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頁
「其實就算如今的衛家又何不是如此?所謂打壓世家就是在打壓自身,怎麼是可能?當然任由其向國家隨意伸手自然也是得不可,絕對沒有是說任由世家掌握朝堂的道理,縱然我知沒有萬世之國朝,但給予世家掌朝政,又確實可行?」
自言自語到了最後,衛濤卻是露出了淡淡的譏諷之色。
很快,十多位重臣齊齊是來此,見禮過後,隨著衛濤的命令,就此分列而坐。
「今日長文之上書,朕已是閱見,而後細細思量,朕之本意非是如此,但在深閱之後想法卻是有所改變,今日將諸位謀臣請來,正是為商討我朝萬世之策也!」
聽到衛濤這開門見山的話語,包括陳群在內所有人都是有些面面相覷,卻是感覺到衛濤這一次變易太速。
跟隨衛濤日久,他們自然知道衛濤本身也是心堅志毅之雄主,這樣的雄主本不應當容易改變心意才是。
「不知道陛下如今當是准意如何?」
這個時候,哪怕陳群是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但也不好是開口說話,卻是由著那周瑜開口,無論如何,周瑜開口總是多了一些緩衝。
「長文之策,我等其實也知,也許其中是有不當偏頗之處,但亦算得上是上佳之法,家國天下,但凡為人,當先及家、及國,方可及天下也。世家也罷、寒門也好,莫不是如此,反過來而言,若是已及國、及天下,必定也會是及家也!只是凡事當有度,不知道陛下以為如何?」
這其實就是周瑜在為陳群之策做得解說,其他謀臣也多是微微頷首贊同。
「不錯,卻是如此,不過此策只分世家、寒門,卻非為定分人也。人之才能有高下,然則世家之人,哪怕愚鈍之人也自比寒門精英高貴,這豈不是為荒謬?」
衛濤微微一笑,卻是知道,其實歷史上的晉朝多分九品,其實也就是分人,而一開始的官制拓展開去,就是將世家的人立為人上人,而尋常寒門子弟哪怕再是如何有才幹,都不被人所重視,不說當官,同樣是人也自有高低之分。
這等如此,是為衛濤所不取。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若是一併只用世家大族之人,那於國中卻是大過也!」
「不知道陛下是有何所思也?」
聽到這話,周瑜等人倒也是不急,而且衛濤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大道之理,周瑜等人也是頂級謀臣,自然不會不知道,若依著九品中正制,也許一時之間的確有利於中原鼎定,但於長久而言,卻是不利。
周瑜等人都是非凡人,雖然是有家族憂慮,但卻不會因為家族之事而耽誤國家大事,只是陳群這九品中正制就算是有後患,但也不乏是極為優良之策。
世界上課沒有什麼十全十美之策,所以對於九品中正制,周瑜等人在一番的討論之後也還算是贊同。
但也僅此而已。
「如今我是有一法,名為科舉,便是廣開考場,以孔孟之道以考究其人才幹,而後再是以其才幹德行而恩官也!」
衛濤微微一笑,見到初聽之時人人驚奇之色,衛濤隨即就是將之一一道來。
「昔日我與曹操皆是唯才是舉之行,可縱然是如此也不能是人盡其才也,不加考驗往往是得其才不得其行,我便是初行考究,如今我欲以此頒行天下。天下人以孔孟之道為道,那麼我便是考究此孔孟之道也,若是連此也是不能通達,自然是無有為官之能也!不知我此策為如何?」
聽到衛濤所言,周瑜等人皆是皺眉深思,他們一聽就是明白,此策的確是良策,而且對於世家而言,也未必會是輸於九品中正制。
但同樣,此法也同樣不是完美無缺。
略略一陣思之後,周瑜左右一望還是得開口而問。
「陛下,若如此,若非絕頂之才,恐怕便為無用之儒生矣!而且若行此策,則陛下如何能夠保證其中有無徇私舞弊之事也?」
第四百四十六章 國制(下)
國家之中事務繁雜,各種政策更是數不勝數,但真正的關鍵核心還在於用人為官之上。
所以在天下將定之時,沒有人去糾結其他,全都是將注意放到了用人之上,以此可決定未來梁朝只命運也!
衛濤兩世為人,以前世之資訊發達,對於歷朝歷代的政策,衛濤自然都是有所耳聞,甚至後世更有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等等,也算是了解一二。
不過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衛濤卻是不可能全然照搬,尤其是這用人之策,科舉能夠數千年流傳,自然也就是衛濤的首選。
但正如周瑜所言,那兩大不足,前者是讓吏員欺上瞞下,甚至因此造出了大批的糊塗官員,而後者,則同樣是歷朝歷代,禁之不絕之事,哪怕是衛濤也不可能是保證什麼。
這也是衛濤雖然已經知道這是經過歷史證明過了的,但也始終是猶豫不決的原因。
而衛濤所言之改變也正是如此,若是將九品中正制與這科舉結合起來會是如何?
結果可能會是更好,結果也可能會是變差,但無論如何,衛濤卻是明白,在外患暫時安寧的時候,卻正是自己最好一試的時候。
五胡亂華已止,但未必不會捲土重來,自己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提升大漢民族實力,讓這事情永不可能發生也!
自言自語到了最後,衛濤卻是露出了淡淡的譏諷之色。
很快,十多位重臣齊齊是來此,見禮過後,隨著衛濤的命令,就此分列而坐。
「今日長文之上書,朕已是閱見,而後細細思量,朕之本意非是如此,但在深閱之後想法卻是有所改變,今日將諸位謀臣請來,正是為商討我朝萬世之策也!」
聽到衛濤這開門見山的話語,包括陳群在內所有人都是有些面面相覷,卻是感覺到衛濤這一次變易太速。
跟隨衛濤日久,他們自然知道衛濤本身也是心堅志毅之雄主,這樣的雄主本不應當容易改變心意才是。
「不知道陛下如今當是准意如何?」
這個時候,哪怕陳群是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但也不好是開口說話,卻是由著那周瑜開口,無論如何,周瑜開口總是多了一些緩衝。
「長文之策,我等其實也知,也許其中是有不當偏頗之處,但亦算得上是上佳之法,家國天下,但凡為人,當先及家、及國,方可及天下也。世家也罷、寒門也好,莫不是如此,反過來而言,若是已及國、及天下,必定也會是及家也!只是凡事當有度,不知道陛下以為如何?」
這其實就是周瑜在為陳群之策做得解說,其他謀臣也多是微微頷首贊同。
「不錯,卻是如此,不過此策只分世家、寒門,卻非為定分人也。人之才能有高下,然則世家之人,哪怕愚鈍之人也自比寒門精英高貴,這豈不是為荒謬?」
衛濤微微一笑,卻是知道,其實歷史上的晉朝多分九品,其實也就是分人,而一開始的官制拓展開去,就是將世家的人立為人上人,而尋常寒門子弟哪怕再是如何有才幹,都不被人所重視,不說當官,同樣是人也自有高低之分。
這等如此,是為衛濤所不取。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若是一併只用世家大族之人,那於國中卻是大過也!」
「不知道陛下是有何所思也?」
聽到這話,周瑜等人倒也是不急,而且衛濤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大道之理,周瑜等人也是頂級謀臣,自然不會不知道,若依著九品中正制,也許一時之間的確有利於中原鼎定,但於長久而言,卻是不利。
周瑜等人都是非凡人,雖然是有家族憂慮,但卻不會因為家族之事而耽誤國家大事,只是陳群這九品中正制就算是有後患,但也不乏是極為優良之策。
世界上課沒有什麼十全十美之策,所以對於九品中正制,周瑜等人在一番的討論之後也還算是贊同。
但也僅此而已。
「如今我是有一法,名為科舉,便是廣開考場,以孔孟之道以考究其人才幹,而後再是以其才幹德行而恩官也!」
衛濤微微一笑,見到初聽之時人人驚奇之色,衛濤隨即就是將之一一道來。
「昔日我與曹操皆是唯才是舉之行,可縱然是如此也不能是人盡其才也,不加考驗往往是得其才不得其行,我便是初行考究,如今我欲以此頒行天下。天下人以孔孟之道為道,那麼我便是考究此孔孟之道也,若是連此也是不能通達,自然是無有為官之能也!不知我此策為如何?」
聽到衛濤所言,周瑜等人皆是皺眉深思,他們一聽就是明白,此策的確是良策,而且對於世家而言,也未必會是輸於九品中正制。
但同樣,此法也同樣不是完美無缺。
略略一陣思之後,周瑜左右一望還是得開口而問。
「陛下,若如此,若非絕頂之才,恐怕便為無用之儒生矣!而且若行此策,則陛下如何能夠保證其中有無徇私舞弊之事也?」
第四百四十六章 國制(下)
國家之中事務繁雜,各種政策更是數不勝數,但真正的關鍵核心還在於用人為官之上。
所以在天下將定之時,沒有人去糾結其他,全都是將注意放到了用人之上,以此可決定未來梁朝只命運也!
衛濤兩世為人,以前世之資訊發達,對於歷朝歷代的政策,衛濤自然都是有所耳聞,甚至後世更有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等等,也算是了解一二。
不過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衛濤卻是不可能全然照搬,尤其是這用人之策,科舉能夠數千年流傳,自然也就是衛濤的首選。
但正如周瑜所言,那兩大不足,前者是讓吏員欺上瞞下,甚至因此造出了大批的糊塗官員,而後者,則同樣是歷朝歷代,禁之不絕之事,哪怕是衛濤也不可能是保證什麼。
這也是衛濤雖然已經知道這是經過歷史證明過了的,但也始終是猶豫不決的原因。
而衛濤所言之改變也正是如此,若是將九品中正制與這科舉結合起來會是如何?
結果可能會是更好,結果也可能會是變差,但無論如何,衛濤卻是明白,在外患暫時安寧的時候,卻正是自己最好一試的時候。
五胡亂華已止,但未必不會捲土重來,自己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提升大漢民族實力,讓這事情永不可能發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