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等到了1634年中華人民民主帝國建立之後,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同時完成了人口遷移,農業工業化建設和地方工業建設之後,原本的消費者一下子變成了生產者,過去落後原始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一下子變成了最差也是成熟產品的蒸汽動力的,一般都是電動力的先進生產力了。

  如果是幾千萬人搞生產,一億多人進行消費,這幾千萬人生產的產品還不存在什麼過剩的問題。

  可是當一兩億人搞生產的時候,在這些生產者的消費思想還沒有實現轉變的情況下,那些把工資都存進了銀行,天天節衣縮食,卯足了勁頭搞生產賺鈔票的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海量產品,就肯定會出現商品過剩現象。

  造成這種情況,一方面肯定是復興黨的在國家層面的經濟規劃沒有搞好。王書輝從現代社會拿回來的那套現代社會的智囊團搞出來的國家經濟規劃不符合中華帝國的實際情況。而復興黨自己,也還沒有把組織全國兩億多人民群眾搞生產的能力鍛鍊出來。

  另一方面,調整國內經濟,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一些高端消費品,如汽車(廉價的國民汽車),商品住宅,家電產品等等投放到市場上,也是下一階段復興黨的一個主要工作之一。

  更主要的是,中華帝國突然爆發出來的快速工業增長,超過了尚未進行開發的稚嫩世界市場的容納能力。

  不過到華夏4335年,也就是西元1639年年初,復興黨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制定更合理的全國經濟計劃方案,進一步開展和完善全國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全國各個地區的地方企業進行調整,更加主動的積極的開發世界市場,肯定是復興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內容。

  千百年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數量龐大的中國人民,在落後的農業文明生產力和落後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下,一直過得是一種時刻處於生存危機中,站在懸崖邊上的艱苦生活。

  突然間,能吃飽飯了。突然間,能穿暖衣了。突然間,能住上有暖氣有玻璃的房子了。這些祖祖輩輩艱難的生存著的中國人有不適應,對於利益過度的追求,對於生活支出過度的節約,這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人民群眾永遠都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只不過在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復興黨把國家建設的重點放在了重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了。所以在消費品市場方面,市場上的糧食、布匹、基礎生活用品等等比較單一的產品雖然在價格上都非常的廉價,可是也都沒具備那種讓人民群眾非買不可,一定想要的吸引力。

  王書輝是從借錢買房子,分期付款買手機的時代過來的人。他對中國人民的消費熱情和消費能力,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中國國內的龐大市場的消費能力是充滿了信心的。

  他相信,沒有了養老負擔,沒有了養育子女的負擔,沒有了各種各樣的負擔,只有復興黨拿不出來的消費品,沒有人民群眾不想要的消費品。

  就以王書輝在發現中華帝國生產過剩的第一時間裡就想到了國民汽車來說吧。價值五萬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個剛進廠的青工(初級工的工資一個月兩千元左右)二十五個月工資的甲殼蟲小汽車,在4334年,也就是西元1638年年末,六個汽車製造廠推出的一萬兩千輛試生產的產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被售賣一空了。

  當然了,復興黨在消費品投放的上的努力從長遠來說不僅不會降低人民群眾對於利益的追求,只會進一步增加人民群眾對於利益的追求。

  當人民群眾體會到了那些消費品的好處之後,他們肯定會想要更多的工資,更多的獎金,更多的分紅,從而希望自己生產出來的更多的產品能夠更好的賣到市場上去。

  不過在那個時候到來的時候,復興黨的執政能力肯定也要隨著實踐的過程進一步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中華帝國對世界市場的進一步開發,那個時刻的到來肯定是會被不斷的延緩的。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復興黨對國家經濟的組織和領導能力會不斷的提升,隨著整個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和產業升級,隨著新一代的中國人的不斷出生和成長,中華帝國的經濟和政治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只能說在現在這個時代里,中華帝國遭遇的這種必然而又突然的生產過剩,只是一個時代發展的小插曲而已。

  第四二章、范·德佩爾生病了

  十六世紀,麥哲倫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時候,因為他的前輩達伽馬已經開創的比較成熟的印度洋航線,所以麥哲倫的船隊從菲律賓回到歐洲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殖民侵略者在使用蒸汽動力的情況下,他們的軍艦從英國到達中國也需要六個月左右的時間。

  在那個時代里,偉大的科學幻想作家凡爾納,仍舊把八十天環遊地球當成一種科學幻想。

  到了現代社會,乘坐飛機從歐洲到中國,只需要十幾個小時的時間了。

  從歷史的事實中我們可以推論出,如果沒有實現生產力的代際飛躍,那麼那種“距離的暴虐”就是實際存在的巨大交流障礙。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馬克思才提出了那種“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觀點。

  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只有實現了生產力的全面進步,“距離的暴虐”才能被真正的解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