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明朝言官(御史、翰林學士、太學生)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每天沒有太多事干,但所有往來公文都要抄送給他們看,他們就橫挑鼻子豎挑眼地挑漏。挑到了把皇帝、宰相一頓痛罵,大出風頭之餘,對仕途也非常有幫助,許多名臣都出身言官。當然,開罵也並非言官的專利,既然有利於升官,誰都會來搶著罵。比如著名的海瑞,只考取舉人而沒中進士,被分配到縣府工作。按理說這種學歷混個知州、知縣這輩子就打發了,但海瑞從基層罵起,罵得總督、巡撫狗血淋頭,博得一身罵名,因此從縣府小官提拔為戶部主事(正六品)。進了中樞機關他自然要提高開罵的層次,以罵皇帝為主,尤以一句“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被譽為罵壇經典,據說氣得明世宗把奏本扔在地上猛踩。但海處長從此官運亨通,最後當到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讓無數進士、庶吉士艷羨不已。那麼,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家也就紛紛拿起筆,向皇帝、宰相、尚書、將軍們開炮吧!
無端辱罵他人肯定是不好的,但身居高位者接受更多公共監督也不是壞事。像明太宗這樣沒文化的武夫,尚有無數忠臣義士秉筆直諫,整個明朝的風氣可想而知。儘管到明末很多壞風氣也開始露頭,但由於當權者始終處於輿論監督之下,不敢突破底線,沒有放縱胡為,全民族道德體系就沒有崩潰。
其次,明朝比較忠實地傳承了唐宋文明,使得中華文明連續傳承。明太宗的一大功績便是主持編撰了著名的《永樂大典》,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約三億七千萬字,保存了八千餘種古書,是“宋四大書”的好幾倍,可謂古今圖書大集成。遺憾的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在清代逐漸散佚,到今天只留下其中的三百卷左右。
而除了這部總結性的大典,明太宗的朝代有沒有產生唐詩宋詞這樣偉大的成就呢?應該說明小說勉可比肩。而且大家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中國這條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小說的文化主線,形式越來越通俗,從門閥貴族才玩得起的高級文言文轉變到市井之徒皆可誦讀的通俗白話文。但千萬不要認為思想性便在下降,恰恰相反,有些小說是在用一種通俗的方式將深刻的社會原理闡釋給儘可能多的人聽。儘管現代各路導演都把四大名著拍成了少兒暑期檔,實則其中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學原理遠未被充分發掘。
除了社會科學,明朝的自然科學成就也非常巨大。得出這樣的論斷並不是根據成書於明代的科學著作,因為這種書很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後人總覺得明朝是一個思想禁錮的黑暗王朝。然而,明朝強大的軍隊從何而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真能支撐複雜的火器部隊——以及那支強大的海軍?明朝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貿易中始終處於引領地位,讓“中國創造”暢銷全球,這難道不需要一個龐大的科研和工業社會體系支撐?所以,可以邏輯性地講:有明二百七十六年,少有科學論著傳世,但絕非著作不豐,只是沒有流傳。
很多文藝作品都說明思宗亡國時,孤獨地自縊煤山,只有一個老太監殉死,這與宋亡時十萬人蹈海殉國的感人場面形成鮮明對比,說明這個黑暗王朝的人氣是很差的。然而這種說法純屬謠言,事實上明思宗自縊後,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殉難的臣民多得無法盡數,甚至產生了一個專用名詞“甲申殉難”,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滅亡時排場都要大得多。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朝鮮等藩屬國,在崇禎十七年(1644)大明自身都已滅亡後,以次年繼續為崇禎十八年(1645),並一直用到崇禎二百八十三年(1910)——直到被日本吞併!
別的國度在為偉大文明苦苦守望,真的後人卻在“只有一個老太監殉死”的謊言中將祖先的壯烈血氣拋在了九霄雲外。
大明,這個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幾乎濃縮再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分封藩王到中央集權,從門閥貴族到平行社會,從世襲戶役到自由職業,漢唐宋走過的漫長歷史一一再現。這個成功再現的過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道理:正確的發展方向可能會被某些偶然的外因擾亂甚至中斷,但終會有人率領這個偉大民族重回正軌。
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一個最沒文化的人,在華夏文化發展到最關鍵的時刻,強行當了皇帝,不過還好當上之後表現不錯,沒有誤事,無論文治武功,明太宗至少都不輸給他的兩位前任。不過也許是明朝這個朝代總體很低調,明太宗的名氣似乎又趕不上兩位前任。尤其令他惱火的是,人們往往對他的豐功偉績不那麼感興趣,而更熱衷於看他的低素質笑話,比如他為了避開建文帝的猜忌裝過瘋子,他用白話文寫聖諭,他的後宮充斥著女同性戀,比如他性功能勃起障礙……
其實這些笑話未必是純屬捏造,但是他的偉大功績也不能被無視。一般認為,中華帝國史上最強盛的時刻是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但很顯然,這個頂點正是來自明太宗力撥正軌,並且連續積累二十餘年所成。儘管明朝的經濟成就或許比宋朝稍差一點點,但以綜合國力論,絕對無愧於“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評價。更由於當時全世界都已被蒙古重創,強大的明帝國更是顯得一峰獨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鶴立雞群。
無端辱罵他人肯定是不好的,但身居高位者接受更多公共監督也不是壞事。像明太宗這樣沒文化的武夫,尚有無數忠臣義士秉筆直諫,整個明朝的風氣可想而知。儘管到明末很多壞風氣也開始露頭,但由於當權者始終處於輿論監督之下,不敢突破底線,沒有放縱胡為,全民族道德體系就沒有崩潰。
其次,明朝比較忠實地傳承了唐宋文明,使得中華文明連續傳承。明太宗的一大功績便是主持編撰了著名的《永樂大典》,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約三億七千萬字,保存了八千餘種古書,是“宋四大書”的好幾倍,可謂古今圖書大集成。遺憾的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在清代逐漸散佚,到今天只留下其中的三百卷左右。
而除了這部總結性的大典,明太宗的朝代有沒有產生唐詩宋詞這樣偉大的成就呢?應該說明小說勉可比肩。而且大家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中國這條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小說的文化主線,形式越來越通俗,從門閥貴族才玩得起的高級文言文轉變到市井之徒皆可誦讀的通俗白話文。但千萬不要認為思想性便在下降,恰恰相反,有些小說是在用一種通俗的方式將深刻的社會原理闡釋給儘可能多的人聽。儘管現代各路導演都把四大名著拍成了少兒暑期檔,實則其中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學原理遠未被充分發掘。
除了社會科學,明朝的自然科學成就也非常巨大。得出這樣的論斷並不是根據成書於明代的科學著作,因為這種書很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後人總覺得明朝是一個思想禁錮的黑暗王朝。然而,明朝強大的軍隊從何而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真能支撐複雜的火器部隊——以及那支強大的海軍?明朝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貿易中始終處於引領地位,讓“中國創造”暢銷全球,這難道不需要一個龐大的科研和工業社會體系支撐?所以,可以邏輯性地講:有明二百七十六年,少有科學論著傳世,但絕非著作不豐,只是沒有流傳。
很多文藝作品都說明思宗亡國時,孤獨地自縊煤山,只有一個老太監殉死,這與宋亡時十萬人蹈海殉國的感人場面形成鮮明對比,說明這個黑暗王朝的人氣是很差的。然而這種說法純屬謠言,事實上明思宗自縊後,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殉難的臣民多得無法盡數,甚至產生了一個專用名詞“甲申殉難”,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滅亡時排場都要大得多。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朝鮮等藩屬國,在崇禎十七年(1644)大明自身都已滅亡後,以次年繼續為崇禎十八年(1645),並一直用到崇禎二百八十三年(1910)——直到被日本吞併!
別的國度在為偉大文明苦苦守望,真的後人卻在“只有一個老太監殉死”的謊言中將祖先的壯烈血氣拋在了九霄雲外。
大明,這個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幾乎濃縮再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分封藩王到中央集權,從門閥貴族到平行社會,從世襲戶役到自由職業,漢唐宋走過的漫長歷史一一再現。這個成功再現的過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道理:正確的發展方向可能會被某些偶然的外因擾亂甚至中斷,但終會有人率領這個偉大民族重回正軌。
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一個最沒文化的人,在華夏文化發展到最關鍵的時刻,強行當了皇帝,不過還好當上之後表現不錯,沒有誤事,無論文治武功,明太宗至少都不輸給他的兩位前任。不過也許是明朝這個朝代總體很低調,明太宗的名氣似乎又趕不上兩位前任。尤其令他惱火的是,人們往往對他的豐功偉績不那麼感興趣,而更熱衷於看他的低素質笑話,比如他為了避開建文帝的猜忌裝過瘋子,他用白話文寫聖諭,他的後宮充斥著女同性戀,比如他性功能勃起障礙……
其實這些笑話未必是純屬捏造,但是他的偉大功績也不能被無視。一般認為,中華帝國史上最強盛的時刻是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但很顯然,這個頂點正是來自明太宗力撥正軌,並且連續積累二十餘年所成。儘管明朝的經濟成就或許比宋朝稍差一點點,但以綜合國力論,絕對無愧於“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評價。更由於當時全世界都已被蒙古重創,強大的明帝國更是顯得一峰獨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鶴立雞群。