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己所求的,就是給史可法充作一個制衡已經勢大難制的左良玉的棋子。十五六萬人的兵力不多不少剛剛好,更重要的是,這進了武昌城的張獻忠似乎已經被楚王府小郡主所迷也好,感化也好,總歸是對朝廷多少有了些忠心。

  回想剛來這世界時北有李自成,東有左良玉的窘境,葉風自然也稍稍能感覺到一點欣慰,起碼這兩路的威脅,慢慢的都已經衰減了不少了。

  與匠戶營的頭領們說定某月某日押送這高太監去九江的粗略之後,葉風便連夜離開,到天近大亮的時候,終於望見了武昌城。幾十隻預備好的山雞土豺之類的野味掛的高高的,在外人看來,便像是大西王提早出城打獵一般。

  儘管很疲倦,但還是不能睡覺。何騰蛟那邊要派個合適的人過去,儘管與張國柱的交易中這個人已經被判了死刑,但在知曉張國柱所說的那個交易計劃很顯然只是個權宜之計,特別是又發現了何騰蛟新的妙用之後,葉風愈發的不想這個名聲很好的清正官兒早死了,在與南京方面,特別是用不了多久就會有的南明小朝廷方面打交道的時候,他也許會有更大的用處。

  還有一個事情就是要與潘獨鰲商議起來了,那便是長沙的吉王他潘獨鰲一直說比楚王府好,好得多。原本還覺得長沙有些遠,自己這邊沒安穩下來當然來不及去顧他,但如今既然是有位總兵大人自己跳了出來,還跟左良玉勾勾搭搭,那對不住,只好先要了你的命了。

  第一卷 湖廣 第五十七章 大決定

  “新順王臨行前有言托君恩帶給大王,新順王的原話便是:咱們兄弟間的義氣,全叫這狗日的給壞了事!”再見顧君恩的時候,這書生比之初次見面已經多了不少風塵之色,四十歲不到的年紀,鬢角間居然也有了幾縷白霜,只是這複述的李自成的話,由他一個文弱書生說出口來,總有一種滑稽的感覺。

  劉僑去了襄陽尚未回來,顧君恩卻先來了武昌,除了將十二房妾侍送還之外,還另行有兩船二百匹馬作為劉僑帶去的鳥銃的回禮,舍此之外,還有一顆人頭——荊州那位巡撫李干德的人頭,大夏天的虧得他硝制的手藝不錯,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眉目間滿是憤恨之意。想必是死在了意料之外的人手中。

  只是這顆人頭如何會由顧君恩帶來,而不是自己那幾個乾兒子快馬從荊州派人送來,這其中必有怪異。問起來顧君恩也語焉不詳,只是說是揚武州郝搖旗送回襄京,大王臨行前特意交待要把這一節解說清楚——張李兩家本是好兄弟一般的情分,都是這些個朝廷的鳥官兒壞事,要離間咱們的兄弟情分。

  這話聽起來很是親切,只是與前段時間接連收到他老李的手書的說法很是顯得格格不入。今天已經是六月一十四了,這幾天裡荊州方面仍是名義上控制在朝廷手裡,惠王府通過總兵孔希貴治著荊州城,西面灃州城的張獻忠軍和北面承天府的李自成軍都不約而同的停了干戈,似乎都是要給惠王府一個喘息的機會。早先李定國他們派人傳回消息說李干德已經被士兵譁變梟首,這時候這顆人頭出現在顧君恩手裡,這裡頭就頗叫人玩味了。

  大話假話自然是免不了的,一番好言好語招待了顧君恩在客館內安置下來之後,葉風開始琢磨起湖光境內這幾家宗藩親王了。惠王府能派人到武昌來,未必就不能派人去襄陽——畢竟不管怎麼說,荊州可是在長江之北。朝廷規矩大如天,他惠王府自然不能出逃封地,從這個角度來說,惠王府與李自成方面有所勾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以前之所以荊州一城頑抗至今,是因為有李干德這朝廷好官的原因。如今他姓李的死了,這惠王府的意向如何,那可就未必一切如人所願了。

  何騰蛟過了江,果然發動了一批士紳地主,在蘄水一帶弄了點人起來,賀天雲的人馬自然也跟了過去,但但凡他何騰蛟說要打黃州,那是不乾的。這活兒要留給張國柱來干。便是在那個血腥的雨夜後的第三天,張國柱營破了黃州——對於他來說,折損了副手馬進忠的損失,在光復黃州之後,將被光彩抹平。

  這樣就很好理解顧君恩的突然到來了。黃州一失,襄陽東面立時多了左良玉一個據點,北有孫傳庭,東有左良玉,南面再不迅速與自己這老張搞好關係的話,只怕他就要悶死在襄陽一片地方了。

  只是顧君恩來的實在是太快了,快的葉風無法立刻就與他進行核心內容的對話。對於李自成而言,顧君恩這一趟來,自然不會只是送些禮物拉關係那麼簡單,定然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內容需要敲定。但己方卻沒有作好準備,雖說大方向上能預估到他會有這一步棋,但具體落子的時候,還是要先跟幾個軍師商量商量的。當然,還有四個義子——大西軍最核心階層的成員。

  晾一晾他顧君恩也好,隨著引左良玉到黃州這一步棋順利落子,如今主動權已經易手了。在命人傳來幾個軍師會議,以及快馬叫回四義子之後,葉風隨即將應付左良玉的一招後手拋了出去,提督大冶高太監被押送上船,順流而下直奔南京,負責押運的,自然是與何騰蛟交換意見之後由他派來的一個參議,領著大冶匠戶營的十幾個穿著兵號服色的匠戶們混雜在一小隊押送隊之中登舟東行。隨著高太監的往赴南京,他的一份服辯早已在送往南京的路上,而如今身在黃州的張國柱營,也同時收到了這樣的消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