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正月十五,洛陽城萬民觀燈。中宗頑心大盛,帶了韋後、公主和一幫宮女微服出宮去看了一夜的燈。走到黑燈瞎火之處,不少宮女趁機逃跑,一去不復返。
韋後的老媽當年估計已有六十多了,中宗做媒,硬要御史大夫竇從一娶了她,來一個少夫老妻配。迎娶時,中宗還非要讓這老太婆打扮得花枝招展。
把這樣一個皇帝擁立上台,也算是瞎了眼,擁立之臣先後都遭到報應。
最先倒霉的,是那個把中宗抱上馬去參加政變的駙馬王同皎。事情起於他交友不慎。少府監丞宋之問和弟弟宋之遜都因依附二張而被貶到嶺南,兩人在神龍二年(706年)二月逃回了東都,藏在朋友王同皎家。
王同皎對武三思和韋後的所為恨之入骨,只要和親隨一提起這事,都要咬牙切齒。
宋之遜在簾後聽到這些話,就密遣兒子和外甥去武三思那裡告發,想以此來自贖。武三思想就唆使他們上書,告王同皎與洛陽人張仲之、祖延慶和武當丞周憬等潛結壯士,謀殺三思,而後想勒兵進宮,廢掉皇后。
史上賣友的人固然是不少,但像宋之遜這樣無恥之極的,實為罕見!
中宗見自己的女婿想造反,很吃驚,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監察御史姚紹之審問此案,又命楊再思、李嶠、韋巨源監審。
在堂上,張仲之歷數武三思的罪狀,連韋後也一起罵。楊再思、韋巨源假裝打盹不聽。李嶠和姚紹之見越說越不堪了,就下令把他反綁起來送到獄中。張仲之仍然回頭說個不止。姚紹之就命人用鐵棍擊之,打折了他的胳膊。張仲之大呼道:“吾死當訟汝於天!”
沒過幾天,王同皎等一干案犯被斬,家產籍沒。惟有周憬在外地,聞訊後逃入比干廟中,慷慨說道:“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與皇后淫亂,傾危國家,當梟首都市,恨不及見耳!”說罷自刎而死。
事後,宋之問、宋之遜等都當上了京官,加朝散大夫。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成就不小,然而這次賣友的勾當幹得實在太離譜。他因此當了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後來他一直依附安樂公主。直至幾經宦海沉浮後,才終於有所醒悟,但終因歷史不清白而被唐玄宗賜死。
從這個月起,“五王”也開始倒霉。除了張柬之已回老家外,其餘四人被武三思詆毀,都貶出為刺史。大概還沒等他們走到地方,又被貶到更邊遠的州為刺史。到五月,武三思又指使人誣告“五王”與王同皎曾經共謀廢皇后,五人遂再貶為邊州司馬,其中敬暉甚至被貶到了崖州(在今海南三亞),且都是員外官,長期留任。勛封也給奪了,再不是什麼異姓王。
悲劇還沒完——人不死就不算完。武三思暗中令人寫了一張傳單,列了幾條有關韋後的穢行,還寫了請求廢黜皇后的內容,然後把傳單貼在天津橋。中宗得知後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此事。李承嘉誣奏道:“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為之,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
武三思生怕這還搞不死五人,又唆使安樂公主去對中宗吹風,中宗當然相信,就命法司結案判刑。大理丞三原李朝隱不同意,上奏稱:“敬暉等未經推鞫(審問),不可遽就誅夷。”大理丞裴談則奏稱:“敬暉等宜據詔書處斬、籍沒,不應再加審問。”
最後中宗考慮到,對敬暉等曾經賜與鐵券,許諾不死,於是就把敬暉流放到瓊州,桓彥范到瀼州,張柬之到瀧州,袁恕己到環州,崔玄暐到古州。他們的子弟年十六以上者,也都流放去嶺南。
事到如今,他們不僅不是王,就連平民都不是了,是罪人。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很荒謬。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罪?如何得罪了中宗?事情的內在原因,恐怕還是中宗還有一個心結——一個皇子,做不成皇帝,卻要靠幾個大臣政變才推了上來。在“五王”面前,還曾表現過臨陣的懦弱,丟死人了。這種自卑感揮之不去,不把五王搞得家敗人亡,中宗是不會住手的。
壓垮“五王”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來自那個雙重臥底崔湜。這傢伙出賣了朋友也就罷了,還恨這些人不死,專門去說服武三思:“敬暉等將來若遇赦北歸,終為後患,不如派使者矯詔殺之。”武三思問他誰可以擔任使者,崔湜就推薦了大理正(官職名)周利用。
周利用原先曾為五王所厭惡,一度被貶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司馬。武三思一聽:這正是好人選!於是任命周利用代理右台侍御史,奉使嶺南,帶著假聖旨去處置五人。當周利用趕到嶺南時,張柬之、崔玄暐已死在流放途中。
死了的就算萬幸,活著的,則不能讓你們好死。周利用在貴州處置桓彥范,令左右縛之,放倒在竹排上拖曳,直到肉被磨盡,露出骨頭,才將他杖死。抓住敬暉之後,將其剮死。袁恕己平素服食丹藥,周利用就硬逼著他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去好幾升之後還未被毒死,但毒性發作難以忍受,疼得他用手扒土,把指甲都磨盡了。而後,周利用又命人捶殺之。
此外還有一個薛季昶此時正在昭州(今廣西平樂縣),他也是多次被貶,一直被貶為儋州(在今海南省)司馬。還沒等他從昭州前去上任時,就得知了“五王”全部死難的消息,他自知不免,於是置辦棺槨,沐浴更衣,飲毒而死。
韋後的老媽當年估計已有六十多了,中宗做媒,硬要御史大夫竇從一娶了她,來一個少夫老妻配。迎娶時,中宗還非要讓這老太婆打扮得花枝招展。
把這樣一個皇帝擁立上台,也算是瞎了眼,擁立之臣先後都遭到報應。
最先倒霉的,是那個把中宗抱上馬去參加政變的駙馬王同皎。事情起於他交友不慎。少府監丞宋之問和弟弟宋之遜都因依附二張而被貶到嶺南,兩人在神龍二年(706年)二月逃回了東都,藏在朋友王同皎家。
王同皎對武三思和韋後的所為恨之入骨,只要和親隨一提起這事,都要咬牙切齒。
宋之遜在簾後聽到這些話,就密遣兒子和外甥去武三思那裡告發,想以此來自贖。武三思想就唆使他們上書,告王同皎與洛陽人張仲之、祖延慶和武當丞周憬等潛結壯士,謀殺三思,而後想勒兵進宮,廢掉皇后。
史上賣友的人固然是不少,但像宋之遜這樣無恥之極的,實為罕見!
中宗見自己的女婿想造反,很吃驚,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監察御史姚紹之審問此案,又命楊再思、李嶠、韋巨源監審。
在堂上,張仲之歷數武三思的罪狀,連韋後也一起罵。楊再思、韋巨源假裝打盹不聽。李嶠和姚紹之見越說越不堪了,就下令把他反綁起來送到獄中。張仲之仍然回頭說個不止。姚紹之就命人用鐵棍擊之,打折了他的胳膊。張仲之大呼道:“吾死當訟汝於天!”
沒過幾天,王同皎等一干案犯被斬,家產籍沒。惟有周憬在外地,聞訊後逃入比干廟中,慷慨說道:“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與皇后淫亂,傾危國家,當梟首都市,恨不及見耳!”說罷自刎而死。
事後,宋之問、宋之遜等都當上了京官,加朝散大夫。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成就不小,然而這次賣友的勾當幹得實在太離譜。他因此當了鴻臚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後來他一直依附安樂公主。直至幾經宦海沉浮後,才終於有所醒悟,但終因歷史不清白而被唐玄宗賜死。
從這個月起,“五王”也開始倒霉。除了張柬之已回老家外,其餘四人被武三思詆毀,都貶出為刺史。大概還沒等他們走到地方,又被貶到更邊遠的州為刺史。到五月,武三思又指使人誣告“五王”與王同皎曾經共謀廢皇后,五人遂再貶為邊州司馬,其中敬暉甚至被貶到了崖州(在今海南三亞),且都是員外官,長期留任。勛封也給奪了,再不是什麼異姓王。
悲劇還沒完——人不死就不算完。武三思暗中令人寫了一張傳單,列了幾條有關韋後的穢行,還寫了請求廢黜皇后的內容,然後把傳單貼在天津橋。中宗得知後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此事。李承嘉誣奏道:“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為之,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
武三思生怕這還搞不死五人,又唆使安樂公主去對中宗吹風,中宗當然相信,就命法司結案判刑。大理丞三原李朝隱不同意,上奏稱:“敬暉等未經推鞫(審問),不可遽就誅夷。”大理丞裴談則奏稱:“敬暉等宜據詔書處斬、籍沒,不應再加審問。”
最後中宗考慮到,對敬暉等曾經賜與鐵券,許諾不死,於是就把敬暉流放到瓊州,桓彥范到瀼州,張柬之到瀧州,袁恕己到環州,崔玄暐到古州。他們的子弟年十六以上者,也都流放去嶺南。
事到如今,他們不僅不是王,就連平民都不是了,是罪人。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很荒謬。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罪?如何得罪了中宗?事情的內在原因,恐怕還是中宗還有一個心結——一個皇子,做不成皇帝,卻要靠幾個大臣政變才推了上來。在“五王”面前,還曾表現過臨陣的懦弱,丟死人了。這種自卑感揮之不去,不把五王搞得家敗人亡,中宗是不會住手的。
壓垮“五王”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來自那個雙重臥底崔湜。這傢伙出賣了朋友也就罷了,還恨這些人不死,專門去說服武三思:“敬暉等將來若遇赦北歸,終為後患,不如派使者矯詔殺之。”武三思問他誰可以擔任使者,崔湜就推薦了大理正(官職名)周利用。
周利用原先曾為五王所厭惡,一度被貶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司馬。武三思一聽:這正是好人選!於是任命周利用代理右台侍御史,奉使嶺南,帶著假聖旨去處置五人。當周利用趕到嶺南時,張柬之、崔玄暐已死在流放途中。
死了的就算萬幸,活著的,則不能讓你們好死。周利用在貴州處置桓彥范,令左右縛之,放倒在竹排上拖曳,直到肉被磨盡,露出骨頭,才將他杖死。抓住敬暉之後,將其剮死。袁恕己平素服食丹藥,周利用就硬逼著他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去好幾升之後還未被毒死,但毒性發作難以忍受,疼得他用手扒土,把指甲都磨盡了。而後,周利用又命人捶殺之。
此外還有一個薛季昶此時正在昭州(今廣西平樂縣),他也是多次被貶,一直被貶為儋州(在今海南省)司馬。還沒等他從昭州前去上任時,就得知了“五王”全部死難的消息,他自知不免,於是置辦棺槨,沐浴更衣,飲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