濫用民力,數次以奸臣蔡京為宰相,並重用童貫、王黼、楊戩、朱勔、李彥、高俅等奸臣、佞臣,而且整個朝廷上冗官無數,正事不干、互相扯皮。

  朝廷上一個昏君趙佶再加一群貪官污吏,把個天下最富裕的大宋快折騰完了,境內先後爆發了多次起義和大規模的民變。大宋朝可以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鎮壓和瓦解了這些動亂,渡過了一場又一場國內的政治危機,朝廷上下總算是鬆了口氣。

  至於大遼那位小名”阿適”的天祚帝耶律延禧,自即位以後只幹過一件好事,就是剪除了乙辛奸黨。然後,就一味的田獵、遊戲、享樂,不理朝政,比大宋大宋皇帝趙佶更加的變本加厲。皇帝昏庸,眾臣則是勾心鬥角、欺上瞞下,大遼天下官吏腐敗、民不聊生,國勢日漸衰頹,各地反抗不斷。

  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從大宋建立時起就與其一直對持達一百多年的北方大國,曾經也是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雄據北方的大契丹,雖然現在還擁有幅員萬里的疆域、多達千萬計的人口,卻早已是今非昔比。

  大遼的沒落已露端倪,可惜它的統治者卻還處在迷夢之中,根本不知道大遼早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

  老天爺似乎覺得,昏君和姦臣的配合還不足以把兩個立國都有百年以上的大國推向滅亡的深淵,索性再加上一把力!

  宋遼兩國相繼遭了大災,災情之嚴重、範圍之廣、時間之長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大宋出現了長達半年有餘的旱災,遍及大宋一多半稻米產區。原本宋人並沒有太過緊張,大宋的稻米產區大部分已經能夠做到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而且大宋朝廷和各地都有不少的存糧。只有一季糧食的損失,還不會引起朝野太大的恐慌。

  但旱災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半年多的時間裡廣大的產糧區大多一滴雨沒下,已經影響到第二年的留種問題。不少地方飲水都有了困難,為了爭奪水源,各地的流血衝突此起彼伏。

  幸好,大宋朝廷總算還知道這樣嚴重的旱災如果處置不當,是要激起大規模的民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至少還做出了一些與民共度時艱的對策。

  奸相蔡京因此罷相,朝廷也撥下糧款開始救災。皇帝趙佶總算還知道祈禱上天,並下旨減少部分賦稅。雖然,減去的賦稅大多進了貪官的腰包,下發的糧款也很少能給到災民手中,但朝廷堅持救災的態度至少可以讓小民安心。對於善良的百姓來說,只要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一定能堅持下去。

  雖然此次旱災使得大宋大傷元氣,但至少保住了自己大部分臣民,只要給它一些時間,生命力頑強的宋人還是能熬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大遼的災情比之大宋還要嚴重的多,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各種天災的種類之齊全,世所罕見。可怕的冰凍和風暴席捲了大遼的大部分領土,長達兩、三年的時間裡寒潮、乾旱、大風輪著上,北方牧草不生、南方莊稼不長,處處都在鬧糧荒。

  遼國占地遼闊,子民百姓種族繁多,南部幽雲十六州的漢民多種田,北方草原上的契丹人和奚人大多放牧,至於那些人口較少的小部族人則是幹什麼的都有。更主要的是,遼國還保留著奴隸制度的尾巴,不少人口控制在各個部族的手中,各個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之處。

  遼國平時對地方的治理就是一件超麻煩的事,地方官吏常常是隨著各地的風俗習慣而管理,沒有什麼一定之規。

  除幽雲十六州以定居農耕的漢人為主,上繳的賦稅尚可保證,其它地方有的收供獻、有的收錢糧、還有以工、以兵代替賦稅的,再加上全國種糧的人口仍然過少,糧食積貯本來就困難,全國除幽雲地區以外,一般沒多少存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