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二月十五日早朝,在三跪九叩,三呼萬歲儀式後,小趙皇帝正式當皇帝第三天開始了。

  還是先念最新戰報。

  金兵東路軍十天之內已經完全占領燕京。這些都是漢奸與郭藥師出賣燕京有關,金主待藥師甚厚,給這個漢奸極大的恩寵,賜其國姓完顏氏,並賜以金牌。金兵東路軍由郭藥師帶路,完顏宗望統帥。十二月十四日,金軍不顧是嚴寒,敵東路軍由六萬餘騎組成的金軍重甲騎兵自涿州傾巢南下,直接進攻我大宋河北三鎮。

  金兵西路軍由完顏宗翰率領,正在向太原城進軍。

  小趙皇帝說:“大家已經聽了戰報,金兵正在向太原、河北三鎮進攻。各位愛卿,在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支援太原、河北三鎮,請大家發表意見。”

  一個兵部的官員出來說:“皇上,我們京城在前年曾經調兵十五萬參加對遼國的戰爭。這部分兵力一直沒有回到京城,京城的防務已顯得空虛。京城已經沒有兵力調出支援太原、河北三鎮。還由於金兵進兵快速,遠水難解近渴。調兵支援太原,可以從臨近的延安府出兵。河北三鎮本來兵力充足,加強防務可以由當地由民兵解決。”

  小趙皇帝說:“好!請擬旨:

  “由於金兵進攻,著延安府派兵五萬,救援太原。延安救援軍隊要避免與金兵正面衝突,主力應進入太原城,保衛太原城,利用堅城保護自己。還應該派部分兵力支援太原府的州縣中的堅城,以分散敵人對太原的攻擊力量。同時派少數部隊組成游擊隊,利用夜晚騷擾敵人。太原府各處的糧食,要迅速運往太原和其他容易守的城市。河北三鎮要迅速組織附近民兵支援。臨近縣的糧食要運往三鎮,方便長期抗戰。”

  小趙皇帝的詔書,沒有反對意見,馬上發往太原、延安、河北三鎮。

  小趙皇帝不知道三鎮的情況,只知道三鎮攔不住金兵的進攻。

  這裡順便介紹河北三鎮的情況讓各位讀者清楚。

  首先遭到金兵打擊的便是河北三鎮。中山、真定、河間這三座軍事重鎮,位於河北中部,其分布態勢猶如一個正三角形(品字形),其頂端是中山,兩個底端便是東面的河間與西面的真定了。在北宋建國相當長的時間裡,三鎮都屬於宋遼邊境城市,宋人認為河北三鎮乃國之藩籬,無三鎮則無法立國。

  自宋初以來,歷盡一個多世紀的經營,這三座互為犄角的軍事堡壘城市,依託邊境外圍的三關,(瓦橋關、益津關、淤關)被構築為一個統一的要塞區,它就像是一根楔子牢牢的楔在河北中部。一百七十年來,它承受著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軍事壓力,三鎮防線實際上是趙宋王朝在華北平原上的一道國防生命線。

  不過,進入十二世紀以來,這道生命線越發顯得脆弱了。說到三鎮就不能不提到三關,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內)、益津關(今河北文安縣境內)和淤關(今河北霸縣境內),這三個宋朝邊關,從名字上看去,都離不開一個“水”字。由於古代黃河在中下游地區,數次泛濫改道,從而在華北中北部低洼地區形成了一大片由河泊塘濼組成的水網地區。中原王朝在這片水網地帶,構築城關,設兵守御,控制水陸交通,號為“平曲水塞”,從而形成了一道阻止遊牧民族寇馬南下的自然地障,所謂三關由此而來。對於喪失燕雲險要的中原王朝來說,這當然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這道水網防線也並非牢不可破,其堅固與否與季節性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利在於春夏漲水泛濫,而弊在於秋冬枯水冰封。關於這道水網防線,北宋大臣李綱曾經形象的論述道:“河北塘濼東據海,西抵廣信(河北徐水以西)、安肅(河北徐水),深不可以涉,淺不可以行舟,所以限隔胡騎,為險固之地。而比年以來,淤泥乾涸,不復開浚,官司利於稻田,往往泄去積水,堤防弛壞。”可見北宋末年,由於水源枯竭,連這一道水網防線都已經是形同虛設了。

  如果把北宋末年的三關與三鎮防線,做一個形象地比喻的話,那麼它就像是大戶人家的一道大門,這道大門當年便不是用鐵鑄就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就連那根頂門槓也慢慢的腐朽了。它還可能抵擋些什麽呢?

  小趙皇帝解決了救援太原、河北三鎮的問題後。想到了京城的戰備、防務。歷來,幫助了新皇帝登基的大臣,都是要受提拔的。李綱為小趙登基做了很大貢獻,應該提拔。小趙皇帝考慮的主要是京城戰備,開封府的地方官十分重要。

  小趙皇帝說:“鑑於開封府的戰備工作十分重要,朕準備調政和二年進士、國史編修李綱擔任開封府尹。各位愛卿,有沒有意見。”

  什麼時候的京城地方官,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於許多大臣要跟太上皇到南方去避難,朝中的權貴那管你任命誰當開封府尹?連開封府尹也想逃跑,現在正好有人接替自己的官位,高興還來不及呢!他們已經知道小趙皇帝不反對他們南巡,他們現在也不反對小趙皇帝的任何決定。

  見沒有人反對。小趙皇帝說:“既然沒有人反對,李綱擔任開封府尹通過。”

  皇帝說話後,再沒有人出來上奏。

  看冷了一會場,宦官出來說:“有事上奏,無事退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