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後來,窩闊台與南宋取得了聯繫,南宋方面果然樂不可支,不僅借道給蒙古軍,讓其從側後去攻擊金國,而且還直接出兵、出糧,協同蒙古軍對金作戰。1233年冬,當蒙古軍面臨圍攻蔡州八個月而不克的困難時,南宋派人率軍二萬,運糧三十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城下。次年一月,宋軍首先攻破南城,招蒙古軍入城,金國滅亡。
蒙古與金的戰爭持續了二十四年,成吉思汗雖然親自指揮作戰只有七年,但攻金戰爭的全勝,基本上是遵循他的戰略戰術思想而取得的。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為這場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長生天"的光榮與失落
到最後,我們不得不問,也必須要問,為什麼蒙古帝國能征服四分之三陸地,為什麼成吉思汗後的三代大汗都和他一樣,四處征戰殺戮,似乎一生下來的使命就是為了殺戮與征服?!許多人在他們的腳下痛苦哭喊,他們所到之處盡成廢墟,大元帝國就仿佛是一陣颶風,掃蕩著整個陸地。
事實上,這一根源就在於成吉思汗深信不疑的"長生天"。"長生天"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對象和一切權力的來源。當時的蒙古人們對神秘的、抽象的而又無比崇敬的"天"總要找到一個在人間的代表,藉以表達自己對天的忠誠。成吉思汗便應運而生。當成吉思汗成為蒙古國的首腦後,他就認為"長生天"主宰一切,而他自己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長生天"的意志安排的。其次,他認為自己是"長生天"之子,是"長生天"派往人間的代表。而"長生天"派到人間的代表是"神的災難的實現者,天為了懲罰你們,派我來!"這就成了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不二信條。再次,成吉思汗對"長生天"忠誠無比,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到高山頂上去祈禱,希望得到"天佑"。這所有的一切組成了成吉思汗的後半生,也就是他滅四十城,屠殺千萬人的後半生。
他的"長生天"崇拜思想,不僅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其後代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他之後的幾位蒙古帝國的皇帝,正是因有著"長生天"崇拜思想,所以,他們東征西戰,勵精圖治,鞏固"長生天"在人間的帝王政權。窩闊台成為他的接班人後,也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鞏固"天"在人間的權威。於是,他不斷對外擴張,滅金、滅南宋、征高麗。這個時候,體現在他和大元帝國身上的就是"長生天"思想:天之驕子,唯我獨尊。
這就是蒙古帝國為什麼竭力擴張領土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他們喜歡,而是因為擴張是他們的天職,就像我們必須要工作一樣。
成吉思汗留給後代的不僅僅是滅金方略,給元朝留下的也不僅僅是一個能征善戰的領導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和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說,他的遺囑是一盞為他後代前行的指路明燈的話,那麼,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長生天"信仰與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永遠照著他的後代去肆無忌憚地征服。
為什麼這樣一個帝國,存在了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徹底消失了呢?
1276年,元朝發兵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此時正是偉大的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期,他在統一中國之後,接連不斷地對外擴張。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長生天"思想已被他發揮到極致。而當蒙古帝國真正成為疆域最大的帝國時,忽必烈之後的大汗們卻突然停下來了。這完全可以用"無敵最寂寞,英雄最孤單"來解釋。蒙古帝國的大汗們已經找不到再可以向外擴張的目的地和理由。"長生天"信仰立即就失去了本該有的作用。
而當他們一旦閒下來,只能產生兩種結果。一個就是發展國內經濟與鞏固國內政治,另一個就是無所事事。在忽必烈時期,元朝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但在政治上,他們卻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是將國內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漢人(包括契丹、女真、高麗等族)、南人(南宋遺民)。在這種制度下,南人的地位極低。成為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
當物質豐富起來後,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因為這種奢華和"無所事事",他們把成吉思汗對"團結"的重視忘記了。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激化到極致。在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經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鬥爭之激烈。
正是上述種種原因而導致了農民大起義,讓元朝的皇帝們最終喪失了江山。這大概是成吉思汗從來沒有想過的,當初,他在物質條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提出團結思想,在天下還有無數地方可以擴張的時候真誠地崇拜"長生天",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它們發展與延續的狹窄和末路。任何偉大的人似乎都永遠難以擺脫環境的限制,成吉思汗和他後代的事情足以證明這一點。
蒙古與金的戰爭持續了二十四年,成吉思汗雖然親自指揮作戰只有七年,但攻金戰爭的全勝,基本上是遵循他的戰略戰術思想而取得的。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為這場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長生天"的光榮與失落
到最後,我們不得不問,也必須要問,為什麼蒙古帝國能征服四分之三陸地,為什麼成吉思汗後的三代大汗都和他一樣,四處征戰殺戮,似乎一生下來的使命就是為了殺戮與征服?!許多人在他們的腳下痛苦哭喊,他們所到之處盡成廢墟,大元帝國就仿佛是一陣颶風,掃蕩著整個陸地。
事實上,這一根源就在於成吉思汗深信不疑的"長生天"。"長生天"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對象和一切權力的來源。當時的蒙古人們對神秘的、抽象的而又無比崇敬的"天"總要找到一個在人間的代表,藉以表達自己對天的忠誠。成吉思汗便應運而生。當成吉思汗成為蒙古國的首腦後,他就認為"長生天"主宰一切,而他自己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長生天"的意志安排的。其次,他認為自己是"長生天"之子,是"長生天"派往人間的代表。而"長生天"派到人間的代表是"神的災難的實現者,天為了懲罰你們,派我來!"這就成了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不二信條。再次,成吉思汗對"長生天"忠誠無比,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到高山頂上去祈禱,希望得到"天佑"。這所有的一切組成了成吉思汗的後半生,也就是他滅四十城,屠殺千萬人的後半生。
他的"長生天"崇拜思想,不僅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其後代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在他之後的幾位蒙古帝國的皇帝,正是因有著"長生天"崇拜思想,所以,他們東征西戰,勵精圖治,鞏固"長生天"在人間的帝王政權。窩闊台成為他的接班人後,也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鞏固"天"在人間的權威。於是,他不斷對外擴張,滅金、滅南宋、征高麗。這個時候,體現在他和大元帝國身上的就是"長生天"思想:天之驕子,唯我獨尊。
這就是蒙古帝國為什麼竭力擴張領土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他們喜歡,而是因為擴張是他們的天職,就像我們必須要工作一樣。
成吉思汗留給後代的不僅僅是滅金方略,給元朝留下的也不僅僅是一個能征善戰的領導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和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說,他的遺囑是一盞為他後代前行的指路明燈的話,那麼,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長生天"信仰與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永遠照著他的後代去肆無忌憚地征服。
為什麼這樣一個帝國,存在了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徹底消失了呢?
1276年,元朝發兵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此時正是偉大的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期,他在統一中國之後,接連不斷地對外擴張。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長生天"思想已被他發揮到極致。而當蒙古帝國真正成為疆域最大的帝國時,忽必烈之後的大汗們卻突然停下來了。這完全可以用"無敵最寂寞,英雄最孤單"來解釋。蒙古帝國的大汗們已經找不到再可以向外擴張的目的地和理由。"長生天"信仰立即就失去了本該有的作用。
而當他們一旦閒下來,只能產生兩種結果。一個就是發展國內經濟與鞏固國內政治,另一個就是無所事事。在忽必烈時期,元朝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但在政治上,他們卻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是將國內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漢人(包括契丹、女真、高麗等族)、南人(南宋遺民)。在這種制度下,南人的地位極低。成為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
當物質豐富起來後,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因為這種奢華和"無所事事",他們把成吉思汗對"團結"的重視忘記了。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激化到極致。在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經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鬥爭之激烈。
正是上述種種原因而導致了農民大起義,讓元朝的皇帝們最終喪失了江山。這大概是成吉思汗從來沒有想過的,當初,他在物質條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提出團結思想,在天下還有無數地方可以擴張的時候真誠地崇拜"長生天",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它們發展與延續的狹窄和末路。任何偉大的人似乎都永遠難以擺脫環境的限制,成吉思汗和他後代的事情足以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