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頁
閻習跟刁老根交流了一陣子,終於還是允許了刁老根進行多批次火力偵察的提議,但是步兵渡河卻沒有停止,重炮壓制射擊,足足兩個師渡過了葉河,將陣地一直推進到了葉河西岸足足二十里外。
空軍更是頻頻出動,在空中進行投彈轟炸俄軍方面的重炮,但是飛得太高,五百米以上的高空,投彈的效果也只有天知道了,過了河的兩個步兵師受到了敵方重炮的壓制,而稍微輕便一些多管火箭炮還沒有運上來,讓過了河的兩個步兵師很是吃虧,只能藏在工事裡縮頭不出。
空中又損失了超過三架飛機,終於有了一個初步的數據,對方的防空炮頂多能打到三百米的空中,超過三百米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而這個距離,機槍也可以對地進行支援,在數十門多管火箭炮運送到前線的時候,飛行部隊再一次大發神威,數十架大型支援飛機飛臨上空,榴彈發射器和機槍不停的對地面掃射著,用數量彌補著質量,完全將俄軍的重炮部隊壓了下去。
仗都打到這個份上,跟直接開戰已經沒什麼兩樣了,在武器裝備上,俄軍還是無法與帝國的正規軍相比的,被打得根本就抬不起頭來,但是俄軍在人數上卻占著上風,仗著人多,發起了決死衝鋒。
帝國的陸軍機槍還沒有普及,機槍多數應用於重要地點的防禦,還有空軍有少量裝備,在機槍沒有普及之前,哪怕是半自動步槍普及裝備,也無法頂住集團衝鋒。
在俄國的壓力之下,渡河的兩個師堅守了三天之後,不得不節節敗退,退回了葉河以東,兩軍再次隔河對峙。
帝國的陸軍傷亡超過了兩千,而俄軍方面更是十倍以上,而且最主要的是帝國的軍隊的後勤序列當中,軍醫已經可以分配到排一級,團級就有野戰醫院了,可以很快的醫治傷兵,把損失的有生力量控制在一千人左右,而俄軍方面就不行了,兩萬傷亡那可是實打實的。
葉河防線布置了大量的重火力,和上千門陸軍炮,強大的炮火壓制住了敵人的人數優勢,一時之間,竟然對峙不下。
很快的,貝加爾湖漁業城的守軍的一個師部隊就趕來增援了,火車也不停的開過來,增援的部隊很快就超過了十萬人,葉河沿線,兵力一度增加到了二十萬,已經屬於大仗了。
東西方的爭霸已經徹的撕破臉了,誰也沒有必要再遮著掩著了,除了葉河防線一帶的第一戰場外,第二戰場很快也達到了白熱化,在裏海與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與伊拉克一帶,第二戰場開打了。
只不過這個地方的戰事較少,雙方的兵員都在五千左右,而且還沒有兵器運送上去,不過雙方都在拼命的從後方運狀著裝備與兵員,誰的速度快,誰就能搶占一部分先機。
直到這個時候,帝國上下才意識到蕭遠當初決定耗費大量的資金投資西域倒底有著什麼樣的好處,帝國的鐵路一直修到裏海東岸,然後轉向通向波斯灣,雖然還沒有修建完成,可是卻也可以利用火車將大量的重裝備運往裡海東岸,在這裡下車,再拖往戰場處。
由於路途遙遠,太重和移動不便的裝備無法運送,所以運送的重裝備還是以口徑一百毫米左右的標準型陸軍炮和多管火箭炮為主。
這些武器都裝了橡膠輪子,而且還是四輪的,一門陸軍炮和一門多管箭炮一匹馬或是駱駝就可以拖著走,唯一難的就是後勤補給線拉得太長,彈藥武器運送比較困難。
不過還好,還有海軍運輸,在非洲已經有了新的彈藥補給基地,可以從海路直接運進波斯灣。
448 大小矛盾
本來這一戰在軍方與行政兩方經過研究之後,決定以東方派遣軍隊為主,非洲的部隊基本上是處於防禦狀態的,畢竟非洲處於發展階段,如果戰爭把他們也拖進來的話,會極大的影響非洲的發展,但是華路和老黑最後卻不幹了。
非洲現在遠遠沒有達到帝國那樣全民啟智的階段,處於一種半封建式的管理之下,至少也要五到十年,那些被送往東方學習的新生一代完全成長起來以後,才可能有井噴式的增長。
但是那些曾經從自治區走出來那些老一代黑人都明白,這也是他們的機會,如果不參與進去,哪怕日後發展有起色,也未必能夠融入到東方帝國當中,所以要出名就要趁早,無論如何,非洲這一次也要參上一腳。
現在已經有少量的黑人士隨跟隨那些正規軍進駐到了蘇伊士運河一帶,但是現在非洲需要派出更多的士兵。
非洲的兵員都是混編的,由東方人和非洲人各占一半進行混編,軍官仍然是以東方人為主,除非是在東方當過兵的黑人,否則的話很難成為連級以上軍官。
在華路那些掌權者的堅持之下,非洲最後決定派遣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其中半數以上是黑人,而且非洲還承擔了三分之一的中東戰區的軍糧等後勤補給的供應,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經濟上的支援,打仗,一樣會拉動後方的經濟。
大軍直接搭乘海船,從紅海進入,主要的任務就是占領蘇伊士運河,保護這裡基地的安全,掐死歐盟海軍的出路,在蘇伊士運河的沿岸,被海軍運送了超過五百門多管火箭炮,一百餘門海防重炮,徹底的堵死了蘇伊士運河這條便利之路。
歐盟聯軍只能從地中海上岸,然後徒步趕往中東戰場,沒辦法,過不了蘇伊士運河那一關,那麼多的海防重炮,超過十萬大軍的駐守,足以堵死他們的進路。
空軍更是頻頻出動,在空中進行投彈轟炸俄軍方面的重炮,但是飛得太高,五百米以上的高空,投彈的效果也只有天知道了,過了河的兩個步兵師受到了敵方重炮的壓制,而稍微輕便一些多管火箭炮還沒有運上來,讓過了河的兩個步兵師很是吃虧,只能藏在工事裡縮頭不出。
空中又損失了超過三架飛機,終於有了一個初步的數據,對方的防空炮頂多能打到三百米的空中,超過三百米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而這個距離,機槍也可以對地進行支援,在數十門多管火箭炮運送到前線的時候,飛行部隊再一次大發神威,數十架大型支援飛機飛臨上空,榴彈發射器和機槍不停的對地面掃射著,用數量彌補著質量,完全將俄軍的重炮部隊壓了下去。
仗都打到這個份上,跟直接開戰已經沒什麼兩樣了,在武器裝備上,俄軍還是無法與帝國的正規軍相比的,被打得根本就抬不起頭來,但是俄軍在人數上卻占著上風,仗著人多,發起了決死衝鋒。
帝國的陸軍機槍還沒有普及,機槍多數應用於重要地點的防禦,還有空軍有少量裝備,在機槍沒有普及之前,哪怕是半自動步槍普及裝備,也無法頂住集團衝鋒。
在俄國的壓力之下,渡河的兩個師堅守了三天之後,不得不節節敗退,退回了葉河以東,兩軍再次隔河對峙。
帝國的陸軍傷亡超過了兩千,而俄軍方面更是十倍以上,而且最主要的是帝國的軍隊的後勤序列當中,軍醫已經可以分配到排一級,團級就有野戰醫院了,可以很快的醫治傷兵,把損失的有生力量控制在一千人左右,而俄軍方面就不行了,兩萬傷亡那可是實打實的。
葉河防線布置了大量的重火力,和上千門陸軍炮,強大的炮火壓制住了敵人的人數優勢,一時之間,竟然對峙不下。
很快的,貝加爾湖漁業城的守軍的一個師部隊就趕來增援了,火車也不停的開過來,增援的部隊很快就超過了十萬人,葉河沿線,兵力一度增加到了二十萬,已經屬於大仗了。
東西方的爭霸已經徹的撕破臉了,誰也沒有必要再遮著掩著了,除了葉河防線一帶的第一戰場外,第二戰場很快也達到了白熱化,在裏海與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與伊拉克一帶,第二戰場開打了。
只不過這個地方的戰事較少,雙方的兵員都在五千左右,而且還沒有兵器運送上去,不過雙方都在拼命的從後方運狀著裝備與兵員,誰的速度快,誰就能搶占一部分先機。
直到這個時候,帝國上下才意識到蕭遠當初決定耗費大量的資金投資西域倒底有著什麼樣的好處,帝國的鐵路一直修到裏海東岸,然後轉向通向波斯灣,雖然還沒有修建完成,可是卻也可以利用火車將大量的重裝備運往裡海東岸,在這裡下車,再拖往戰場處。
由於路途遙遠,太重和移動不便的裝備無法運送,所以運送的重裝備還是以口徑一百毫米左右的標準型陸軍炮和多管火箭炮為主。
這些武器都裝了橡膠輪子,而且還是四輪的,一門陸軍炮和一門多管箭炮一匹馬或是駱駝就可以拖著走,唯一難的就是後勤補給線拉得太長,彈藥武器運送比較困難。
不過還好,還有海軍運輸,在非洲已經有了新的彈藥補給基地,可以從海路直接運進波斯灣。
448 大小矛盾
本來這一戰在軍方與行政兩方經過研究之後,決定以東方派遣軍隊為主,非洲的部隊基本上是處於防禦狀態的,畢竟非洲處於發展階段,如果戰爭把他們也拖進來的話,會極大的影響非洲的發展,但是華路和老黑最後卻不幹了。
非洲現在遠遠沒有達到帝國那樣全民啟智的階段,處於一種半封建式的管理之下,至少也要五到十年,那些被送往東方學習的新生一代完全成長起來以後,才可能有井噴式的增長。
但是那些曾經從自治區走出來那些老一代黑人都明白,這也是他們的機會,如果不參與進去,哪怕日後發展有起色,也未必能夠融入到東方帝國當中,所以要出名就要趁早,無論如何,非洲這一次也要參上一腳。
現在已經有少量的黑人士隨跟隨那些正規軍進駐到了蘇伊士運河一帶,但是現在非洲需要派出更多的士兵。
非洲的兵員都是混編的,由東方人和非洲人各占一半進行混編,軍官仍然是以東方人為主,除非是在東方當過兵的黑人,否則的話很難成為連級以上軍官。
在華路那些掌權者的堅持之下,非洲最後決定派遣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其中半數以上是黑人,而且非洲還承擔了三分之一的中東戰區的軍糧等後勤補給的供應,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經濟上的支援,打仗,一樣會拉動後方的經濟。
大軍直接搭乘海船,從紅海進入,主要的任務就是占領蘇伊士運河,保護這裡基地的安全,掐死歐盟海軍的出路,在蘇伊士運河的沿岸,被海軍運送了超過五百門多管火箭炮,一百餘門海防重炮,徹底的堵死了蘇伊士運河這條便利之路。
歐盟聯軍只能從地中海上岸,然後徒步趕往中東戰場,沒辦法,過不了蘇伊士運河那一關,那麼多的海防重炮,超過十萬大軍的駐守,足以堵死他們的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