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u></u></u></u></u>

  <u><u><u><u><u>  法正也嘆了口氣,對諸葛亮說道:“主公,事到如今,我倒是還有一計。咱們現在兵少將寡,士氣低落,如果沿河布置,就能讓張頜所部發現咱們的所有弱點。不如遠離這沔水布防,yin張頜渡河。夏侯淵、張頜目前已經取得大勝,只要穩妥行事,他們就能夠保全漢中,所以我料他們不會冒險,這就給了我們整理部隊建制、安全返回益州的機會。當然,如果他們執意渡河,大部隊行走不便,咱們只要抽出五千精銳來,等到他們渡到一半的時候,發動進攻,就能夠取得大勝”</u></u></u></u></u>

  <u><u><u><u><u>  諸葛亮贊道大善,他現在還有一萬六千餘名士兵,從中挑出五千精銳來還是做得到的。只要能夠爭取兩到三天時間,就能夠對部隊進行整編,同時收攏殘兵,恢復力量,到那個時候部隊再壓住陣腳緩緩撤退,就能夠在高翔的接應下回到劍閣。只要謹守關隘,大力發展生產,總有一天,我諸葛亮將再次北上,與曹軍爭鋒。</u></u></u></u></u>

  <u><u><u><u><u>  果然,正如法正所料,夏侯淵、張頜剛剛取得大勝,他們兩人正在打掃戰場,押解俘虜,並緩步推進。兩人心裡都很明白,此次已經重創諸葛亮,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現在只要率兵慢慢上前,將諸葛亮禮送出境,那他們就取得了勝利。不需要再冒什麼風險,免得影響了收復漢中全境的大計。</u></u></u></u></u>

  <u><u><u><u><u>  為了保證張頜能夠給諸葛亮以最大的壓力,夏侯淵從自己的部隊中抽調出三千精銳士卒,命令他們立即前往張頜營地。張頜本有七千士兵,在日前一戰中損失四千餘人,現在加上夏侯淵的援兵,不過是六千人而已。當然,這六千人都是戰兵,而且大多為青壯士卒,戰鬥力頗高,因此也就能夠力壓諸葛亮的大軍。</u></u></u></u></u>

  <u><u><u><u><u>  張頜緩步推進,一直到了沔水才停住了腳步,正如諸葛亮、法正所估計的那樣,張頜沒有渡河進攻,而是在沔水邊上修建大營,準備固守防線,等待曹鑠的下一次增援。</u></u></u></u></u>

  <u><u><u><u><u>  面對張頜的軍事壓力,許多人建議諸葛亮在附近強征壯丁,擴充部隊,免得被張頜所部擊潰。諸葛亮卻苦笑著搖頭,人家曹鑠在漢中賑濟災民,我如果再強征壯丁,那麼就會失去所有的民心,也喪失了我一直標榜的道義。</u></u></u></u></u>

  <u><u><u><u><u>  於是諸葛亮對眾人解釋道:“我們過去在廣石、走馬谷的部隊,都比敵人要多,可是不但不能夠擊敗敵人,反而被敵人連續擊敗。關鍵不在於部隊的多少,而在於將領的指揮能力和部隊的精銳程度。現在我還打算將部隊變得更加精簡,淘汰老弱士卒,顯明賞罰,確立威信。並與大家仔細商談考慮,制定多種應變計劃。如果這些做不到,那麼即使部隊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從今以後,各位愛國人士,都可以對我暢所欲言,指摘我的過失之處。我向大家保證:只要大家這樣做,就可以平定敵人的兵鋒,敵人一定會被消滅,只是時間長短問題。”</u></u></u></u></u>

  <u><u><u><u><u>  於是諸葛亮在沔水南側精簡部隊,得到一萬青壯士兵,並將五千餘名老弱士卒淘汰下來充當軍屯士兵。為了提高士氣,為了支持在沔水的軍事行動,諸葛亮再次向蔣琬發布命令,讓他立即向成都各界搜尋糧食,火速送往前線。</u></u></u></u></u>

  <u><u><u><u><u>  而這個時候,譙周對諸葛亮所言信以為真,於是寫了《仇國論》,派人送往前線,交給諸葛亮。譙周是巴西西充國人,算是益州本地土著。諸葛亮入蜀以後,為了緩和益州本土集團和他所帶來的外地集團之間的矛盾,適當地啟用了當地的知名人士為官。這樣,譙周因為自己學識上的聲名被諸葛亮薦舉為益州的勸學從事,後左遷為典學從事。可是諸葛亮上台以後,一直對曹軍漢中用兵,在勸學方面投入甚少,尚不及劉璋時期的一半,譙周時常提出抗議。而為了安撫譙周等本土士人,諸葛亮又將譙周提拔為中散大夫。</u></u></u></u></u>

  <u><u><u><u><u>  譙周感念於諸葛亮對自己的重視,於是做《仇國論》勸說諸葛亮。他虛構了兩個國家“因余”和“肇建”,因余是小國,肇建是大國,兩者互相敵視,征伐不斷。並虛構了兩個閒人,一個為高賢卿,一個為伏愚子,用他們的對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u></u></u></u></u>

  <u><u><u><u><u>  因余國人高賢卿就問伏愚子:“古代曾經有過弱國戰勝強國的例子,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啊?”</u></u></u></u></u>

  <u><u><u><u><u>  伏愚子就回答道:“我聽說強大而沒有外患,那麼戒備就會逐漸鬆懈;弱小而常有憂患意識,那麼就會發奮振作。戒備鬆懈就一定會發生變亂,而發奮振作就一定會萬事治理,這是合乎道理的事情。所以姬昌教養人民,才能夠用少數擊敗多數。勾踐愛護百姓,才能夠以弱勢擊敗強勢,原因就在於這裡。”</u></u></u></u></u>

  <u><u><u><u><u>  高賢卿就又問道:“過去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強而高祖弱,最後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各自班師。可是等到項羽撤兵的時候,張良卻認為,如果民心一旦有了歸屬,就不會輕易動搖。萬一讓項羽得到了民心,高祖就不會統一天下。於是高祖聽從了張良的進諫,對項羽的撤退部隊發動突然襲擊,終於斬殺了項羽。這不是與姬發不一樣嘛?現在肇建國內部尚有缺陷,漢中一帶新入治下,咱們趁機出兵攻擊他的邊境,是不是就能夠給他增加麻煩,最後戰勝他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