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二個要點的開頭是這樣說的:“我在第一個要點中所說的一切都屬於預防措施。我的第一個行軍就要威脅到普魯士王室的心臟,我的兵力部署將會像疾風迅雷一樣;所以在巴伐利亞的全部敵軍可能會退到馬德堡,然後會合所有兵力,用強行軍趕回柏林以防禦他們的首都。直到這時,你才能將前衛推進並占領馬克、孟斯特、阿斯拉布魯克和東加里西亞等地。在戰爭的第一階段,你僅是個旁觀者,那就是說一直等到敵軍被趕進易伯河時,你才會有事做。我只希望你的兵力可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直到10月12日為止,到那時,我的計劃也就可以公開發表了。最後,如果遭遇到嚴重挫折,比如輸掉了一個大型會戰,那麼我就會退向多瑙河,而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兵力和第八軍來防守威賽爾河和馬因斯,第八軍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得從馬因斯再向後撤,應努力阻止敵軍渡過萊茵河和侵犯我的國境。”
第三和第四兩個要點,都是根據前面兩個作進一步的解釋。第四點中又包括下面一段著名的論述:“如果你受到一點最小的挫折都會使我感到焦急,因為這種情形會使我的帝國整個北部喪失了領袖。反過來說,不管我這方面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我知道你還守在萊茵河後方,那麼我就仍然具有較大的行動自由;即令我遭到一些不幸,只要我還剩下五萬人,我就依然能夠擊敗我的敵人。因為只要能保持運動的自由,不受一切作戰牽制,而在國內多數要點上仍能維持平靜,那麼我一定還有足夠的資源和工具。”
這封長信的整個基礎就是拿破崙的一句最重要的格言:“戰爭的全部藝術就是一個非常合理而十分慎重的防禦繼之以一個迅速而大膽的攻擊。”
10月1日,拿破崙離開馬因斯,次日很晚的時候到達沃爾茲堡。在那裡他接管了布歇的指揮權。10月3日,他命令第一軍和第三軍進向克羅拉赫;第四軍和第六軍進向弗爾克海姆;第七軍進向沃爾茲堡;第五軍進向施韋福特。10月5日,蘭納斯元帥從勒菲弗爾手中接掌第五軍。在那一天拿破崙又向蘇爾特發出下述的一封信,這也是全部戰役中最具啟發性的文件,因為他在這裡把他的大戰術輪廓進行了詳細說明。
“我已經讓沃爾茲堡、弗爾克海姆和克羅拉赫三地成為兵力和補給的集中點,並決定將全軍分為三個縱隊,開始進入薩克森。你是右路縱隊的領先者,在你後面是內伊元帥,與你相隔半天的行軍里程,再後面是一萬人的巴伐利亞部隊,與內伊相隔一天的行程。這樣使右路縱隊有五萬人以上兵力。貝爾納多特元帥在中央縱隊中居於領先地位,在他後面是達武軍和騎兵預備隊的大部分,總兵力約為七萬人。他的前進路線是經過克羅拉赫,羅本斯坦和希萊茲。左翼縱隊由第五軍領先,接著第是第七軍,他們取道柯堡,格內芬沙和沙爾費德前進。這又是一個四萬人。但你到達霍夫時,全軍也都會分別達到各自指定的位置。我個人與中央縱隊一同前進。”
“把這樣強大的優勢兵力集中在這樣狹窄的空間之內,你一定感覺到我決心不受任何影響,無論敵人選擇哪個方面,我們都可以用比他強過一倍的兵力攻擊他。”
“如果敵人用來對抗你的兵力不超過三萬人,那麼你應與內伊元帥合作攻擊他。當你一到霍夫之後,你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接通到羅本斯坦,艾貝爾斯多夫和希萊茲的交通線。那一天(10月10日)我將駐在艾貝爾斯多夫。”
“你一定要經常與我通信,把你所知道關於德勒斯登方面的敵情隨時詳細地向我報告,至囑至囑!”
“你可以想像得到,用一個二十萬人所組成的“營方陣”繞著這個地方(德勒斯登)運動,那是多麼壯觀!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一點藝術和一點運氣。”
那麼拿破崙所說的“營方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這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配合,不管敵人的位置在哪裡,從哪個方向前進,拿破崙都可以用他兵力的一部分採取攻勢來牽制他,另一部分兵力則迂迴其側翼或後方;而第三部分兵力保留著充當預備隊。
所以在現有的情況中,如果普軍撲向法軍左翼或交通線,於是第五軍在第七軍支援下,就擔負前衛的任務,把敵軍釘住不放。此時,第一和第三兩軍則實行迂迴,打擊在敵軍的側翼上,至於第四和第六兩軍則保留為預備隊。反之,如果敵人向法軍正面進攻,那麼第一和第三兩軍就上前迎敵,而第五和第七兩軍,或第四和第六兩軍擔負迂迴任務。
10月7日的黃昏時,大軍團的兵力分布是這樣的:“在右翼方面,蘇爾特的第四軍在貝勞斯,內伊的第六軍在他後面相隔一天的行軍距離。中央方面,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和騎兵預備隊的主力(由繆拉指揮)已經到了克羅拉赫附近,達武的第三軍和近衛軍跟隨其後。左翼方面,蘭納斯的第五軍正接近柯堡,後面跟著的是奧熱羅的第七軍。
10月8日,大軍團越過了薩克森邊界,繆拉的輕騎兵向羅本斯坦和薩爾堡前進,擊退了在他們前面的普軍騎哨。第二天,貝爾納多特的先頭部隊與在希萊茲的托恩欽的薩克森師發生接觸,後者喪失了秩序,向霍恩洛赫的主力所在地米提爾、普爾尼茲退卻。為了支援托恩欽,霍恩洛赫首先命令越過薩爾河進行全面進攻;接著他又收回命令,可是已經遲了,這使得路易·菲迪南親王無法從薩爾菲爾德撤出。10月10日,他在那裡遭遇蘭納斯的部隊,全軍覆沒,他自己也戰死了。當他戰死的消息傳到了耶拿後,普魯士上下都大為震驚,這種恐怖現象一直蔓延到了魏瑪。
第三和第四兩個要點,都是根據前面兩個作進一步的解釋。第四點中又包括下面一段著名的論述:“如果你受到一點最小的挫折都會使我感到焦急,因為這種情形會使我的帝國整個北部喪失了領袖。反過來說,不管我這方面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我知道你還守在萊茵河後方,那麼我就仍然具有較大的行動自由;即令我遭到一些不幸,只要我還剩下五萬人,我就依然能夠擊敗我的敵人。因為只要能保持運動的自由,不受一切作戰牽制,而在國內多數要點上仍能維持平靜,那麼我一定還有足夠的資源和工具。”
這封長信的整個基礎就是拿破崙的一句最重要的格言:“戰爭的全部藝術就是一個非常合理而十分慎重的防禦繼之以一個迅速而大膽的攻擊。”
10月1日,拿破崙離開馬因斯,次日很晚的時候到達沃爾茲堡。在那裡他接管了布歇的指揮權。10月3日,他命令第一軍和第三軍進向克羅拉赫;第四軍和第六軍進向弗爾克海姆;第七軍進向沃爾茲堡;第五軍進向施韋福特。10月5日,蘭納斯元帥從勒菲弗爾手中接掌第五軍。在那一天拿破崙又向蘇爾特發出下述的一封信,這也是全部戰役中最具啟發性的文件,因為他在這裡把他的大戰術輪廓進行了詳細說明。
“我已經讓沃爾茲堡、弗爾克海姆和克羅拉赫三地成為兵力和補給的集中點,並決定將全軍分為三個縱隊,開始進入薩克森。你是右路縱隊的領先者,在你後面是內伊元帥,與你相隔半天的行軍里程,再後面是一萬人的巴伐利亞部隊,與內伊相隔一天的行程。這樣使右路縱隊有五萬人以上兵力。貝爾納多特元帥在中央縱隊中居於領先地位,在他後面是達武軍和騎兵預備隊的大部分,總兵力約為七萬人。他的前進路線是經過克羅拉赫,羅本斯坦和希萊茲。左翼縱隊由第五軍領先,接著第是第七軍,他們取道柯堡,格內芬沙和沙爾費德前進。這又是一個四萬人。但你到達霍夫時,全軍也都會分別達到各自指定的位置。我個人與中央縱隊一同前進。”
“把這樣強大的優勢兵力集中在這樣狹窄的空間之內,你一定感覺到我決心不受任何影響,無論敵人選擇哪個方面,我們都可以用比他強過一倍的兵力攻擊他。”
“如果敵人用來對抗你的兵力不超過三萬人,那麼你應與內伊元帥合作攻擊他。當你一到霍夫之後,你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接通到羅本斯坦,艾貝爾斯多夫和希萊茲的交通線。那一天(10月10日)我將駐在艾貝爾斯多夫。”
“你一定要經常與我通信,把你所知道關於德勒斯登方面的敵情隨時詳細地向我報告,至囑至囑!”
“你可以想像得到,用一個二十萬人所組成的“營方陣”繞著這個地方(德勒斯登)運動,那是多麼壯觀!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一點藝術和一點運氣。”
那麼拿破崙所說的“營方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這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配合,不管敵人的位置在哪裡,從哪個方向前進,拿破崙都可以用他兵力的一部分採取攻勢來牽制他,另一部分兵力則迂迴其側翼或後方;而第三部分兵力保留著充當預備隊。
所以在現有的情況中,如果普軍撲向法軍左翼或交通線,於是第五軍在第七軍支援下,就擔負前衛的任務,把敵軍釘住不放。此時,第一和第三兩軍則實行迂迴,打擊在敵軍的側翼上,至於第四和第六兩軍則保留為預備隊。反之,如果敵人向法軍正面進攻,那麼第一和第三兩軍就上前迎敵,而第五和第七兩軍,或第四和第六兩軍擔負迂迴任務。
10月7日的黃昏時,大軍團的兵力分布是這樣的:“在右翼方面,蘇爾特的第四軍在貝勞斯,內伊的第六軍在他後面相隔一天的行軍距離。中央方面,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和騎兵預備隊的主力(由繆拉指揮)已經到了克羅拉赫附近,達武的第三軍和近衛軍跟隨其後。左翼方面,蘭納斯的第五軍正接近柯堡,後面跟著的是奧熱羅的第七軍。
10月8日,大軍團越過了薩克森邊界,繆拉的輕騎兵向羅本斯坦和薩爾堡前進,擊退了在他們前面的普軍騎哨。第二天,貝爾納多特的先頭部隊與在希萊茲的托恩欽的薩克森師發生接觸,後者喪失了秩序,向霍恩洛赫的主力所在地米提爾、普爾尼茲退卻。為了支援托恩欽,霍恩洛赫首先命令越過薩爾河進行全面進攻;接著他又收回命令,可是已經遲了,這使得路易·菲迪南親王無法從薩爾菲爾德撤出。10月10日,他在那裡遭遇蘭納斯的部隊,全軍覆沒,他自己也戰死了。當他戰死的消息傳到了耶拿後,普魯士上下都大為震驚,這種恐怖現象一直蔓延到了魏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